•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发条橙

    发条橙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英国,美国1971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阿德琳妮·柯瑞,卡罗尔·杜瑞,Paul Farrell,克莱夫·弗朗西斯,Michael Gover,米里亚姆·卡琳,James Marcus,奥布里·莫里斯,戈弗雷·奎格利,Sheila Raynor,Madge Ryan,约翰·萨维登特,安东尼·夏普,菲利普·斯通,玛格丽特·提扎克,史蒂文·伯克夫,Michael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黄昏的清兵卫

    • HD中字

      穿裘皮的维纳斯

    • HD中字

      锈与骨

    • HD

      汤屋街物语

    • HD中字

      熟悉的陌生人2014

    • HD

      肖申克的救赎

    • HD

      小蒜头

    • 大辽太后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

     长篇影评

     1 ) 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

    这是电影史上最奇特的影片之一,也是最著名的禁片之一。自它问世以来,不仅惹来了至今仍争论不休的讨论,而且其中暴力场面还被许多青少年争相模仿。因为这个原因,在很多国家它一直被禁演,例如在英国,它便遭遇了近30年的禁演——直到这部影片的导演库布里克导演辞世之后,它才得以与英国观众见面。
    除了涉及到暴力问题,这部电影也与“洗脑”有关——在西方世界,“洗脑”好像是最为恐怖的话题,甚至比变态杀手还要让人谈虎色变,因为“洗脑”意味着对个性的完全抹杀,对个人自由的彻底干涉。电影史上有很多经典作品都表现了这一话题的恐怖,最著名的例如《飞跃疯人院》。而这部《发条橙》更是将这一问题放到一种极端的形势下进行拷问:即使对象是无耻堕落的小流氓,是不是也应该维护他的自由选择权利?是不是就像电影中的神父所说,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他人“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当美国导演库布里克看完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发条橙》之后,他极力说服华纳电影公司于1969年斥资20万美元买下了它的版权。随后他带着仅200万美元的预算,开始了电影《发条橙》的拍摄。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库布里克借鉴了许多记录片的拍摄手法,包括现场收音,只利用自然光照明以及在拍摄追踪镜头时利用轮椅制造颠簸的效果等。
    《发条橙》在拍摄完成后,由于它里面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电影。而且因此它成为了继《午夜牛郎》后的第二部得到奥斯卡提名的X级电影。在电影上映一年后,库布里克删剪掉了电影里的30秒钟的镜头,才使《发条橙》的评级改为了R级。《发条橙》在英国的上映比在美国更不顺利,它被归罪为几件谋杀暴力事件的元凶。于是,库布里克请求华纳公司停止《发条橙》在英国的发行。随后英国禁止此片在其国内上映,直到2000年才解禁。
    纽约的电影评论界评价《发条橙》为美国1971年的年度最佳电影,而库布里克则为年度的最佳导演。它还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以及最佳电影剪接的提名。

    在影片的开始,是一张脸的特写。它似乎在微笑着,可笑容邪恶而扭曲,它像是在欣赏着自己。随后镜头慢慢拉远,近景,中景,全景。我们看到超现实风格的室内装饰中弥漫着性与毒品的气息。这近乎达利式梦境的场景,就像是弗洛伊德的本我天堂,同影片中另外一些典型场景设置一样,这里有着浓重的超现实风格,陈设怪异,色彩浓烈,充满着性暗示的意味……
    故事发生于未来社会,几个充满暴力倾向的青年在亚历克斯的率领下,在刚喝过据说含有毒品成分的人奶后,他们开始到处去寻欢作乐。他们先是痛打了一个街边的流浪汉,而后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为报私怨大打出手。库布里克用慢镜头表现着双方的恶战,音乐声中桌椅飞舞,玻璃破碎,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暴力美学”了(对比这段“暴力慢镜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随后的那段“性爱快镜头”:亚历克斯将两个少女猎物领回家进行乱交,库布利克用快镜头表现着整个性爱过程)。
    一场恶战后,亚历克斯和同伙驾车飞驰,在马路上肆意地逆行。在郊外的一处寓所,亚历克斯以发生交通事故为由向这里的户主作家亚历山大夫妇借用电话,当门打开时,他们就戴着面具冲入屋内,殴打作家,并当着作家面轮奸他的妻子……

    第二天,亚历克斯痛打对自己不忠的手下,从而确立了自己老大的地位。晚上他们就又一起准备以相同的方法进入富婆“猫夫人”家中,不料“猫夫人”早有防范,不但没有开门,还在亚历克斯离开后给警察通了电话。亚历克斯失手将“猫夫人”打死,而当他慌忙逃出“猫夫人”的公寓时,被意图报复的手下当场击昏,最后被赶来的警察逮捕。亚历克斯以杀人罪被判入狱14年。
    大概是由于那个时代像亚历克斯这样的恶性青年太多了,监狱资源异常紧张。为缓解这一问题和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当时的政府对这些青年采取了一项实验性的治疗措施。方法很简单:在对“实验品”注射某种药物后,用个人电影的方式将一些极端残忍和血腥的犯罪事件放大、加压,不停地给“实验品”看。而在药物的作用下,“实验品”的原欲与身体指涉着不同的方向,先天的快感与药物的恶心感使他们的身体无所适从,这种难以忍受的分裂状态将有效且强力抑制住“实验品”的一切恶欲……
    不知底细的亚历克斯自告奋勇,自愿充当这项政府新实验的“实验品”。实验很成功,亚历克斯在实验结束后如政府所愿,变成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没有性欲且绝对不会危害社会的“新人”……

    原著小说作者安东尼•伯吉斯在解释他的观点时曾说:“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没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而从事着魔鬼般罪恶勾当的亚历克斯就在这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中生存,他的外表是有机物,似乎具有爱的色彩和汁液,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而可怕的上帝或是魔鬼,以及日益完善的,发挥着比他们更大作用的国家机器从未停止它们操纵一切的手,它们在黑暗中不动声色地为发条玩具们拧紧发条,不动声色地看着这些玩具们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库布里克在这部有意隐去时代特征的关于未来社会思考的电影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库布里克的这个疑问似乎永无答案。

     2 ) 贝多芬第九与自由意志

    库神之所以是神而不是大师,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电影大概没人能完全看懂,但是广大大师们看了都说好,都觉得库神最对,库神最牛,那他就是永远滴神。很多电影我精读过了再看就是纯享受,导演似乎就是我的好哥们,就坐在我身边手把手的把他的想法告诉我,而库神的电影哪怕精读过了,再看他老人家依然高高在上,还是有惊喜。

    《发条橙》是库神作品中貌似很好懂但是并没有那么简单的一部,他用理科生的方式冷酷的分析了自由意志这个属于文科生讨论的话题。在自由和集体再次对立起来的今天很有必要重新好好看看《发条橙》。


    什么是发条橙?

    世界上有发条,也有橙子,但什么是发条橙?怎么给一个橙子装上发条?装上发条橙子能干什么?能走能跳能报时吗?如果想要一个能走能跳能报时的东西,直接造一个就好了,为什么要给一个橙子装上发条?能跑能跳了,还是橙子吗?

    字面理解发条橙

    《发条橙》的原作者Burgess解释过发条橙的意思:“I’ve implied the junction of the organic, the lively, the sweet, in other words, life, the orange. And the mechanical, the cold, the disciplined. I’ve brought them together in this kind of oxymoron, this sour-sweet word.”

    禁止套娃!

    既然《发条橙》是一部关于自由意志的电影,那我们不妨把橙子理解成自由意志,把发条橙理解成用科学来操控自由意志,而决定给橙子装上发条的是权力,权力操控科学,科学操控自由意志,这是一个从上到下的金字塔结构。但操控权利的人也是有自由意志的,谁来给他的自由意志装上发条呢?这就变成了一个套娃结构,可以无穷无尽的循环下去。库神的完美主义强迫症不光体现在电影中,海报也是他表达自己的舞台。在这幅海报中金字塔结构象征从上到下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套娃式的循环象征自由意志和权力循环控制的关系,这种循环只有靠自由意志能打破,所以中间冒出来一个拿着匕首的Alex和眼睛。但库神在电影中说的也很清楚,自由意志其实无关文明,无关道德,无关善恶,和一切无关,他只关乎打破循环的创造力,至于到底应不应该存在自由意志是一件仁者见仁的事儿。库神只是一个导演,他只是通过电影给观众一些启发,好好想想自由意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Alex对路德维希范的热爱——文明与道德和自由意志无关

    路德维希范

    迪厄多内说“数学是为了人类心智的荣耀。”我觉得他说的不对。数学物理虽然完全理性,看起来牛逼哄哄,但他并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只是人类偶然发现了上帝的规律。假使有一天这个世界上人都死光光了,人类文明消失了,Pi还是3.14159265358979323846...,勾股定理仍然成立,麦克斯韦方程仍然好使,牛顿三大定律还是对的.....这些东西是自然存在的,和人类的心智牛逼不牛逼没有一毛钱关系。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雕塑、绘画、甚至建筑都是自然中存在的。音乐是唯一的例外,他是完全人造的,如果人类有一天不在了,音乐将和人类一同灭亡,世上还会再出现爱因斯坦和牛顿,但不会再有路德维希范了,因此我认为音乐才是人类心智的荣耀。

    《发条橙》中《第九交响乐》是作为自由意志的象征出现的。当Alex拥有自由意志时,他便能欣赏《第九》,当他的自由意志被剥夺后,《第九》便成了一种惩罚。在进行“Ludovico疗法”时,Alex大喊“It’s a sin! Using Ludwig like that! He did no harm to anyone. Beethoven just wrote music!”自由意志本身是无所谓对错的,如果它有对错,那意志也就不再自由了。

    纳粹都爱古典音乐

    《发条橙》中《贝多芬第九》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文明与道德无关。如果说音乐代表人类心智的荣耀,Alex如此热爱路德维希范,那他显然是有文化的,而他的道德水准一言难尽。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文化是关乎道德高尚的,会习惯性的认为位居高位的人或者有教养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但这显然不是事实。我们国家有一段时期特别信这个,比如五四时期蔡元培就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他老人家成功了吗?好像没有,看看我们的城市现在这个样子,美育也没实现,宗教也没实现,两个都是一塌糊涂。纳粹几乎所有的高官都是有艺术抱负的,他们最热爱瓦格纳,然后就是贝多芬,元首53岁生日音乐会听的就是著名的黑色贝多芬第九。文明对提升纳粹的道德有帮助吗?显然没有。蔡元培1940年就死了,不知道他老人家是否知道纳粹的美学水平和道德水准。

    库布里克式瞪眼的路德维希范

    《第九交响曲》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自由意志与道德无关。如果用一个标签形容路德维希范,那一定是自由。路德维希范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热情洋溢的赞颂了拿破仑,表达了一种对普罗米修斯式自由的向往,可惜拿破仑并不是普罗米修斯,当了皇帝,走到了自由的反面。在《艾格蒙特》序曲中贝多芬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人民必将获得胜利。《第九交响乐》就更不用说了,最后合唱的歌颂的就是自由的欢乐。在创作手法上贝多芬也是个性十足的,《第九交响乐》的第四乐章《欢乐颂》采用了合唱,这是古典音乐史上史无前例的创新,首演时把当时的人震惊的目瞪口呆,有评价认为这是“疯子的音乐”。所以贝多芬的个性实际上和Alex非常相似。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Alex扼住被人的咽喉,反正都是扼住。两人分别走向创造和毁灭,但驱动他们的是一样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和创造力

    在《发条橙》上映之初,《纽约时报》著名影评人 Vincent Canby对他的评价是:“a brilliant and dangerous work, but it is dangerous in a way that brilliant things sometimes are”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这句话用来形容Alex的自由意志也同样合适。

    蛇皮领子

    在圣经中撒旦化身成蛇引诱夏娃吃下了智慧果,从此人获得了智慧,因此蛇是自由意志的象征。Alex还在家里养了一条蛇,他去唱片店穿的外套领子上也有蛇皮装饰,这都是在表示Alex拥有自由意志。

    贝多芬与蛇

    影片的第一部分完全是Alex的各种作恶,今天见多识广的观众再来看这些暴力镜头真的算不得什么。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这些部分仿佛舞台剧一样,很优雅,很美。尤其是Alex的帮派大战Billy Boys 背景音乐是The Thieving Magpie,“战场”是一个废弃的舞台,几个人的械斗有了一种宏大的战役感。这里背景音乐占主导地位,其他声音比如酒瓶敲碎,桌子折断,玻璃碎开等一系列声音做了弱化处理,增强了舞台的感觉。

    禁止滥用《雨中曲》

    Alex袭击作家一家时用了差不多的拍摄手法,这是《雨中曲》最恶名昭著的一次应用。他剪开作家太太衣服的方式和Cat lady家的一副画作如出一辙,说明Alex还是有一点艺术品位的。

    剪开衣服

    自行对比右边的画

    Alex和两个在唱片店认识的女孩玩3人行时用了电子乐版的威廉退尔进行曲,两个人不停的穿衣服脱衣服,有一点喜剧感。

    Alex 袭击Cat lady的时候同样用了The Thieving Magpie。最后Catlady 是被著名的装置艺术品The rocking machine砸死的,这里用了一个漫画式的镜头,并不血腥但情绪绝对到位。后来的《Kill Bill》和《天生杀人狂》都用了这种真人+动画的效果来消解暴力带来的不安感。

    Knock out!

    第一部分Alex的所作所为只是一个引子,后面科学、神学、权力、知识分子和普通人对自由意志的看法才是《发条橙》的重点。


    人和狗没有区别,人没有灵魂——科学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科学的特点是客观,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是不承认个体的独特性的。在科学眼中,人并不存在灵魂,人只是thinking machine,是Machine那就可以操控,就不存在自由意志,因此人和狗并没有本质区别,所谓的Ludovico疗法不过是把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用在了人身上。

    高高在上

    片中有两个医生,一男一女,他们对这次治疗的态度略有不同。我们不妨留意一下女医生的表演,女医生负责Alex的日常治疗,在注射让Alex感觉不适的血浆时她面无表情,一种专业的冷酷。医生并不负责审判,也不负责惩罚,科学(医学)不关心自由意志,甚至不关心善恶,医生只是在执行政治家已经做出的决定而已。在回访第一次治疗结果时,女医生依然是一副非常职业的的态度,还使用了仰拍机位,一种掌控一切的高高在上。

    优雅的暴力

    第二次治疗放映的内容就完全不同了,是战争和纳粹政治集会的画面,很明显有些镜头来自于《意志的胜利》,背景音乐是电子版的《第九交响乐》。人或许本能的反感杀人强奸这种严重的暴力犯罪,但是当暴力升级成为战争,虽然残暴程度以几何级数上升,但呈现方式却越发理性和优雅,不但不令人反感,甚至可以说是一项令人心情愉快的智力活动,就像《贝多芬第九》。如果说第一场放映是Alex剥夺他曾经犯下罪行的能力,第二场放映则和Alex的罪行毫不相关,毕竟Alex只是谋杀,他不是政治犯或者战犯。但是刑法中对于罪犯经常有一条“剥夺政治权利X年”,因此这次治疗目的与其说是剥夺Alex作恶的能力,不如说是剥夺他的“政治权利”。

    担忧和怀疑

    当Alex大喊贝多芬是无罪的时候,女医生用担忧和怀疑的表情看着主治医师,她显然同意Alex的说法“贝多芬是无罪的”,Alex的台词翻译过来是“自由意志”是无罪的。女医生不安的表情代表她也认为自由意志是无罪的。从专业角度她显然明白这会让Alex对《贝多芬第九》产生生理上的不适,这是治疗的“副作用”。但明显更有权力的男医生则对Alex的抗议置若罔闻。男医生明知有副作用,但拒绝消除这种副作用,这是医生的暴力,只是这种暴力是社会更容易接受的而已,看起来也没有杀人强奸那么残暴。这种罪行其实和画面上的纳粹高层差不多,高官们开开会,签签字就把几百万犹太人送去焚尸炉了,这个过程看起来一点都不残暴。在Alex身上这种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锋利并不能脱离刀的存在,因此剥夺作恶能力和剥夺自由意志是一回事,这个治疗手段叫Ludovico疗法,和路德维希范只有一字之差。

    士可杀不可辱

    最后验收治疗结果时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测试Alex对暴力的反应,如果只是测试Alex是否丧失了使用暴力的能力,大可以找一个拳击手来和他大战,但测试中明显充满了挑衅和侮辱。Alex不但丧失了施暴能力,也丧失了自卫能力,陷入了可以被随意侮辱的境地。武力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之一,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古代日耳曼人认为用流血的方式能够获得的东西,如果用流汗的方式来获得,那就太软弱了。这点一直延续到核武器出现之前,一直到二战,德国人还是以在决斗中留下的疤脸为荣。西方贵族都是军事贵族,天生就是打仗的,英国皇室到现在也穿军装。穿军装的贵族提供秩序,比“辛勤劳动”提供工作机会的资本家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丧失武力使用能力的的Alex在西方社会基本上宣告社会性死亡。此时台下观摩的三人表情非常有趣,女医生胸脯起伏,呼吸急促,她显然是感觉不安的;主治医生依然是一副面无表情的专业态度;内政部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三人不同的表情

    第二部分是测试Alex对性的反应。这一段的镜头非常有趣,Alex像动物一样趴在地上,直愣愣的盯着裸女,让我想到《2001太空漫游》中的猿猴。台下所有的男人都看呆了,尤其是狱警,他们的想法和Alex有区别吗?只是他们能克制住自己而已。背景音乐是March from 'Funeral Music for Queen Mary'电子版,非常神圣。Alex尝试“Old in and out”失败后台下三个人的表情和第一场测试如出一辙,女医生担忧,主治医生好像预料到了一切的平静,内政部长高兴。

    猿族崛起

    主治医生的态度代表了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不探讨灵魂,只探讨物质,你没办法用医学或者物理学来分析人的自由意志,正如没法用医学来分析《贝多芬第九》一样。对医生来说Alex是一个subject,而非人类,Alex的问题和骨折没什么区别,医生不需要关心骨折的人是谁,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人怎么想,有没有自由意志,他们只需要把骨头精准的重新接上就可以了,即使这是一个坏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次治疗无疑是成功的,可复制的。

    科学不光不认为人类没有自由意志,片中的医生同样也没有自由意志。Alex的跳楼可以说是第二次治疗,与第一次的Ludovico疗法相比,Alex的跳楼是一件更快捷的对暴力的“治疗”,胳膊腿都摔断了,打上石膏了不是更省事儿么。这时在内政部长的安排下,又来了一个女医生对Alex进行“治疗”,目的是让他恢复到Ludovico疗法之前的状态。与医学中心两位医生冷冰冰的面孔相比,这次的医生紫色头发,橙色衬衫,满脸笑容,仿佛女版麦当劳大叔,这种变化实际是在表示科学本身也不过是工具而已,让你哭就哭,让你笑就笑,没有一点自由意志。


    自由高于善恶——基督教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如果说科学关注物质,神学就是关注灵魂。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有灵魂,正因为人类有灵魂,所以人是高贵的、有尊严的,不能像动物一样被虐待,不能拿来做“Experiment”。牧师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一个“选择”的重要,选择就是自由意志,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永恒的主题。我想引用一下《亲爱的叶莲娜 谢尔盖耶夫娜》里面巴沙对上帝的看法,这段对话完美的诠释了神父对自由的看法。

    《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特别牛逼,上大学时候看的

    巴沙:“如果说恶源自上帝,那么他不是尽善尽美,如果说恶不是源于上帝,那么他也不是全知全能。是不是?那么再进一步说,谁都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不接受上帝,而是不接受上帝创造的世界。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罪恶。为什么会有罪恶?该由谁来负责?”

    叶莲娜:由谁来负责?

    巴沙:我们!上帝给了我们自由。明白吗?自由!他并不打算把我们做成奴隶,强制我们向善。我们不是乌合之众,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它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在善恶之间选择。

    别尔佳科夫认为,作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是“自由地接纳基督——这是基督徒全部的尊严,是信仰,也是自由的全部意义。”不能把自由与善,与真理、与完美、与幸福混为一谈。自由有自己独特的属性,自由就是自由,而不是善。所有的混淆自由与善,混淆自由与完美,都是对自由的否定。强迫的善已经不是善,它可以再生恶。自由的善,这是唯一的善,它以恶的自由为前提。自由的悲剧就在于此。

    上帝的顶光

    Alex和神父的谈话中表达了他的“一心向善”,而神父则强调要忍耐和等待。“Instruct thy son and he shall refresh thee and shall give delight to thy soul.”神父之所以反对“治疗”因为他是一个信徒。如果上帝给了人选择的权力,那么人,或者说科学,有什么权力把它剥夺呢?

    代表上帝的自然光

    代表理性的蓝光

    光在关于宗教的论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神父和Alex的对话中,光源是两个人身后的顶灯,仿佛上帝的启迪。治疗结果的验收是在一个只有很小细长条窗户的类似于堡垒的房间中进行的,开始时有自然光照进来,屋子里很亮、很温暖。当验收开始时,窗帘缓缓落下,一束象征理智的蓝光打在Alex身上,在这间屋子里,科学代替了上帝。

    不太和谐的牢房

    Christ Unlimited

    但此片的主角并不是神父,而是Alex,重要的不是神父怎么想,而是Alex怎么想。他真的信Church of England吗?我想他确实是一个信徒。影片中有一个内政部长走进Alex牢房的镜头,如果按照电影语言的环境既是内心理解,牢房墙上挂的十字架明白无误的表明Alex确实是基督徒,但同时墙上还有色情照片和路德维希范的雕像,有点不太和谐。如果把Alex的牢房和他家里的房间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两个房间的摆设并没有本质区别,同样是三件装饰:Herman Makkink的作品 Christ Unlimited,裸女和画着路德维希范的窗帘,这也暗示了监狱生活对Alex的内心没有产生丝毫影响。但Alex显然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基督徒,他对圣经的幻想都是前基督教时代的,比如鞭打耶稣的罗马士兵,在战场上疯狂砍人的蛮族勇士,妻妾成群的犹太人什么的,但这些也确确实实是旧约的内容。新教和罗马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新教允许教徒自己来解读圣经,而非通过神父。从新教的角度来看,自由意志从自由的解读圣经开始,那么为什么Alex不能用他的想法来解读圣经呢?

    很多人认为《发条橙》是自由意志的赞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库布里克就太简单了,《发条橙》就应该是一部宗教片了,库神当然没有这么肤浅。


    啥自由不自由的,能为我所用就好——政治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政治既不关心物质,也不关心灵魂,政治只关心结果。“We’re not concerned with motives, with the higher ethics. We are concerned only with cutting down crime and with relieving the ghastly congestion in our prisons……. The point is that it works!”

    影片中有权力的人物都没有名字,典狱长、医生、狱警、内政部长都是没有名字的,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权力的身份出现的。在Alex进入典狱长房间后,典狱长是这么说的:

    “I don't suppose you know who that was this morning, do you? That was no less a personage than the Minister of the Interior and what they call a very new broom.”

    对于别人来说,内政部长就是内政部长,他不是一个人,而是权力。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会对权威人士说张司长,李局长,王总等等等等。在正式场合我们不习惯叫名字,没有title是一件让人尴尬的事儿,因为和没有权威的人谈工作是一件白费功夫的事。当带着title的人出现时,他的意志便不是个人意志,而是权力的意志。同样,权力眼中也是没有个人的,而是工具。挑选试验品时内政部长的问题不是:“who are you”,而是“What crime did you commit. ”回答问题的也不是Alex,而是狱警代他回答。内政部长不关心他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要找一个有意愿配合的罪犯,Alex愿意配合,又是一个重刑犯,这就够了,没有继续挑选下去的必要了。

    line就是权威

    同样的,其他有权力的人也并不把Alex当做一个人来看,对于典狱长来说,犯人只是一个数字,是他向位高权重的人讨价还价的筹码,更多犯人,更多预算而已。对于狱警来说,Alex是一个机器,站在那儿,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闭嘴,仿佛都有一个开关,而这个开关掌握在狱警手里,恕我直言,他应该挺享受这个权力的。

    既然权力如此重要,那么代表权力的人应该有自由意志吗?理想的政治家是没有个人意志的,比如说克林顿莱温斯基这破事儿,如果克林顿不是美国总统,他也不至于被搞得这么惨。当然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意志库神已经在《奇爱博士》中讨论过了,在《发条橙》中并不是重点。

    从舔鞋底到喂饭

    而当Alex自杀未遂后,内政部长再次出现了。这次亲切了很多,他为讨好选民而来,甚至和Alex称兄道弟起来:“if I may call you, Alex?”这回他不再以部长的身份说话,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帮”Alex。他告诉Alex他叫Fredrick, Alex也不客气,直接昵称他Fred。Fredrick是典型的德国名字,让人联想到元首的偶像,弗雷德里希大帝。西方政治家只有一个顶头上司就是选民,而他们只尊重作为群体的选民,而非作为个体的选民。为了选票,内政部长向Alex许以好的工作,不错的薪水,只要Alex可配合他。在Alex答应了“be instrumental in changing the public verdict.”以后,内政部长很高兴的说“I understand you're fond of music. I have arranged a little surprise for you. ”

    大音响惊喜

    然后在《欢乐颂》的歌声中,记者们一拥而上。这个举动有两种解释。第一这可能是个误会,内政部长并不清楚对Alex来说《贝多芬第九》已经成为一种折磨了,马屁拍在马掌上了。另一种可能是内政部长已经安排紫色头发的女医生“治好”了Alex听不了《贝多芬第九》的毛病,但Alex还不知道,所以这是一个“A little surprise”。总之Alex这回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而是开始幻想和一个金发美人做爱。“I was cured!”

    怎么就织好了呢?怎么治好的不得而知,但他肯定不是被上帝治愈的,而是被内政部长治愈的,这又是一个讽刺。


    从反抗者到帮凶——知识分子发挥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内政部长代表右派政治家,作家代表左派政治家,但其实不是。作家代表的是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是指对公共事务发表看法的知识分子,前面提到的医生不在此类,关注精神的神父也不在此类。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他们天生反骨,是天然的造反派,必须跟任何当权派斗争到底。他们的武器是笔,所谓谁打我我骂谁。当Alexyi意外的来到作家家中时,作家满心欢喜,终于抓到现政府的把柄了,看我怎么来搞你。“The people must know!

    但当作家发现Alex就是到自己家抢劫强奸的小混混时,革命理想在个人恩怨前瞬间灰飞烟灭。作家的报复还是利用Ludovico疗法的副作用,一下就变成了他所反对的现政府的帮凶。这里也挺讽刺的,精神的迫害直接导致了Alex跳楼自杀,肉体消亡。本来作家应该是引导人精神的,结果却消灭了人的肉体,这是库布里克式的黑色幽默。

    结果怎样自不必说,作家自然是被内政部长干掉了,“We put him away where he can do you no harm.”内政部长的政策确实受到了质疑,政府的支持率也大幅下降了,但这和作家没有一毛钱关系,发挥作用的并不是他的文章,而是他把Alex搞跳楼了。

    最没用的就是知识分子。


    老百姓对自由意志的看法

    作家说:“We must let the people know!”人民真的不知道吗?人民什么都知道,人民知道了会做什么呢?Alex的父母把他赶出家门;曾经欺负过的流浪汉把他暴打一顿,还把包裹抢走了;曾经的同伙把他打了个半死,这就是人民。当人变成了人民时,就更没有自由意志了,人民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只关心占别人便宜,欺软怕硬。这点作家倒是没错说:“That is why they must be led.”

    人民就是欺软怕硬的乌合之众

    如果人民都不在乎,那么自由意志还有什么用呢?


    红、白、蓝——左派和右派

    在政治上,红色和蓝色常被用作政党的颜色。美帝民主党是蓝色,共和党是红色;英国保守党是蓝色,工党是红色;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一切都是红色的,那蓝色自然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了,演习时候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都是红军,必然会战胜万恶的蓝军。

    《发条橙》的片头字幕是红蓝两色,所以颜色是这部影片的重点之一。

    奶bar

    时尚

    第一部分Alex和他的朋友们(Droogs是原作者Burgess根据俄语друг发明的词)以一身白衣出场,配黑色靴子和黑色帽子,他们出场的奶吧也是黑白颜色为主。一切颜色浅到了极致都是白,深到了极致是黑,所以黑白是最纯洁的颜色。书中Alex的年龄是15岁,Teenager,还在上学,黑白的颜色也代表他还没有被世界“污染”。

    蓝色

    红袖章

    当Alex进了监狱后画面逐渐变蓝。狱警、囚犯都穿深蓝色的衣服,象征保守主义对犯罪惩罚为主的态度。后来Alex戴上了红色袖章,这显然是工党的象征,是转向左派的符号。在Alex作为“蛮族勇士”的幻想中敌人都穿蓝色,战车也是蓝色,可以理解成Alex把监狱和保守主义视作敌人。而在他妻妾成群的幻想中床单的背景是橙色为主的暖色,在色环上与蓝色相反,也代表他对激进的左派价值观的认同。

    鸠占鹊巢

    当Alex回到家后,家中来了一个鸠占鹊巢的“新主人”,新主人穿红,站在红墙前显然比穿蓝色的Alex更能“融入环境”,红色也排斥Alex。

    除了红蓝外,色环上红色的相对色绿色和蓝色的相对色黄色也都是重要的元素。

    橙色睡衣

    绿色台球桌

    作家在雨夜见到Alex时穿橙色睡衣,这是他左派政治立场的象征。但是当他折磨Alex时,房间的主色从明亮的白色变成了深色,作家穿上了黑色外套和浅绿色衬衫,前景变成了绿色的台球桌,他的朋友在玩弄红色的台球。这是左派作家(红色)走向自己的反面(绿色),并且黑化了(黑色的外套)的象征。

    黄色领带和口袋巾

    最后一次内政部长来看望Alex时穿了黄色的衬衫和领带,口袋巾也是黄色的,穿了一件黑色的外套,这也是右派政治家(蓝色)走向自己的反面(黄色),并且也黑化了(黑色的外套)的暗示。

    片尾字幕的颜色就丰富的多了,红色蓝色绿色粉色的非常好看,世界彻底乱套了,沉浸在一种库布里克式的疯狂中。

    库布里克真的是神,拜!

     3 ) 关于《发条橙》的心理学思考

    《发条橙》是20世纪鬼才导演库布里克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却曾因为片中大量的性与暴力情节一度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禁片。至今为止,关于这部头顶光环的“坏电影”的毁誉争议从未曾停息。不过它却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电影,没有之一。 这部影片不仅对政治、社会有隐喻价值,与心理学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评论家热衷于运用弗洛伊德那套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全片中无处不在的性暗示与布景的象征意味。而影片的内容更是涉及到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主题投射技术、厌恶疗法等心理治疗过程。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随处可见心理学元素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对人的知(认知)、情(情绪)、意(意志)、行(行为)四者之间的关系有很深层的展露,它带给观众无尽的关于人性的思考与心理治疗的几个流派所采用的人性观点的辩证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主人公人格分析】 影片从一个脸部特写开始,一个右眼脸下方粘着假睫毛的俊秀的白人少年,脸上露出轻蔑且邪恶的狞笑。之后镜头被拉远,依次露出了少年的全身以及他身旁的身着类似中世纪宫廷装白色衬衣的三个伙伴。这正是我们的恶棍小主人公亚里克斯和他的三个哥们,彼得、乔治和丁姆。他们在正坐在的一个装饰奇特的叫科洛娃奶吧的场所,一边品尝的掺了药品的牛奶,一边在密谋着晚上消遣自己的节目。这个地方所有的物件均由姿态各异的白色裸体女子构成,胸脯为桌面、四肢为桌腿,墙上的壁画与装饰也极具夸张与变形的未来主义意味。这样的影片开头不禁让人联想到精神分析中的象征性暗示的同时,也奠定了电影的后现代主义隐喻基调。 这是一群无恶不作、为非作歹的问题少年。突出的特征便是随意滥施暴力,且损害社会的规范和他人利益后,毫无愧疚之心。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以一种荒诞派的叙述方式展现了这四个口音俏皮奇装异服的妙龄少年饮用含有迷幻剂的牛奶、攻击大学教授、痛扁老乞丐、夜闯民居,打群架,相互斗殴、逃学抢劫、强奸妇女等一系列邪恶的勾当。与一般的犯罪电影展示的黑社会分子的打砸抢杀不同,这些男孩儿的反社会行为并不以反社会本身为目的,他们的所有动机似乎只是为了满足个体的欲望。对于社会教化的那些大道理他们心知肚明,并常以卫道士的口吻调侃自己的过错,但是这些“理性时代的异端邪说”,对这些少年来说“即使明白什么是对的,并加以称许,但错的东西要照做不误。”社会道德规范的谴责并不能带给他们的情绪上半毫的罪疚感与焦虑感。另外,他们思维清晰,情绪稳定,没有明显的精神问题,这些混世魔王不过是一群知解了成人世界的秘密,却未经道德社会化的、在生活上无忧无虑、无计划无目的,也无责任心无义务感的小捣蛋鬼而已。 库布里克在处理充斥着暴力与色情的场面时极尽电影语言的美学之能事,不仅营造出了前卫的视觉效果,而且开创性地将听觉元素融合在其中,古典交响乐与暴力及性镜头的配搭产生出了奇妙的视听感受。这部影片自始自终都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奇思妙想,从镜头语言与到影片配乐,无论布景设置还是色彩运用,处处都彰显着大师风范。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亚历克斯们拥有的这种异常的行为与人格模式被称作“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当然,有时异常行为的鉴定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目前主要判定指标是看这种行为模式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否相适应。 亚里克斯家道殷实、父母慈爱,老师也可谓负责,此外他的学业成绩出色,他甚至还是圣洁高尚的古典乐爱好者,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露声色地将影片的观众引入到对于邪恶起源的困惑中。不过,就目前的心理学发展水平,也还不足以弄清楚邪恶到底出于何处。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般认为是在先天的素质基础之上,通过个体与其生长环境的互相作用,以缓慢的速度逐渐反展形成的。精神分析认为人性本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之所以纯以自我的满足为出发点、知过不思悔改又毫无羞耻之心,是典型的掌管道德的“超我”没有建立起来的表现。行为主义则顽固地不关心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这个学派的理论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模式,可能是由于儿童期的好坏行为未能得到父母合适的奖赏与惩罚所致。虽然不同流派对于人格障碍的原因有着不同的推测,但这些推测仍旧都因流于片面简单而无法提供系统性的证据。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极少主动求医,也很少得到治疗,即使治疗,他们对于各种治疗策略仿佛都存在“免疫力”,往往是疗程旷日持久收效却甚微。因此在心理治疗领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仍然是一种“病因不清,难以根治”的顽疾。 【“发条橙”意指为何?】  英语的“甜橙”称为orange,在马来语中orange却有“人”的意思(小说原作者曾在马来西亚生活过)。片子命名为“发条橙”实则是指“机械控制下横冲直撞的人”。电影的小说原著作者解释说“发条橙”——它标志着把机械论道德观应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有机体上去。 “上了发条的橙子”中“发条”与“橙子”关系的象征寓意或许我们可以从三个纬度去解读,但综合来看,都是对于“自由意志”和“社会限制”矛盾关系的辩证思考。 1.被与生俱来的野蛮原始本能所支配的人。 小亚历克斯和他的同伴们表现出的暴力嗜好良知缺失可以用基督教里宣称的“原罪”来解释,同时也与弗洛伊德理论里“死亡本能”所指的“暴力与性”的部分不谋而合。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生物学的人与作为社会性的人本质上是对立的,从人类的人格结构来看,生物学的人是指包含了个体一切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的“本我”。本我是心理能量之源,以“快乐原则”行事,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性欲望和攻击欲望。社会性的人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建立起来的“超我”部分。超我依据“道德原则”行事,代表社会的是非观。而心理结构中的“自我”是为平衡的“本我”与“超我”的战争而发展起来的,它以“现实”为原则,帮助本我得以用不触犯社会规范的方式满足其欲望与需要。 亚历克斯们这些一意孤行肆意妄为的年轻人,他们青春中充满了动物习性的演绎。如同是一个个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直线行走的发条小机器一般不由自主。只是这些横冲直撞的小机器,走着走着,终于有一天要碰壁,撞得头破血流。 2.政府利用医学实验改造后,被强化刺激所支配的人。 对于该部影片,评论家及观众争论点的更多集中于政府在对待问题少年的改造时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上。 影片中政府矫正小亚历克斯恶手段是打破他过去的情绪提升剂——美妙的贝多芬们与暴力、性等行为之间的原始联结,重新建立了暴力行为与恶心作呕反应得联结,从此,别说是行使暴力,哪怕是被别人施与暴力或者是听到过去会带来快感的古典音乐,亚历克斯都会痛苦不已,用小说原著的中原话来说就是“把快乐的战斗变成垂死的感觉”。这种方法其实是典型的行为主义流派下的厌恶疗法,它的原理是将不当行为(这一行为受到某种愉快体验反应的强化)与一种厌恶反应建立联系,从而使人放弃或回避问题行为。一般来说,由于厌恶刺激(催吐剂是常用的厌恶刺激)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险和副作用,厌恶疗法需要在其它干预措施无效且来访者愿意的情况下才会选用。 (另:矫正亚历克斯的过程中医生利用了呈现影像的方式让其体验暴力与淫乱,这一点与库布里克在影片开头时对于我们每个观众做的事大同小异,无怪乎许多观众表示看的差点儿吐了,或者干脆看不下去。“现实世界的色彩,只有在银幕上看到时才显得真真切切。”在第一次观看治疗用的可怕电影时,小亚历克斯的独白说。你感受到了吗?) 主流的观点与《发条橙》的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本人的观点一致——“人在定义中就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可以由此来选择善恶。只能行善,或者只能行恶的人,就成了发条橙——外表是有机体,似乎具有可爱的色彩和汁水,实际上仅仅是发条玩具,由着上帝、魔鬼或无所不能的国家来摆弄。”政府的做法只注重矫正效果的而不注重个体是否真的从心向善,这种剥夺了人的道德选择权的改造时缺乏人道的。 事实上,类似的批评不只见于对电影演绎本身的评论,行为主义治疗流派在其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备受这样的道德责难。批评者指出,行为治疗以行为改变为目标,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内在变量,不关心症状背后的原因,忽视了人的价值观与主观能动性,治疗过程更类似于对人行为的操纵与控制。有人甚至认为,行为主义治疗违反人道,与洗脑及酷刑无异。

    对此,行为治疗者的回应是:治疗天生就是人道的,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对行为进行控制,其它疗法的控制无非是隐蔽一点、间接一点,人们会对此使用一个不太刺激的词——“影响”。因此,问题不在于治疗是否是控制,而是这种控制是否有益于来访者与社会。当然,这种争论随即就陷入了“什么是真正有益”的循环诡辩中。 不过就实施来说,行为主义治疗是一种简洁明快又相对疗效显著的疗法,它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行为主义治疗加入了考虑认知的成分,目前认知行为治疗取向已经变成了一个高度复杂且被普遍接受的治疗取向,应用于个体障碍及社会事务的广泛方面。 3.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发条橙”表达了对后工业文明导致的半民主半专制的可能对人性造成伤害的担忧。具体是指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可能带来的主客体身份混乱。 影片中出现的被各种象征意味浓厚的符号所装饰各种房间、怪异的概念化的布景、前卫的太空化的家庭、卡通化的父母、亚历克斯母亲颜色艳丽的假发与着装,象征人体器官的仪式性的服装、奇怪的词汇与语调、人与人之间虚情假意的寒暄与装腔作势的关系。这一切都以真实的姿态呈现在导演刻意的安排之中,展现了一个由各种符号组装起来的、色彩光鲜,但情感与意识都流于肤浅与虚假的未来社会。 这个社会与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反乌托邦政治寓言小说《美丽新世界》中预见的那个由于享乐而丧失自由的未来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处——传统文学的衰落、性解放、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和浅薄化,孩子们厌恶书籍和自然、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热爱消费、热爱滥交。人们被接受到的大量的信息关起来,陷入自我中心,被“快乐至上”和感官刺激所控制,放纵、消遣、娱乐至死。 库布里克的作品往往带着很浓的反现代性色彩,这部也不例外。或许我们可以借用福柯《疯狂与文明》的句式来表达:发条橙是现代的牺牲者。 【个人暴力or社会暴力】 社会限制和自由意志的辩论,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发条橙》带来的最大的疑问便是“上帝究竟是想要什么呢?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 “善心是发自内心的,善心是人主动选择的,当人不会选择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人了。”影片中在监狱里负责道德教化的牧师如是说到。然而,学了多年的心理学,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让我渐渐明白,人类能够达到的abnormal程度超乎了个人的想象能力之外,正如电影中实施治疗的医生所说:“设定界限总是困难的,世界是一体的、人生也是一体的,最最甜蜜、最最美好的活动也涉及到一定程度的暴力,比如性爱。”

    人有享有自由的权利,但是如果这种权利,是以伤害其他更多人的自由为前提的,这种自由意志是否仍该合理存在?如果你的内心不愿接受,是否至少可以让你的身体去学习——暴力是可怕的东西?影片中的牧师与医生提供了看待“个人暴力与社会暴力”问题的两种经典的角度,但导演并没有表现对于其中任何一种观点的偏向,影片的任务在于展示,观点的选择权交还予观众。 我个人更倾向于赞同医生的说法。事实上,只要是社会性为特征的生物,相互控制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相互控制史。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一旦个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他就应该接受改造。在道德教化显得苍白无力的时候,利用强制力迫使你不再伤害社会,这种强制是最后符合人道的选择。不过,影片中的政客显然并非基于如此高尚的考虑,他们关心的不是犯罪动机、不是伦理规范,仅仅只是减少犯罪的政绩而已。“用集中犯罪的方式惩罚犯罪”的以关押来改造犯人的方法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不佳,(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小主人公亚力克斯进入监狱以后,无论是面对暴风骤雨般的暴力惩戒,还是和风细雨般的宗教教诲,都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悔改之意。他读《圣经》中的“基督降生”,满脑子浮现的却是圣母玛利亚的裸体;他读“基督受难”,却把自己想象成身着时髦衣装的古罗马刽子手。甚至在改造实验注射“吐根碱”的时候,他想着的仍是出去后重新召集帮派,继续过从前打砸抢烧的快活日子。)政客们开始试图通过新的手段进行狱政改革,“除政治犯以外,其它犯人扼杀掉犯罪反射就可以了”,至于那些成天滋寻衅滋事的社会不稳定因子的小混混,则收编到警察队伍中去。这些方法可能有其研究科学的研究背景,但至少在影片中,我们发现政府这种解决青少年犯罪的作为,对于罪犯个人和这个社会都是后患无穷的。

    库布里克电影,政治寓意的讽刺往往十分之深刻,然而这部影片的批判性被隐藏了,甚至有点不置可否。这种刻意消减了原著中“强调教化”的处理方式中背后的用意也颇耐人寻味。 关于亚历克斯自由行恶意志的恢复,影片交代的较为轻描淡写。或许与亚历克斯坠楼后脑区的受损与修复有关,又或许心理医生在催眠状态下对他做了系统脱敏。总之,亚历克斯一觉醒来,医院里笑容甜美的女护士的卡片投射测验结果说明了一切——“一次治愈”与“二次治愈”之间,被政府的高超改造技术轻而易举拿走的“行恶意志”又被完好如初地还回来了。 影片看罢,我不自觉地联想到了2009年炒得沸沸扬扬的杨永信电击治疗网瘾少年事件。 在未受到网友大规模批判之前,主流媒体的一篇报道中这样描述“戒网专家”杨永信和他的“行为矫正治疗”: -------------------------------------------------------------------- 那些让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很多家长尝试过各种手段,包括打骂,找心理医生,找别的网戒中心……据说,都比不上独创“醒脑”电击疗法的杨永信网戒中心。 ………… 而杨永信治疗的关键是被称作“13号”房间的地方——行为矫正治疗室(电击治疗)。杨永信告诉记者,这里曾得到各界领导的视察和关心,领导们看到网戒中心把顽劣的网瘾孩子改造成天使般的青春少年,都非常惊喜。 ---------------------------------------------------------------------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有警世与醒世的价值,拍摄于四十年前的《发条橙》再次验证了这一点。 【被电影删除的二十一章】 影片以亚历克斯的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谢幕,而原著的作者还有故事要讲。库布里克砍掉了原著中拥有教化意义的的二十一章,让本以“大团圆”收场的故事提前以寓言讽刺的方式结束了。影片的结尾讽刺性的预示了恶棍少年暴力意志的复苏,虽然经历了诸多事件,但他仍然是怙恶不悛的典型,人性里没有丝毫悔改的的力量,道德与性格仍然不能有向善的变化。库布里克二次元创作后的结局似乎昭示着他对人性持的消极看法:人天生具有一种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的倾向。在许多时候人类就倾向于自我毁灭。 而原作中的结尾看起来更像印证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人性观:相信人有“善根”,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潜力。作者这样解释他的立场:“小说是建立在人生变迁的原则之上的艺术。除非能表明主角或者人物有道德改造、智慧增长的可能性,否则创作小说的意义其实不大的。”那么被删除的二十一章里我们的小主人公亚历克斯又发生了什么呢?简单来说,主人公遇到了唯一没有与它为敌的老哥们儿,对方厌倦了暴力,早已成家立业。在“好哥们儿”经历的感召下,这位邪恶的小主人公幡然醒悟到自己也想结婚生子拥有美满安定的生活,他终于意识到人生应该有所建树而不是一味地暴力破坏,对于自己烧杀掳掠、穷凶极恶的过去颇为羞愧,憧憬着能拥有洗心革面的未来。 如果小说结尾的这个逻辑具有现实发生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绝不止“一切都会好的,上帝的运作神秘莫测”这么简单,它的发生与亚历克斯在行为治疗之中与之后的具身体验脱不了干系。 前段时间关于德国支教志愿者卢安克的事迹在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广,卢安克本人的教育是以一种充分发挥孩子天性,尊重孩子自由发展空间,弱化说教,重视体验为核心的理念。这与心理治疗中森田疗法的一个态度相似,森田疗法认为因为只有行动才能调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在行动中才能获得单纯的思考或者知识理解所不能获得的领悟。行动不仅是性格的表现,也能改造人的性格。所以该疗法不关心认知改变,即它不注重说教,治疗的改变的着力点被放在情绪和行动上。依照这中观点,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亚力克斯之所以在原著最后一章中能够获得了道德新生的力量,其实是由于之前被迫行善的体验潜移默化地改变的了他对善恶的内部认知,也逐渐影响了他的意志选择,重塑了他的人格。 除去主人公亚历克斯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变化,首尾呼应的影片结构中,其他角色的心理模式及人物关系也非常值得思考,亚历克斯的父母、养猫的独居老太、反动作家、老乞丐、小团体里的丁姆和彼得都昭示着一些人性中并不那么理想的东西。父母与孩子之间、哥们儿朋友之间、师生之间、男女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都缺乏深刻的感情,每种角色都自私自利却装模作样,社会关系的伪善性显而易见。 影片的叙事极为严谨,逻辑清晰,情节紧凑。对白设计大多遵从小说原著,极富语言艺术色彩,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调,大大增加了观众奇特的感受。音乐运用、影像美学都让你觉得不可思议。 《发条橙》是一部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神作,它的影像表现力远远地超越了那个时代电影技术及社会背景的局限,即便是40年后的今天看来,依旧会为它的前卫性所惊艳,为它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发条橙》是那种看过这后会久久萦绕在你脑中,挥之不去,让你有所困惑,有所思索的影片。甚至你会在不经意间回忆起它的情节与画面,而忍不住想要再看一遍。这就是伟大之物的妙处,促使你一吮再吮、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人类这种鲜美多汁的大橙子本身就太过复杂,大橙子与大橙子彼此联系构成的人类社会更是错综无比。电影能展现的人性只是一星半点还总扑朔迷离,但是好的电影永远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它们总能刷新人类对自身及社会可能性的认识。

     4 ) 库布里克,独一无二

      据说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是好友,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他们真的是绝配。
      斯皮尔伯格绝对是好莱坞的宠儿,他的名字几乎就成了导演的代名词,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在“导演斯皮尔伯格”前面加个“大”字。斯皮尔伯格当然是大师,他的名字就是票房的保证,以至于在“商业片”这个名字已经略带贬义的今天,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就是最成功的商业片。从夺宝奇兵到侏罗纪公园,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既获得了票房的成功,又得到了影评的交口称赞,绝对可谓名利双收。
      而库布里克相比较就没那么幸运,且不说拍了发条橙让他不得不搬家这种小事,对他的整体评价也总是毁誉参半,远没有斯皮尔伯格那样黄钟大吕。
      我想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当然要从库布里克自己身上来找了。斯皮尔伯格,绝对是一个主旋律的导演,他的作品总是很好的符合了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无论是夺宝奇兵的冒险还是ET的童真,都在描写我们平常所提倡的精神。
      而库布里克,却一开始就对社会报以失望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发条橙结尾处阿里斯和部长微笑的嘴角,从全金属外壳大兵头盔上代表炮灰的V字母,从洛莉塔的眼神里看到它对社会的否定和嘲笑。于是,库布里克变成了一个另类。
      对我而言,库布里克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天才,并且可以随意的挥洒他的天才而于大众评论至粪土。库布里克一生拍片不多,每部却必为经典。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尝试了几乎所有题材的电影而且几乎无一失手。从最早讲述冷战的黑白的《奇爱博士》到描述越战的《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的战争片(如果可以称之为战争片的话),绝不会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样歌颂忠诚和人性,取而代之的是足以毁灭人类的疯狂和麻木。库布里克在《2001漫游太空》中第一个把交响乐与宇宙空间的画面相结合,创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库布里克接拍《闪灵》,把斯蒂芬·金的小说第一个搬上银幕。库布里克当然也不怕《洛莉塔》这样的剧本,即使是他最不为人知的作品之一《巴里·林登》,他也成功的把每幅场景拍摄得如同静物画一样唯美——完全不同于他以往的风格。
      这就是库布里克,他几乎可以随意的改变风格,创造出新的技法;他对社会甚至绝望,并且敢于在电影里完全表达他的绝望。也许《大开眼界》,这样一个又晦涩难懂又NC-17的片子,就是大师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玩笑。

     5 ) 人类的未来应该怎么样

    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主旨是“人类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奇爱博士》的答案是:在激情中毁灭;《2001太空漫游》的答案是:在德性中超越人类;《发条橙》的答案是:好好做一个人,人过去是怎样,将来也应该是怎样,不要妄想成为神,也不要甘于堕落成兽,自然地认识包含了人类的世界,就是自然对人类的定言命令。

    那么,如何定义人类?无法定义,毕竟人类目前并不能以自然的角度认识人类,但可以对人类的性质进行假设:人类是一个由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有机构成的理性存在者。因此下面所有针对影片的分析都是基于这个假设前提。

    影片最先呈现的就是自由意志,当自由意志以意志活动表现出时,表象为遐想与音乐;当自由意志以能动作用表现出时,表象为性与暴力,而意志活动到能动作用之间的过渡点就是权力意志,比如影片中Alex阅读《圣经》时遐想自己是鞭打耶稣的罗马士兵,本质上就是对以宗教为代表的至上真理的推翻与重构,又或者是影片中伴随着古典音乐做爱、斗殴,此时古典音乐似乎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无比亲近,古典音乐失去了由时间铸成的威严高雅,其悠扬顿挫反而与做爱、斗殴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完全吻合,但自由意志只会在征服他人的一方身上体现,古典音乐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让观众把自己代入到征服他人的一方,让观众感受征服他人时的快感,而不会代入到被征服的一方进而表现出同情。尽管自由意志的视角给予了人很强烈的快感,但时间久了也会疲劳,没错,人也会对自由感到疲劳,有趣的是,人类此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的道德律,而是去追求更深层次的自由,我不止要征服手无寸铁的平民,我还要征服我所在的流氓团队的其他成员,从征服曾经的征服者身上获得更强烈的快感。我在追求无尽的权力的同时,还要破坏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猫夫人,在一栋近乎与世隔绝的别墅里,那里不止充满了与性相关的艺术品,还充满了肌肤饥渴症患者的福音——猫,她身上似乎有着我从地下奶吧都无法感受到的自由意志,我的权力意志当然不答应,同样的,她的权力意志也不会答应我的权力意志,她不止要拒绝被我征服,还要征服我,不过最终我还是征服了她。虽然我征服了猫夫人,但并没有征服权力意志本身,最终我还是被我的团队成员和法律的权力意志给征服了,他们都是我曾经征服过的,但此时我的反抗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甚至显得有些可笑,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停止遐想、与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辞而别。

    我到了一个被用来教化人的环境,但这里还是有权力意志:有同性恋想征服我的身体、狱友都在挑衅神父的威严。不过,除了权力意志,我在西服和狱警的征服下,似乎开始对道德律感到善,并且在神父的感召下,这种善越来越强烈。最终,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道德存在者,虽然神父认为所谓的“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制造是不道德的,但我这个决心毕竟是有道德意义的,因为动机是存在者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但前提必须是道德律为存在者意志的客观规定根据,通过生理学来接近道德律是完全错误的,最重要的是,实验者制造“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动机的前提与道德律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即使漏洞百出,Alex到底成为了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但此时Alex并不像以前那样对道德律感到善,而是对与道德律相对的自由意志感到恶,他失去了原应该不断变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把道德律作为唯一价值评判标准,他脱离了生活、抛弃了人性,他不能做爱、不能施暴,甚至不能听音乐和遐想,他只剩下了耶稣式的受难,曾经的罗马士兵变成了被鞭打的耶稣,但即使有耶稣这么一个至善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权力意志,它以有形的施暴和无形的政治博弈都形式存在,这两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暴力是有形的政治,而政治是无形的暴力,因为它们的性质几乎都是个人爱好加权力斗争。作为一名作家,我爱好性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反对极权主义,但我又因为交了几个要么体格健壮,要么有权有势的朋友而得到了征服曾经征服我的人的机会,只要能让我的权力意志在这个世界上昙花一现,即使我受到法律制裁我也心甘情愿。作为一名政客,我爱好性地想要控制所有人,让他们不再拥有强烈的权力意志,同时我也要假装自己就是道德律的具象化物,人们向来是对道德律感到善的,因此,打着道德律的旗号,我绝对可以征服自己的政敌,即使去刻意讨好一个曾经被我征服过的实验品我也在所不辞。

    以上就是影片中人类的全部,总结来说就是权力意志强的人征服权力意志弱的人,很单调,但也确实就是全部。在看电影时,当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权力意志有差距的两方后,观众更倾向于把自己代入到权力意志更强的一方去,而当画面上只有权力意志几乎没有的对象时,观众则从电影里出来,回到自己的道德律,来同情这个对象,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是这样,在写自由意志时更倾向于用第一视角,而在写受难时更倾向于第三视角。观众和写这篇文章的人的行为不也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人做的事很简单,但人的性质却很复杂,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探寻形而上学,但所有想法的产生、理性的运用本质上只是复杂而又普通的生理反应,一旦切除与反应作用相关的器官或者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人的欲求能力就会改变,欲求能力即被欲求有现实性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欲望的原则先行于实践规则,如果科技发展到可以任意控制人的生理反应,如此一来整个社会就是掌权者权力意志的体现,这很明显是违背自然律的,与自然律的违背会使人类最终走向毁灭。

    那么,库布里克是否对人类的表现绝望了?我认为是没有的,正是因为对人类抱有希望,所以才大胆且详细地指出人类的错误,这样人类在犯错时就不会误认为这是正确的进而继续错到底,相反,人类会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恐惧、愧疚,因为恐惧、愧疚而产生本能上的反抗和抵制,反抗多了、抵制多了,自然就会远离错误,但不可能彻底终止错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不可能有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作为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构成的矛盾体,人也不可能达到自由意志与道德律之间的平衡点,人类所需要做的,就是遵从自然:不要侵害他人的道德与自由、在自己的道德和自由遭到侵犯时要及时保护自己、合理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遵从自然,就是爱这个包含了人类的世界,现实世界与《发条橙》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唯一差距正是在于,《发条橙》里人类的活动是没有爱的,而现实世界里人类的活动是有爱的,毕竟现实中父母会疼爱孩子、仇人之间会有恻隐之心、作家会为了大众的幸福批评权力,最重要的是,现实世界有库布里克。

    和尼采、康德、塔可夫斯基一样,库布里克已经去世多年,但人类还是要像先哲那样去批判、去反思,然后远离错误,同时要想办法去认识自然,用自然的方法来作为实践准则,这样人类才能互相尊重、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长久地生活下去。

     6 ) 发条橙与福柯

    1972年,电影《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制作完成,讲的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浪荡小混混被关进监狱,又参加改造暴力倾向的治疗,最后回到社会的一系列故事。

    1963年,福柯发表《临床医学的诞生》。1974-1976,福柯在法兰西学院相继开设《不正常的人》以及《“必须保卫社会”》系列讲座课程。1975年,《规训与惩罚》出版。1976年,《性史》第一卷出版。

    之所以将《发条橙》与福柯的写作联系起来,是因为它们均讨论许多相似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西方启蒙时代以来所形成的种种关于权力、伦理、人性、生活的重大议题。可以说,福柯的写作与《发条橙》互为注脚。

    (1)医学化(medicalized)社会的形成或惩罚的医学化。福柯认为,西方社会自17世纪以来,许多原本的伦理问题、道德问题、权力问题或是法律问题逐渐被医学化。以犯罪学的兴起为例,认定罪犯是否犯有精神疾病成为认定惩罚标准的重要依据。一个人的犯罪倾向,可以从多方面的医学指标予以检测。因此,惩罚与治疗逐渐交织在同一个点上,即,惩罚罪犯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威慑和宣布王权的不可侵犯,而是“治愈”和改造。监狱成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场所,换个学术点的词,就是“重新社会化”的场域。电影《发条橙》之中,新任内政部长推行所谓“Brodsky"疗法,试图用精神治疗的方式来代替监狱的改造。这个疗法通过注射某种药物,并配合持续不断的视觉和听觉刺激,让实验对象对于暴力和邪恶产生身体本能的排斥,以至于每次当实验对象试图采取暴力行为的时候,其身体会自动阻止其行为。此原理,让人想起奥威尔在《1984》之中所提到的“思想停止”改造,即当任何反对当权者的念头产生时,思维会自动让其停止。不过 “brodsky”疗法不同于“思想停止”的地方在于,它采取“身体”对抗“思维”,一反基督教传统下笛卡尔“身/心”二分哲学中,由思维控制肉体的做法,而让身体形成布迪厄式的“habitus”以控制人的社会行为。电影虚构的这种疗法,看似荒诞,但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惩罚的医学化倾向,并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来,不能不说十分深刻。

    (2)权力的问题。所谓“惩罚的医学化”实际上乃是权力机制的新形式。权力不再通过仪式性的断头台来炫耀其威严,而是无微不至地渗透进入我们的每一寸肌肤和每一个思想的角落,不停的注视着我们,检查着我们,解剖着我们。“发条橙子”的隐喻很能说明权力的这一特性。一个由发条所控制的橙子,和其他橙子一样,有黄色的果皮,酸甜的果汁,它有任何一个普通橙子的一切物质特性。可是,他是由发条所操纵的。这个发条,直接连接着巨大的社会权力机器。我们每个公民,难道不都是发条橙吗?Alex是巨大的社会权力机器的最大受害者。正如那位作家对Alex所说,A Victim of the modern age.他出生在英国工人阶级家庭。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在《学做工(Learning to Labor)》一书中曾经研究过60年代的英国工人阶级家庭出生的少年。他们的家庭背景,为其融入“主流文化”设置了巨大的文化障碍,最后他们多半成长为《发条橙》中Alex和他的那些同伴们一样的叛逆青年。Alex的叛逆最终让其关进了监狱。他最后被选中成为实验的对象,通过治疗来改造其犯罪的倾向。可是医生和当权者关心的并非Alex本人,而是通过这个实验成果来扩大其政治支持率。可是当他出狱重回社会的时候,这个世界早已经没有了他的位置。他被家庭排挤出去,被以前欺负过的老乞丐和陷害他的同伴们毒打。最后,以前被Alex打断双腿的反对派作家用音乐折磨他,并利用他作为反对执政党的武器,逼得他只能“鹰击长空”一死了之。可是他却没摔死,静静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接受内政部长的慰问。骗取其一张笑脸和一个握手以挽回执政党失去的选民支持率。可是有谁真正关心过Alex的死活,所有的人,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利益。当Alex一脸僵硬地出现在镜头前,我们分明看到一只被社会权力机器所操纵的发条橙。

    (3)自由的问题。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然而我们一出生却被沉重的锁链锁上。被囚禁在权力机器中的发条橙应该如何解放自己?在电影中,监狱里的牧师曾经反对对犯人采用“brodsky"疗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够做出选择。新疗法剥夺了人选择的权利,而是通过将一系列所谓“正确”的行为标准强行注入到人的身体之中。如果国家能够决定你的一切,那么这与法西斯主义有什么区别。当20世纪上半叶那些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革命者试图通过国家专政的方式来创造 “新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永恒的自由和“善”被培养出来,而是无尽地监禁与对人自由的剥夺。电影最后的一幕是很有寓意的,内政部长拿着叉子一口一口喂Alex,同时许诺给他最好的医疗和高收入的工作。集权主义国家,就像慈父一般照顾自己的国民,从摇篮到坟墓,你不需要忧愁,一切都为你安排好了,你要做的只是用你的自由去交换这一切。有人会一口一口地喂你吃饭,可是你却永远不能下地走路了。

    福柯在《反法西斯的生活艺术》中说到,“不要迷恋权力”。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意味深长。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福柯回顾了康德那篇彪炳千古的《什么是启蒙》的短文。康德曾经认为,是人类的懦弱与懒惰,阻止了人类充分运用理性。我们需要用自己的理性与道德不断质疑那些强加给我们的枷锁。福柯以一生的研究向我们证明,西方理性的滥用,只会导致某种法西斯的独裁政体出现,人类的反抗与自由将被工具理性的泛滥所吞噬,我们的反抗,甚至也成为了加强权力机制的重要方面。(见《性史》第一卷)。然而,当我们面对这座巨大而冰冷的钢铁牢笼时,是不是依然有可能能够求得自由?福柯从来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详细的行动纲领,然而,他认为,只要我们依然坚持康德不断质疑的批判精神,同时将这种质疑扩大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依然还存在实现自由的可能。《发条橙》同样并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走出牢笼的办法。电影最后的超现实画面,让人看到的是更多的悲凉:一群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们静候在路旁,雪地里,Alex和一个金发美女在xxoo。人类的利比多永远掩藏在衣冠楚楚的表象之下。人类社会似乎只能有两条出路:要么成为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要么变成衣冠楚楚的权力机器。

     7 ) 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残忍

    整部电影长达两个小时,其实我看到最后也并不能真正理解发条橙的含义。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以暴力和洗脑为特点,看的时候明显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很压抑。不过我想这部电影还能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其描写了对人性的摧残的后果,阿里斯这个实验品最终证明是不人道的,通过这样治疗的罪犯最终肯定也会像阿里斯那样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简直是一种比谋杀更卑劣的罪行。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青春必须逝去,没错。而青春,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不,与其说是动物习性,不如说是街头地摊售卖的小玩具,是铁皮制的洋娃娃,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洋娃娃就走起来了,弟兄们哪。可它是直线行走的,走着走着就撞到东西了,这是不由自主的呀,年纪轻,就好比是这种小机器啊。" 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一样可怕。疯狂世界与人性妥协,如果我们因无知而要付出什么代价的话,那就是被世界抛弃和逼退,如果世界在这场战争中会失去什么的话,那就是真实和人性。

     短评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5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9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1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16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1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22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30分钟前
    • 🐷🐷
    • 推荐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34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3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37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39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41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42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4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看的差点儿吐了~~~

    52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55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我完全康复了”

    5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60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1小时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