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画家与贼

    画家与贼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其它2020

    主演:Karl Bertil-Nordland,Barbora Kysilkova,Øystein Stene 

    导演:本杰明·李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剧照

    画家与贼 剧照 NO.1画家与贼 剧照 NO.2画家与贼 剧照 NO.3画家与贼 剧照 NO.4画家与贼 剧照 NO.5画家与贼 剧照 NO.6画家与贼 剧照 NO.16画家与贼 剧照 NO.17画家与贼 剧照 NO.18画家与贼 剧照 NO.19画家与贼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挪威,画家Barbora Kysilkova的两幅作品在艺术馆被盗。小偷是一位名叫Karl-Bertil Nordland的瘾君子。在法庭上,画家终于见到了小偷,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以这位小偷为灵感作画。小偷与画家就这样开启了一段看似不可能的亲密关系。

     长篇影评

     1 ) 《画家与贼》影评:一个犯罪故事里可能包含的未解之谜

    本杰明·里的这部电影探讨了一起艺术品盗窃案的肇事者和受害者的故事。

    仅仅因为故事的精彩就推荐一部电影,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画家与贼》就是如此,这是一部挪威犯罪故事电影,每一个场景都是戏剧性的大师级作品,人物是真实的,命运的逆转不可能不被卷入其中。故事作者的名字是谁呢?它就是命运。

    影片的叙事由导演本杰明·里(Benjamin Ree)精心雕琢,但这是一部纪录片。可怜的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信条》(Tenet),现在连奥斯陆艺术品盗窃案的年度最佳影片都算不上。

    这位画家名叫芭芭拉·基西尔科娃(Barbora Kysilkova),是一位在挪威首都流亡的捷克人,她的作品属于大型的、有点令人不安的照片现实主义,受到了足够的好评,可以在一个热闹的画廊展出。不过,她并没有出名到成为被抢劫的明显目标。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另一个难题随之而来。什么样的艺术品会让窃贼如此勤奋,小心翼翼地从画框上取下钉子,而不是简单地把画布剪掉?

    而且还会如此草率地在监控摄像头前徘徊?在他被捕后,我们知道了答案:卡尔·贝尔蒂尔-诺德兰,这个奇异故事的另一半,一个有趣的瘾君子。当基希尔科娃开始自己的调查时,他的人物形象就变得立体了。


    在法庭上,她走近他,介绍了自己。

    在接下来的过程中,一些谜团——为什么贝蒂尔-诺德兰偷走了这些画,它们现在在哪里——被解开了。其他的仍然是个问号。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基希尔科娃想出了让电影向前推进的约定:一种小说式的忏悔行为,他必须成为她下一幅肖像的主题。当然,他也是导演的缪斯“女神”。对于画家和电影制作人来说,诱惑是显而易见的:一个顽皮的小骗子,有些孩子气,似乎注定要失败,在他的马赛克纹身中有一对恶魔。他们将再次合作。

    但这一切只是第一幕。麻烦是有利有弊的。

    我们了解到,基西尔科娃也有一段历史——还有她自己的泄密墨水。导演把线索串在一起,但电影的美妙之处在于:


    这就是生活,在它无限的陌生中,一幅命运交织的宏大画面展开,关于友谊和灾难,峡湾和歹徒。

     2 ) 两个敏感的人不是彼此天使,而是镜子

    电影名字包含两个社会角色,然而故事不是讲这两个角色,而是讲两个人,讲两个敏感的灵魂互动故事。

    当画面里第一次出现偷画人的形象,在角色情绪之前,观众已经发现画中人和角色的精神形象差异——后面段落讲述偷画人的幼年和成长就来的自然。偷画人家里的布置收藏显示出他内心丰富的一面,这就和“贼”的刻板印象完全不一样了。

    “贼”刚开始做模特,反而是有疑心防备的一方。他观察到画作上的呈现的作画人的内心,感觉到彼此相同——都有一点想摆脱黑暗面,但是又有点软弱,有点迷恋。画家在这关系似乎是主导,可以安排摆弄模特,可以照顾偷画人糟糕的情况,可画家自己因为坚持画伤痛而与男友闹矛盾,同时画作也难有市场,不得不依赖男友,又陷入不平等的关系里。

    作画人偷画人都有不可或缺的黑暗面,这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当这一面占上风,就会痴迷于旁人反感的状态,甚至有自毁的倾向。可他们同时也有自我控制的愿望,不管身体还是生活方面也在争取调适和干预。他们通过观察对方思考自己,通过提供帮助来鼓励自己,形成特殊的联系。

    在互相理解、鼓励和关照下,两个人的理性暂时压制了心里的黑暗。后续的生活未知,只知道世界上至少有那么一个相似的灵魂,默默努力的路上有人相伴

     3 ) 一个原本普通而舒畅的故事的复杂性

    一部新的纪录片《画家与小偷》,发现了一个原本普通而舒畅的故事的复杂性。

    《画家与小偷》(2020),导演:本杰明·李。电影截图,基西尔科娃正在为诺德兰画像。

    2015年,捷克艺术家巴尔博拉·基西尔科娃(Barbora Kysilkova)的两幅画作在奥斯陆诺贝尔美术馆(Gallery Nobel)被盗。其中两名肇事者很快被逮捕了,并被判处75天监禁,但艺术品至今仍没有找到。基西尔科娃被这一变故惊呆了,因为被盗的画作正是她最喜欢的两幅,她找到了其中一个名叫卡尔·诺德兰(Karl-Bertil Nordland)窃贼想要寻求答案。两人之间因此也产生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友谊,最终,诺德兰成为基西尔科娃几幅新画的创作主题。

    新纪录片《画家与小偷》(The Painter and the Thief)的头20分钟,是一个简洁而又感人的小故事。导演本杰明·李(Benjamin Ree)并不满足于把这个本可以很可爱的励志短片拍摄的有停顿感。他持续跟踪基西尔科娃和诺德兰好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引出了主题和他们友谊间的复杂性。

    《画家与小偷》巧妙地平衡了几个不同但并非完全无关的问题,包括阶级、犯罪、劳动和伦理,尤其是它们与艺术世界产生关系时。很少有纪录片关注基西尔科娃这样的人 —— 一个无名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知名人物。她的画作被盗并没有引起媒体的注意(我试图用谷歌搜索,搜索这件事只会得到关于这部电影的结果)。看到一部电影如此直白地处理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和劳动,重视程度超越了对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或,对艺术家的灵感困境进行了模糊漫谈,这些,真的都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在电影的一个场景中,当基西尔科娃试图购买食品杂货时,她的信用卡被拒绝了。)

    但影片也显示出,作为一位在创作领域受过教育的艺术家,基西尔科娃仍然处于比诺德兰更好的社会位置上,在她不断努力改善生活的过程中,诺德兰遭受的经历一直困扰着他。影片进行到一半时,一场严重车祸几乎让他瘫痪,他不得不艰难地恢复,并因醉酒驾驶而面临更多的牢狱之灾。基西尔科娃尽她最大的努力来支持帮助他,电影质问到底什么样的帮助才是合适的。她继续把自己当作假扮的缪斯,她的一些熟人也质疑她是否在利用了他的痛苦和环境而进行创作。他们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电影也没有强加一个答案,而是留给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

    《画家与小偷》电影截图。

    《画家与小偷》这部电影的主题模棱两可,它并不满足于直接地讲述故事。本杰明·李在时间上跳跃,甚至在基西尔科娃和诺德兰重聚的时候使用了一段很长的“倒叙”(flashback),包括观众在“追赶”(catching up)的过程中。正是这样的触动,再加上微妙的情绪和智商,使得这部电影无论从艺术性还是整体上都有别于其他纪录片。

    《画家与盗贼》,导演:本杰明·李,于2020/5/22首发数字版本。观影地址链接://www.amazon.com/gp/video/detail/amzn1.dv.gti.3cb91c72-7721-3d45-75a9-a3993da05573?ref_=imdbref_tt_wbr_pvt_aiv&tag=imdbtag_tt_wbr_pvt_aiv-20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BAGo

     4 ) 送给我的兄弟

    先提一句,看到Bertil哭的那一瞬间,我就哭了,这种救赎真的力量太大。

    再提一句,有点让我想起了周浩的《龙哥》,但这里不再是using了。

    ———————————————————

    我有个朋友和Bertil很像,一样的瘾君子,一样的热衷gangsta shit一样的遍尝drugs,一样的整天不知所云,一样的随时玩失踪,一样的孤独失落又假装坚强,甚至袭警被关在精神病院,哦对了,他还是个精神分裂。

    他的朋友都不能理解他,甚至离他而去,当然,他也看不起那些朋友的所谓“成熟理智”,到最后,他好像只剩下我。

    他总来找我,两人一起聊天听歌瞎逛,甚至曾经我还和他一起smoke weed…到后来,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对劲,我根本没法和他正常沟通,我也没法分辨什么时候他是用过药物、什么时候是清醒的(也许他从没有清醒过)。

    我对他也开始变得敷衍,每次在一起都希望他快点回去,大概他也能看得出我的不耐烦,总会微笑着说:“那什么,我先走了。”然后摇摇晃晃地、不失groovy地从我面前离开。

    有一次,他再次看出了我的不耐烦,也照旧和我辞别,女朋友把我拉到一边小声和我说,他是不想走的,你为什么不留他多待一会?然后女朋友就对他说:“这么快就走?再玩一会吧。”

    他眼睛放出了光,说:“真的吗?”

    那时候我才知道他有多需要陪伴,只不过我太自私了。

    我是个基督徒,一直想要找办法去帮助他,说得圣母一点可以理解为「救赎」,但是我能做什么呢?我不知道。

    半年前,他又失联了,后来被告知是因为团伙贩毒被警察逮捕,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要关多久,我想大概三四年吧,不知道等他出来的那天,我是否准备好去救赎他了呢。

    对不起,偏题了。

     5 ) 在“看见”中“被看见”

    “我所有的缺陷都在夜里生长

    然后在曝光中死去”

    心理学视角观看与体会,脉络挺清晰的一部片子,如果补上女画家Barbara 儿时的成长故事,这段关系中的一切就都非常自然显在了,包括这种“神奇到略显荒谬”的结缘之始———画家失主在法庭上听到盗画贼一句话便放下追责心为其吸引,没有费解的部分。

    这不仅仅是灵魂救赎的完美故事,人物间的关系与情感是复杂多元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片段可见端倪:

    1、画家展出后被盗的画作之一,《天鹅颂》中的天鹅不是出现在众所习以为当然,最为衬托匹配天鹅之梦幻般优雅完美的湖泊水面,而是在杂乱的草丛里,蜷曲脆弱着美与存在。盗贼在法厅上说,偷走它不为什么,就单纯觉得它很美。这个理由最大程度上说服的人,不是厅上其他人,而是画家本人,她从中看到了一个单纯的灵魂,大家包括她自己理解的它是在说盗贼Bertil ,而可能连她自己都没发现,她想看到的这个灵魂更可能是她自己的部分——很希望一种不携带评价与恐惧,而被看见的那种“自我”的存在。

    2、Bertil两次看到自己的画像的反应(片首初识后不久的第一次,片中车祸后医院康复时第二次),无论是万分惊愕后的嚎啕,还是安全感充足的憨笑,他的反应都像个孩子,在让他感到被关注与安全的人与氛围面前的反应,尤其第一次,长期破碎游离的自我,面对突如其来通过超清晰具象化“被看见”而聚合呈现的“自己”,这种冲击与抱持双面的效应,我相信对他而言是非常剧烈甚至前所未有的复杂强烈体验。

    3、Bertil车祸后医院康复时很努力,恢复得很快,Barbora来看他时,他兴奋地对她说:我的腿恢复得很好了!Barbora没有接茬,关注的是他手上的伤口与纹钉,她觉得它们很美,所以马上拍下了它们,并且在后来的画作中如实地呈现了它们。愈后入狱的Bertil独自思考自己的出现对于Barbora的创作意味着什么?他发现自己认识这么久,居然从未有机会和她说起过自己将近40年的人生中,也有阳光、健康、成功过的部分……这个点,Bertil在入狱过上清醒安全可控的生活后渐渐思考浮出水面了,Barbora的男友也清晰地看见了,唯有当事人Barbora沉浸在一天也不能分割的绘画(逃进创作以整合因创痛前因破碎防御后自我,支持自尊)中,未曾意识到过。片末她与出狱后构建平稳生活的Bertil吐槽说,与男友一起做的心理咨询让她觉得抗拒(因为它让她觉得自己很糟,很失控…)可见一斑,抗拒是对自我觉省后面对真实不耐受的防御。Bertil客观地鼓励她继续接受咨询是清醒真诚的友谊所为,这是对的方向,走下去,穿越伤痛的看见与哀悼,治愈与改变才有基础发生……

    4、片末,画家与盗画者一起装钉失而复还的《天鹅颂》,布展,像是此片主题与人性救赎希望最点题的一场行为艺术。看见者回归,迷失者依然不知所踪,也许有下一个生命时机的门在等待。

     6 ) 《画家与贼》——被建构的流动之爱

    最后一个镜头是全片的情感总结之处,在她画的Bertil与女友相拥在沙发上的画中,她把女友画成了自己。而这幅画的结构与他偷走并弄丢的画有着色调与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只是画中由两个女孩变成了画家与贼。这一强烈的呼应,对应着人性中美好的存在,也许是相遇或者救赎,但是这发生在两个本应是对立的人之间,有着戏剧性和启示意义的符号性。这镜头拍摄时也非常妙,从她身上bertil曾说过因为这个纹身而觉得她独特的圆圈开始,滑行到画中的纹身,再看到女子的脸正是画家,有一种揭秘感,而神秘的塑造也在间隙完成,对于这份情感的明晰有一种点到为止的含蓄与暧昧,模糊了其中的真实与究竟,这也为故事的戏剧性有了一种介于真实与创作意义上留存了退路。当我看到最后这一幕的时候,为这份情感落泪,但是却不敢再去思索这个故事更多的发展了,很多情感的变化不如一瞬间来的动人。而我因此深受感动也是思索到人的关系的可能性时,仿佛拥有了相信爱与被爱的可能,影片给予我这份理解爱的一种希望,无力说倍受治愈,但是依然无法不联系自身,建立一些共情和幻想。

    他们一起装订画的过程像是一种关于救赎与爱的和解,也许是友情、欣赏或者是惺惺相惜的珍重使得一个沾染毒品不断坐牢或者伤害自己的亡命之徒Bertil从偷画的人变成了和画家一起装画的人。Bertil是画家的缪斯,但她在不断接近艺术中充斥的痛苦、伤害和黑暗并为之进行创作的同时,也在接近着作为一个个体具有情感的Bertil,在他们的相处过程中产生的友好温和的情感,包括默契和温情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欣赏的爱。我在看到关于Bertil的家庭与他的生活诉说中总是想流泪,他的自我放逐,他痛苦与失落时的自我毁灭来自于一种对爱的渴望和脆弱敏感,很多我们看起来无法理解的人似乎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理解他们的世界和情感,他身上的艺术气质,他们在路边抽烟时相伴的美好,那些拥抱和互相帮助的时候,哪怕没有买午餐的钱也会给朋友买饭吃的亲密与情义,让人想到人的很多瞬间都是简单的投入的。影片的视角并未挖掘出太多人性深处的黑暗面,是充满希望和温情的视角,作为纪录片而言,镜头最后停驻在那幅画的意义更为深厚,而我也因此感动,那些友情中隐秘的喜爱,是否属于爱情,还是一种更难以言说的珍惜。之所以看这个电影也是想起他说这部电影里的关系是他向往的,对于我而言是否能有一些启示,其中的深情与模糊的爱与温暖足够让一个人开朗起来,希望我也能如是。

    对于纪录片而言,真实的这段记录让人更因此感到珍惜和动情,但是也被里面的人物是否因为记录而破坏真实的完整性提出了质疑。影片所呈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作为画家而言,贫困的Barbora在难以联系画展度过着依附男友来支撑自己继续绘画的生涯中,对艺术的追求伴随着贫穷、困苦的生活境遇,使人因此感受人生之艰难中有着心酸与共情的苦楚,但另一方面,她的画作对于一个不太明白艺术的我而言似乎并为感受到太多丰富的澎拜的艺术美丽,相比较与她的作品呈现形式,我觉得这部影片的记录和画作背后的属于人的故事更有温度和深度,也许是我所喜爱的艺术类型太有典型性,对于我而言我太清楚自己爱好什么样的画了。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艺术家困境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职业领域的审美竞争困境,但她的画作所表现出来的工作量值得她拥有自在画与生活的希望。对于热爱的事物而言,困境也好贫穷也好,对于是否要完成这项工作的投入与努力,只是一项关于个人的选择问题而已。技艺能够在努力中得到锻炼,灵感与品位能够在经验中获得机遇与相遇。对于Barbora而言,接近一个偷画的贼是一种敏锐的好奇心与对不同世界人的生活的渴望,这也是她绘画中努力追寻和捕捉黑暗中的解决之道的呈现之一,每个人心灵的破碎都有着混乱与黑暗的挣扎,在bertil的身上只是呈现的更为彻底,这无法不让一个对艺术有着想象力的跳脱常规之下的探索者产生好奇与关注。但是我依然在想如果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年轻人,能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给予帮助,那样的社会环境将会是什么形态,我也同样好奇着。

    对于Barbora和她的男友而言,接近bertil是一件对自我生活状态有着影响十分的事情,他们的争执其实反映的是她男友对她的困扰,即爱人与友人对于个体而言的重视程度,其实是爱的分量与自我控制的质问,其实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中可以看见全貌,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流动,是会因环境和境遇的变化有着不同表现的,这所呈现出来关于爱的真相有着难以启齿的复杂性与私人性,我们可以称之为美好的相恋,但依然无法否认这也是属于个体心灵深处情感的生长与显现而已,我们面对不同形态的爱的面貌,无法作出任何评判,因为在接受爱的巨大美好这一基本事实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承受事物相反的一面,即这美好背后相应的产生痛苦与失落的可能,这是所有事物普遍应有的真相,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就像“我不爱你”这件事一样。

    越写越感到悲哀,一度发呆不想继续剖析了。

    而产生痛苦是每个人在平常生活中无力抗拒可能出现的生活中难以消灭的可能性之一,我想这也是Bertil总是容易失控和感到痛苦的无数原因之一,人们对痛苦的忍受能力与生活的真相是如此的丑陋,但是我们依然还要活着,bertil活着的方式也许是通过毒品麻木自己,或者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进行重建在死亡与伤痛中重建生命的渴望,就像他的身体那样,不断发生变化,从消瘦到强壮,从完整到打满钢钉,从空白到涂满纹身绘画。我喜欢他的皱纹还有胡子的形状。他说吃了很多药片和毒品的自己不是真实的他,“那个人不是我”。我想真正属于他的灵魂也许是那个,有点天真幼稚,说话像个大小孩一样羞涩的,有着木匠手艺的喜欢艺术的喜欢用大写字母写信的可以学习很好喜欢帮助各种各样人的年轻人。我想bertil这个人物身上的人生性质的艺术魅力,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温度的。他的声音和说话的神情,看着他童年到高中的照片,还有他的故事,常常被这个人的奇妙感所打动想落泪,也许是他身上的苦难让人想落泪。

    在bertil看到画家第一次为他画的画时,他哭了。能够体会到他似乎从未感到如此深受一个人的重视与关注的热烈的爱,而且还是以一种如此美的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幅画意味着对他的灵魂的尊重和认可,这是潦倒混乱度过了半生从未有过的一种珍视感,这让他落泪,也让人感受到其中艺术的力量。艺术对于人而言,是一种仪式和心灵互动的情感关系,是不容简化和忽视的,它郑重其事,也因此伟大而富有深意。

    还有一处印象深刻的是他出监狱时觉得很失落,他说他对监狱又爱又恨,离开时感到不舍,在里面时又恨这里。这一处人生写意让我觉得十分震撼,因为监狱似乎对他而言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从中看出他与“人生”之间的关系。离开监狱他又回到没有人关心,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无所事事的状态,常常感到麻木空虚,他害怕这一切,但是在监狱中又会感到被管束监视的愤怒和压制,但是又能够因为这枷锁而暂时安静下来,过于暴躁和劳累的灵魂被迫休息却因此具有一种归属感,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十分讽刺。在监狱里可以看到他在学习,在稳定的工作,锻炼身体,生活变得健康,他的桌子上有很多专注的痕迹和个人性质的表达,监狱生活对他而言像是一种洗涤,让他的心灵平静下来得到修复和休息。想到这里让我觉得十分有感触,人究竟要如何活着。对于灵魂太过自由烂漫的人而言,自由也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牢笼,而不自由反倒变成一种休憩,让自由安养生息。这其实对于我而言就像是工作之于我的关系,有些复杂,但意义相同。有时候人们需要去属于自己的“监狱”呆两天,让躁动不安的灵魂喘口气。

    Barbora是一个会把鬓角头发剃掉,用花色的布做头饰的画家,她不喜欢买衣服,常常穿的十分破又混乱,但是她声音很温柔,却有时非常有性格。她在影片中十分勤奋,我喜欢看她的工作室,还有bertil的家,有着非常隐私的个人属性的物品或者色彩。她的前男友总是打她,会否定她的艺术价值,说她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画家,这让我想到我前男友,带给我的伤害有着一样性质的打击。她的话画里面有着曾经因暴力伤害哭泣的自己,她在激情中活的热烈,但这些伤害的力量也破坏了自己的生活与心灵,她一直在做危险的事情,包括对自己的伤害,包括接近bertil。就像在广场中央玩球的小孩,身边都是来往的车辆。她对作为恐怖分子的bertil表达的友好与善意,让电影有着除开艺术原因与爱情原因之外的人性关怀。

    Bertil在监狱时常常给她打电话,他身边只有她。但是她那段时间没有再联系他,我想这里面有些难以言说的东西,也许是因为她男友,也许是不愿面对好友在狱中的状态。这一处能体现出人物的复杂性。但人之间的感情很容易就能建立联系,也许一封信或者一个电话就好。

    我想很多感情都是非常简单的,哪怕是爱,各种形式的爱,如果不惧怕爱背后的痛苦与黑暗的可能性,只是迎面而上,拥抱每一份善意,道德只是在哪之上的建筑,荒芜也是生命的一种体验。

    电影配乐十分好,镜头穿行交叉,有着同一时空的两种生活建立差异感的窥探性质,观赏时会不断产生好奇和对人物的投入与关心。想了解的更多他们的生活。配乐在并不起眼的同时又有着推进情绪的作用,选择上十分妥当,依然是纪录片特有的金属器乐的轰鸣与尖锐频率制造的真实与游离感。从拍摄上,对他们人生问题的挖掘并不算丰富和深刻,但是在呈现这段情感与温情的角度而言,有着电影般的设计感。

     7 ) 两个相似灵魂,相互舔舐伤口

    前半部分是跟拍纪录片,后半部分是悬疑片啊。

    刚开始以为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灵魂碰撞出艺术火花的故事,没想到是两个相似的灵魂相互舔舐伤口的人生片段。

    所以有了最后那幅画。

    The Thief Bertil

    他幽默感真的很不错,让人忍俊不禁的。看上去又野又硬,眼神却流露出柔软。也是,否则也不会承诺画家愿意在能力范围内补偿,还乖乖履行承诺。连偷画的动作都温柔,没有暴力裁剪伤害那幅画,而是迅速耐心地取下上百个钉子。不是每个木匠在偷东西的时候都这么爱惜别人作品的。

    有时觉得他很软弱。像个渴望什么又得不到、然后因为失望而哭闹的孩子。比如面对戒毒失败和女友离开,那种脆弱和不顾风险的决定,孩子气的任性。

    有时觉得他很坚强。比如在车祸后的复健时期,respect!

    离开监狱后的Bertil,是不是就像身体复健那样,复健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社会性生活?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吸毒戒毒的文章,提到戒毒最难最挑战的不是生理性戒毒,而是心理上戒毒。因为很多吸毒的是因为社会生活不健康,比如空虚比如身边被吸毒者环绕,所以即使生理戒毒后,回到这个环境里,还是会复吸。那么,离开监狱后的Bertil,是不是就像复健身体那样,复健了自己的心理?

    这样一个盗窃犯瘾君子:童年时期失去了母亲,甚至某种程度上是被母亲抛弃的(母亲和父亲离婚,带走弟弟妹妹,再没和他见过面);父亲也是缺位的,经常不在家;上学时成绩优秀,有着强烈的同理心(帮助有特殊需求孩子),甚至这可能是青春期的心理需求的一个信号 – 需要和被需要的心理信号,爱和被爱;可以想象这个信号被忽视了,所以Bertil看到自己被认真地关注,进而描摹成一幅颇有体量的肖像作品时,心理冲击会那么剧烈吧。

    The Painter Barbora

    画家总是出乎意料。

    她对窃贼的反应出人意料。面对偷走自己最有价值的作品的窃贼,她感受到的不是愤怒,而是和窃贼灵魂之间的connection。

    她对暗黑出乎意料的着迷。对死亡的意象着迷,徘徊在暴力疯批前男友身边多少年来着,对人体最经历风霜的部位 – 手着迷,对伤口着迷。她内心大概住着个哥特风少女。

    她对窃贼出人意料的热心。Bertil当然是弱势群体的,但是她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没好多少,没钱,没名(名气顶多一般),不得不找男友经济支援,也挺卑微无助的。但她还是尽力施予Bertil,宁愿自己饿着也带午饭给他,在电话里劝慰他,奔走争取最好的治疗方案给他。也许没有画家,窃贼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一定能扛过车祸后的复健时期。她就像窃贼在迷途中的守护大天使啊。

    她又出人意料的冷漠。以她和Bertil之间的connection,以他们之间有过的互动交往,他们算是朋友了吧。面对朋友的伤口,她的反应不是同理心get到那种伤痛,而是感到伤口的美,搞不好内心OS: that’s fucking beautiful!这,也真的挺冷血的。所以在监狱时期,她和Bertil失联,也不让我意外。尽管她当时也处于自己的低谷和自我怀疑,自顾不暇。

    她男朋友对她的形容,还挺绝妙的:没有照顾好自己,就像让小孩子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玩耍。但是仔细回味,也不觉得她是要自毁,更像是,她内心的哥特少女被另一个哥特式灵魂体吸引了。不知道她是否也有创伤,什么样的创伤,造成现在的她。也许这段被需要和给予的关系,也治愈了她呢。

    至少当她吃着Bertil带来的食物,听他坦诚以对,我觉得这份坦白和诚恳,是治愈的。就像实习医生格蕾前期的格蕾和杨,毒舌归毒舌,但也希望对方更好。

    I just never thought that I am so fucked up.

    You are pretty fucked up. You know?

    Thank you. I like honesty.

     8 ) 欧洲国家福利背景下发生的故事

    电影的叙述方式三段式:画家、贼、画家与贼。如果没有一开始法庭上画家提出来的要求—让贼当模特,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这也只有在挪威这样欧洲国家的福利背景下才会有的。还有贼在监狱里的生活竟然那么“舒适”,完全是咱们的“小康生活”嘛,这样的环境对未来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还是社会福利便利下的产物

     短评

    小偷看到画家给他画的肖像时,突然暴哭。不造为啥,我比他还先哭。不造为啥,那一刻,i totally understand him. understand them.

    4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力荐

    太传奇了。画家与贼,一个爱与被爱,帮助与被帮助互相切换的故事。当贼看到画家为她画的第一幅画时,哭泣了很久,第一次感觉到被爱被珍惜,冰山融化了。而当看到给他画的第二幅画的时候,却是微笑。他喜欢朋友赠送他的礼物。最后的神结尾。看完这部纪录片,开心了一整天。#HIIFF20 开心

    7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看过留脚印~

    1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挪威的监狱看起来真的很舒适

    13分钟前
    • 叶底藏花
    • 推荐

    感觉这种事情在北欧发生就很正常,画家和贼相互了解对方,甚至交心程度要超过各自的伴侣,影片最后一幕的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了。

    15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人跟人交好的机缘真是千奇百怪地可爱。沉迷过死亡、承受过暴力的画家,竟然能在小偷身上看到一朵赤子般的灵魂,这灵魂是单开给她看的,别人谁也触摸不到那些昏黑断片之前曾经明媚的天地。人生真的很奇妙,谁知道一条条岔路交缠,会把自己绕入怎样的状态里。画作太有感染力了,更有感染力的,是画家与模特。前半段比后半段精彩。

    2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看完后两天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当事人以及其他媒体眼中的事件经过。纪录片的“真”让你相信假如爱有天意,而它的“假”也在于剔除了繁杂的细节只为了讲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21分钟前
    • 劉咳暝
    • 推荐

    圣丹斯的Creative storytelling奖,的确。。。通篇是剧情片的手法剪辑,一部部进阶,一层层解释,高潮迭起。这故事剧情片编出来会觉得太假,只因它的确是纪录片而让人信服。一位女画家两幅特别阴郁的画被两个嗑药青年从画廊偷去,不久便被抓住,画家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偷,“因为觉得好看”。后来画家开始画这个小偷,片子是两人的友谊故事,而后发生的事充满了戏剧性。——当时看完觉得太牛B了,心情激动。可后来又无处安放。——另外,映后谈嘉宾是“小偷”,让我有点无法直视。为什么纪录片的映后谈要请片中人物呢?感觉就像是刚偷窥了某人的性爱录像,然后马上见到了真人,还要侃侃而谈。

    26分钟前
    • 力荐

    如果你懂我的艺术,我能看见你的灵魂,那么我们就可以相爱。。2020.9.23 看过 剧情片手法拍纪录片,导演功力了得,两位主角人格很独立,片子结构精彩,镜头很稳,选题绝妙。年度最佳。

    29分钟前
    • 龟兹人
    • 力荐

    当际遇的巧合性成为艺术创作的必然,你都无暇计较失主与小偷磁力般的精神吸引,而是感叹当两个人成为主体和受体时,他们的很多可能早就被社会偷走。超出纪录片体裁,离奇又美好的心灵依附。

    34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构思非常巧妙。画家拯救了小偷,小偷却变成了她的救赎。小偷手上的疤痕,被画家视为是耶稣受难的刀痕。在挪威当艺术家不如当罪犯过得舒服。人在江湖,不如在风景如画的监狱过得自在。挪威这地方,连小偷、毒贩子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35分钟前
    • 澳洲文化野人
    • 力荐

    编剧不太行的时侯,纪录片就更加好看了。

    38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期待值太高了,反而不觉得惊艳。一开始起得特别好,过半之后有点泄气,渐渐地就进不去故事里了。纪录片把旁枝末节剪掉,串联了一个关于友谊、关于爱的故事,但我越来越对这种剪辑感到不适,人性是复杂的,人生总有许多意外,努力把纷杂的林林总总编织成一个完整流畅、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总觉得哪里不大对劲。

    41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有关黑暗和治愈的故事,被深深打动,画家和偷画贼之间的奇妙际遇,并由此产生了美妙的艺术联结。这段特殊的关系来源于共同的创伤经历,他们都是曾被mistreat的人,因此能够为彼此舔舐伤口。Bertil在第一次看到Barbora画笔下的自己时痛哭,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被认真“看见”。终于被寻回的《天鹅颂》就像每个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从未走远,也需要被正视和铭记,疗愈的最初总是痛苦,因为要直面最糟的自己,熬过去了就是另一番景象,最后一幕很妙,相依偎的两个人超越肉体,达到了灵魂的契合。另外还想感叹的是挪威社会制度的完备,监狱装修得像单人宿舍,有人定期心理辅导,出狱后年近四十的Bertil还是能有机会学习从头开始,还能弥补一切,好的制度应当展现出这样的容错度,这个世界才有可能渐渐向亮处走。

    45分钟前
    • uncannyblue
    • 力荐

    不知道是不是被各路好评搞得期望值太高,看完是有一点小小失望的。片子有意思在于导演的剪辑手法,完全是故事片的路子,而且非常难得是导演跟拍了当事人好几年,于是有了这么一个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让人有所思的故事。但是也许是离我的生活和理解太远了,我是没办法代入进这种关系中去。如果你真的觉得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密友,又很难解释小偷从入狱后就始终联系不上画家了。也许真的只有当事人心里才清楚吧。然后最后一个镜头确实很震撼。

    46分钟前
    • zykmilan
    • 还行

    容错度高社会,即便吸毒,车祸残疾,几度入狱,但还是能重新开始学护理,当木工,和女校长谈恋爱,住湖景apt。

    51分钟前
    • St. grave
    • 推荐

    最后一幕有点意思。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MOIDF|一想到摄影机全程在场就感到恶心。不过小偷可太好代了!!!想起一堆北欧人渣,个个都合适

    59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友谊是最伟大的救赎。她不是画家,他也不是小偷,他们是人生路上两个玩童,用赤子之心洗刷彼此的阴暗。最后一个镜头太美妙了,居然让人联想到“情迷画色”~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2022-06-10经过剪辑的生活过于美好,甚至可以忽略某些尴尬的细节。而美好有时正是因这些被剪裁过的尴尬而决堤。生活永远会继续下去,无论发生了什么。

    1小时前
    • 囍弗斯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