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Sugar Man

    Sugar Man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韩国2015

    主演:刘在石,柳熙烈,尹贤俊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Sugar Man 剧照 NO.1Sugar Man 剧照 NO.2Sugar Man 剧照 NO.3Sugar Man 剧照 NO.4Sugar Man 剧照 NO.5Sugar Man 剧照 NO.6Sugar Man 剧照 NO.16Sugar Man 剧照 NO.17Sugar Man 剧照 NO.18Sugar Man 剧照 NO.19Sugar Man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因刘在石的第一次有线台综艺挑战而集关注为一体的JTBC 《Two You Project-寻找Sugar Man》,将于19日晚11时首播。节目将先试播2集,根据观众的反应讨论是否编入正式节目。

     长篇影评

     1 ) ¨I talked to Jesus at the sewer¨

    人们总是强调他在南非创下的辉煌,“他比猫王还红!”“滚石比他差远了!”


    可是我觉得他之前和之后的生活更像一个传奇,穿着燕尾服做最苦最累的活,唱完万人演唱会,回家继续修剪草坪做苦力。人们都说,他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可是他的生活毫无改变。他在没有人知道他的时候,身处完全的贫困,搬过25次家,经常家里连卧室都没有。可是他仍然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和美术馆,让他们欣赏文化中最好的那部分,让他们知道在内心可以和有钱人平起平坐。

    红了以后,他继续住在他那所破旧的,住了四十多年的房子里。朋友们都不相信他能这么轰动,觉得他那些演出照片是PS的。

    他面对镜头的时候局促,羞涩,完全不会说点什么巧妙的话显示自己,或者再创造一点神秘的迷雾,他甚至不掩饰自己的羞涩。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啊,他们贴近大地,贴近所有人,他们的谦卑和真正的高贵一样稀少珍贵。大部分人都在努力成为别人的焦点,努力显得与众不同,努力活得有优越感而超越众生,努力跳出所有陈规陋俗而不用受到拘束。而Rodriguez明白艺术家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一样要组织家庭,带孩子,做繁重的工作,在社会规范内行事,过平凡人的人生,他或许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他可能就是觉得自己顶多有更多的话想唱出来。

    真正的艺术家孜孜以求,从生活中的各各方面搜索素材,将一切转化成创造的源泉,像科学家那样严谨,寻求表达的最佳形式,又像个建筑工人那样勤勤恳恳,那样朴实,这样坚持上二十年,三十年。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了,一个十分平凡,也让人感动的奇迹,而人们只看到那个让人泪流满面的瞬间。“我在下水道对耶稣倾诉”,其实就算那个结局的瞬间没有来,耶稣也听到了,一直都听到了。





     2 ) 再见,好时光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13年奥斯卡最佳长纪录。18年的7月的一个下午,毕设开题刚被毙得体无完肤的我在电话里和z爷哀嚎,叹苍天不公。电话那边的z爷一边大呼我冷静,一边给我列片单让我去找叙事灵感。其中第一个就是寻找小糖人。

    春去秋来,业毕了又毕。书欠了一堆没读,却一转眼再也没学可上了。终于,在成为社会螺丝钉的前夕,在一个片子工程渲染半天迟迟不能开剪的下午,突发奇想把这片子翻出来看。刚看开头和第一幕前半截的时候,想着“毁了,原来是个用了戏剧反讽结构的悬疑纪录片。”对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笼罩在种族隔离(apartheid)阴影下的南非而言,Rodriguez和他的歌成为了南非人意识到自由和反抗的标志(icon)。A man with shades,Rodriguez经典的墨镜形象和他的“I wonder”在南非大地上生根发芽,燎了人心里的火。

    所以我想:“Hum,那这样的话倒是也很不错,是一个在美国名不见经转的歌手机缘巧合下启发南非人争取人权的故事。那么看看导演怎么在叙事上交代他自杀的前因后果吧。”

    结果就在我看到第二幕高潮的时候,现实啪啪打脸。看到寻找了Rodriguez多年的老粉丝在凌晨一点接到了R的越洋电话时,我瞬间对这导演佩服五体投地。原来这是个悬念结构,而且最重要的是,还是一个结构工整但是高潮迭生的叙事典范!!果不其然,看到第三幕高潮时Rodriguez在台上接受万人欢呼的演唱会时,我真的感动到不行。这几天看麦基的故事里面的好多剧情结构终极技巧在这里都得到了验证:“掘开人物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来构成转折”(三幕高潮的处理皆如此),“努力在主人公身上营造出反讽”(全片高潮的处理:He is rich in many ways, but material),以及“尾声可以交代主人公的选择对周边以及社会的影响”(女儿和南非丈夫喜结良缘)。我在读麦基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合上书问“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也太理想化了吧?真的会有人把剧本写得这样高潮迭起引人入胜吗?” 然而寻找小糖人这部片子就用它的存在真真切切地告诉我,最优秀的影片就是可以追到这种叙事的。并且即便是创作阶段主观因素较弱的纪录片,佳作也可以做到在叙事上和剧情片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就是学院奖的风范吧。

    观后感写得差不多了,一不留神又写了这么多字。过去的三周里,看的很多,书剧片子各有涉及,输出相对来说少了一些,没怎么形成文字。距离我第一次听说这部片名,两年多过去了。而我也是在多年之后翻手机相册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原来这部片子早就在大三纪录片创作课的第一堂课,就被老师列在了片单上。有的时候回顾本科课堂真的唏嘘,那个上课没笔没本,重要的ppt直接手机拍一下大屏幕就万事大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时常想,如果当初能认真听课,是不是会收获更多啊。但是又自觉,失去了之后才知道珍惜的追忆没什么意思。有遗憾才会有追忆,有追忆才加深珍惜。人生这么长,遗憾一些没什么的。加油走吧。

     3 ) 戏剧不只他一人

    昨晚看到rodriguez于1998年3月6日第一次登上南非舞台,眼眶中微含热泪,因为他说了一句开场白:thank you for keeping me alive,这句话道出了音乐人和乐迷之间所谓的牵绊,几十年的牵绊。

    这部纪录片经过精心设计,有一点点悬疑片的手法,rodriguez本身也确实有很强烈的戏剧性,在美国是zero,在南非是hero。但像他这样的音乐人,像发生在他身上的这出戏剧,在音乐圈那就是一把沙,若学柴静蹲下来观察沙粒,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情感和泪水去挥霍。

    就拿片头现身的dennis coffey来说,论戏剧性论反差度,他弱于rodriguez,但其遭遇与rodriguez如出一辙。在funk乐迷心中,或者稍扩大一圈,在groove乐迷心中,dennis coffey是牛逼闪闪的吉他手,其知名度不逊色于jimi,public enemy当年出道单曲【you're gonna get yours】中虎虎生威的guitar riff便采样自dennis coffey的名作【getting it on】。70年代之后,dennis coffey从音乐圈抽身而出,说难听点,也是被这个行业抛弃,后来他一直在底特律的福克斯汽车厂打工为生。几年前有记者问:你就用你弹吉他的手组装零件?dennis coffey淡淡的回一句:

    是啊。

    我手上有一长串名单,若细分的话,可分为乐手,编曲人,制作人。都在默默无闻的活着,经他们之手诞生的groove经典,那演奏那编曲那制作,那厉害啊!每次听完我都发愣:有必要把一首歌曲玩成这样啊?他妈就是一首歌啊!只要六十分啊!为什么六十分中会藏着氧气瓶,散发着纯氧?我不知道H.B barnum等人碰见这种傻逼问题会怎么回答,是职业素养使然?是放不下自尊心?我无法猜透。

    音乐圈有一个典故。某美国制作人艳羡牙买加dub制作人名声显赫,站在聚光灯下,而非幕后。牙买加dub混音师在暗处幽幽道:在牙买加发行作品,我们混音师很难被署名。

    这是典故吗?我觉得是高级冷笑话,音乐圈此类糊涂账数不胜数。在影片中,记者问rodriguez:当年专辑卖不动,你吃惊吗?他答道:这是音乐产业,所以没有没什么保证。

    而如今这个产业与rodriguez所处的时代相比,更加没有保证。

    影片中sussex唱片公司老板不屑一顾的态度被很多人嘲笑,诟病,其实老爷子的反应太正常太理所当然。50万算什么?连区区1白金销量都没到。rodriguez的专辑由sussex发行,其本身就是一次错位,sussex在五六十年代以发行老迈等爵士乐专辑为生,由它发行一张民谣专辑,更何况还是一张非白人民谣专辑,在强手如林的70年代被人遗忘,不冤啊。

    至于rodriguez美国不亮南非亮,这一影片中的最大卖点。。。。。。我不妨举出一个挺三俗的例子:1997年任贤齐的【心太软】在台湾发行后遭遇零反响。南京音像出版社引进了这盘磁带,【心太软】一气从南京红开来,直至北京上海新疆西藏。我猜任贤齐看完此片,绝壁心有戚戚焉。^_^

    说到底,这部纪录片最动人心肺的还是那些南非乐迷,寻找你因为爱你,爱你所以寻找你。乐迷其实跟音乐人一样,一样可爱一样不容易。2012年7月24日下午,当我抵达香港亚洲展览馆,看见馆内the stone roses的海报,立马就捂住嘴站在边上抽泣。想必1998年3月6日的南非乐迷也跟我一样,我们年少时握着rodriguz的翻版碟,the stone roses的打口带,做梦也没梦见终有一天能身处他们的演唱会。

    我梦想,有一天能诞生一部拍摄东德乐迷的纪录片,告诉世人在柏林墙倒塌之前,那些东德孩子(比如jazznova的成员)是如何听音乐,是如何央求在政府机关担任要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公公婆婆乘出国的机会带回public enemy,beastie boys的唱片。


     4 ) 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啊

    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念叨这一句话。是啊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啊。

    老糖建了一个网站,为了了解一个素昧谋面、却对他对他的国家影响巨大的歌手。他以为他死了。一切都是传闻而已,连老美都不了解的歌手,他又了解多少?
    如果说励志,老糖才叫励志。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的事儿,又有多少人真的下功夫去做了呢?他做到了。
    老糖半夜里接到罗德里格兹电话的那段太神了,悬疑片突然摇身一变成了励志片。他知道那是他,他在唱片里无数次听过他的声音。在那一刻我热泪盈眶。
    别说我矫情,生活可不就该这样子?平凡是多数人的状态,贫乏却是可以改变的。对老糖来说,追寻一个自己喜欢歌手的下落只是平凡生活之外的一种乐趣,它是生活的一味调料——它让平凡的生活并不显贫乏。

    罗德里格兹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呢?
    年轻时去酒吧卖唱、被挖掘出唱片、沉寂、去工地打工。南非的传奇更像是走得一遭狗屎运。可贵的是这泡狗屎没有把他砸昏头,他还是像过去一样静静地生活在底特律。要是谁有一天指着一退休老工人告诉我,“嘿你知道么,这大爷在南非开国演唱会专辑卖了几百万张”,我可不信。
    可生活不就该这样子么?你默默地做过一些事情,因果轮回,也许有一天你会有意外的回报,也许一辈子也没有。暴发户可以是状态,但不能是心态。

    电影里有个场景,一份报道上写着——
    American zero,South African hero.
    配图是年过中年的罗德里克兹手戴着墨镜,手拿吉他。
    生活就该这样子嘛,zero代表了平凡的状态,hero却是不甘贫乏的心。

     5 ) 从《寻找小糖人》展望21世纪商业纪录片发展趋势

       电影史之初,卢米埃尔兄弟曾断言电影是项“没有未来的发明创造”,从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这是因为他们拍摄的纪录片在内容与形式上日渐重复,没有及时创新,因而再也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去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寻找小糖人》(Searching for Sugar Man)的分析,得到对于21世纪的纪录片发展趋势的展望,全文充当抛砖引玉之用。
        对于《寻找小糖人》的独特之处,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起。
    1、故事片的讲述方式
        在本片里,瑞典籍导演马利克•本德让劳尔(Malik Bendjelloul)讲述了一个被埋没的音乐天才罗德里格兹又重新被世人关注的真实故事,导演采用的是悬疑片通常会采取的递进式叙事结构,按照线性的时间进程进行推移,使这次《公民凯恩》式的探求沿着时空维度来结构全片。
        本片基本遵循了好莱坞故事片常常采用的三幕式故事讲述模式,即“建置-对抗-结局”的方式 ,这样的结构方式不仅对于剧情片而言是适用的,而且当纪录片也采用这种方式时,也非常有利于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点的展开。近年来大多数斩获国际大奖的纪录片,大多不是仅仅因为主题的深刻与激昂,而往往是由于它们采用了这种故事讲述方式,带领观众经历了一次难忘的旅程 ,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比如《生于妓院》(Born into Brothels)、《超码的我》(Super Size Me)、《不可击败》(Undefeated)、《华氏9•11》(Fahrenheit9/11)及《海豚湾》(The Cove)等等。
        影片一开头,史蒂芬•西格曼(Stephen Segerman)驾车行驶在山路上,他的歌声应合着车内音响播放的《小糖人》(Sugar Man)的旋律,并且告诉了我们有关他的绰号“老糖”的来历,这个称呼与罗德里格兹的关系带出了全片的叙事动机——追寻罗德里格兹的传奇人生。传说中的他的惊世骇俗的死亡方式令人啧啧称奇,这个在舞台上自焚的神秘人的人生真相到底是什么?
    罗德里格斯在最初出道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因此导演本德让劳尔缺少1998年之前有关主人公的真实画面资料,根据导演接受媒体采访时的阐述,导演表示自己由于受到2008年动画片《和巴什尔跳华尔兹》的启发(对于此片是否属于纪录片的范畴,曾引起学术界的热议),采用了动画的方式再现了罗德里格斯过去在底特律的生活场景,这段画面穿插在导演一开始对他的首张专辑《冷事实》(Cold Fact)的两位制作人丹尼斯•科菲(Dennis Coffey)和迈克•西奥多(Mike Theodore)的采访中,此外,还用长镜头拍摄这个城市诗人孑然一人行进在小镇的街道中的场景,怀旧的色调与他的那首《小糖人》的旋律把观众带到了他最初追求音乐梦想的日子里。
        然后,导演采访了当年的酒保和瓦工,他们回忆说当年的罗德里格兹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而这个观点也在丹尼斯•科菲的叙述中得到了证实,这样的叙述看似只是对他当时生活状态的回忆,实则与本片后面他目前的生活方式遥遥相望。接下来,导演来到了罗德里格兹第二张专辑《从现实来》(Coming From Reality)的制作人史蒂夫•罗兰(Steve Rowland)的家中,他为本德让劳尔展示了罗德里格兹当年的照片,并对他的才华予以高度评价,他播放了他认为《从现实来》这张专辑中最为悲伤的歌曲:《因为》(Cause)。这首歌叙述的是一个在圣诞节前两周丢掉工作的人的苦闷,而这也正是罗德里格兹当年在公司录制的最后一首歌,这首歌的歌词也真的成为了他命运的预言。
    镜头转至南非开普敦,导演进一步对他的专辑传播到遥远的南非的原因再次设置悬念,没有在美国得到关注的罗德里格兹的音乐居然在南非收到疯狂追捧,这样的现象自然也会让观众愈发感到好奇。罗德里格兹在南非的影响之广,但最初却是以盗版的方式进行传播,除了他在专辑封面上的头像,他的忠实爱好者们甚至对他本人依然是一无所知。
    音乐人威廉•莫勒(William Moller) 回忆自己第一次听到《I Wonder》时所受到的震撼,罗德里格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开启了民智,那些想要逃离工业化城市、追求自我的歌词,被南非受到政府压制的人们赋予了反体制的含义。他们齐声高唱着他的歌曲走上街头,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运动”。
    导演采访了音乐记者克雷格•巴索罗缪-史其顿,他回忆道,当时国家所有事情的目的都是保护种族隔离制度,而这张专辑,把压抑的民众解放了,他的歌曲成为“自由运动”的圣歌,也正是由于他的音乐,带动了南非的音乐革命,歌手们利用自己的嗓音唱出对政府的不满。采访至此,画面中想起了他的《反体制蓝调》(Establishment Blues),画面中是当年民众反抗的资料片,或黑白或彩色,都充满了激荡人心的力量。
    导演再次建置悬念,让“老糖”现身讲述他当年听说罗德里格兹在美国名不见经传时的心理震动,这引发了他的兴趣,促使他试图从罗德里格兹的专辑中寻找少得可怜的信息。克雷格•巴索罗缪-史其顿讲述了他自己听来的一个关于罗德里格兹自杀的故事,但随之而来的诙谐的音乐似乎在暗示着并不是罗德里格兹的真正的结局。
    96年,南非的发行公司在正式发行《从现实来》时邀请史蒂芬•西格曼撰写专辑的小册子,他在这些文字里提出寻找“音乐侦探”的想法,而克雷格•巴索罗缪-史其顿恰好看到这份小册子,自告奋勇地成为了“音乐侦探”。他对真相的追踪从罗德里格兹的专辑的版税的去向开始,他替导演对观众提出这个疑问:如果罗德里格兹死了,那么,他的钱到底落入了谁的腰包呢?这样敏感的话题,可想探究的难度有多大。几家南非发行公司的高层都把矛头指向了发行了罗德里格兹两张专辑但当年在圣诞节前与他解约的苏赛克斯(Sussex)公司的前老板克拉伦斯•阿凡特(Clarence Avant),面对质疑,他强调自己的公司已经倒闭了,并且表现出恼羞成怒的态度。人物真相只有当一个人在出于压力之下做出的选择时才能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该选择便越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本性。 而在这段采访中,人性中对于金钱的追逐暴露出来,这也与影片后面对于罗德里格兹及其家人对于金钱的态度截然不同。
    这条线索断开后,观众的胃口又被吊了起来,但问题得到了解决,克雷格•巴索罗缪-史其顿恰好在一次聆听《内城布鲁斯》(Inner City Blues)时偶然注意到了Dearborn这个地名,他在黄页中找到了它的所在地是底特律,他联系到了迈克•西奥多,一切真相大白,罗德里格兹根本就没死。
    接下来,罗德里格兹的大女儿伊娃回忆起了当她看到那篇关于寻找他父亲的报道时的情景,在这个铺垫下,男主人公罗德里格兹终于以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出现在影片中,出人意料的是,出现在镜头前,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而是一个温和平静的人,由于生存状态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质显现,当一种社会环境造就了人的特殊存在时,这种显现就带有明显的文化内涵 ,他以这种不卑不亢的精神面对生命中的成败得失,纵使被音乐工业暂时抛弃,但他的精神还在,他充分将艺术修养的培养放置在陪伴女儿们长大的过程中,甚至表达了对于在常人眼里辛苦低卑的体力劳动的热爱。
    女儿回忆了1998年3月2日,全家陪伴罗德里格兹前往南非演出的经历,画面是动画片与家庭DV的结合,导演用简洁的方式提供给观众清晰明了的信息,而后面演唱会的盛况则剪辑了当年的演出纪录片,他说,“谢谢你们让我活着”,歌迷们唱着他们早已烂熟于心的歌,五千人的演出场激情洋溢, 最后,画面上是演唱会实况的升格画面,观众泪流满面,伴随着画外音的叙述,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家”,这次一次独一无二的演唱会。至此,导演已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把历史影像与现实画面相结合,将前两幕应完成的内容交代清楚了,因果、时间及空间,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不亚于剧情片,随意拼凑的事件不会成就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而本德让劳尔却成功完成了纪录片对于叙事完整性的实现。
    这部纪录片甚至还有一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尾,对于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而言,讲好故事的要素包括: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强大的戏剧张力计一个令人信服的结局 ,而这三者都被包含在了本片中。在结尾里,罗德里格兹的大女儿伊娃与演唱会的一位保安喜结连理,罗德里格兹当了外祖父,我们还知道,1998年,他在南非举办了6场演唱会,门票都被销售一空,当然,导演不忘借助被访者之口再次提出版税的问题,并以暗示他将回归平凡生活的歌曲《我要逃离》(Rodriguez I'll Slip Away)做结尾,在他和家人看来,他的南非的演唱会上的火爆也许是一个美丽的梦,生活还要继续,他们不会沉迷于此。背着工具包的罗德里格兹在横移镜头的跟随下一直向画面右边走,这与影片开始他向画面左边走的情景形成呼应,似乎在向观众告别,他的双面生活又将继续了。
    2、音乐先行
    从电影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听觉的加入开创了爱森斯坦所说的“感官合成”(synchronization of senses)的可能性,积极影响观众对影像内容的诠释。按照美国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对纪录片的分类方式,本片属于策略式纪录片,因此,导演必然会在提供采访实录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诉诸观众的情感,在本片中,罗德里格兹的音乐之旅是表现的重点,因此配乐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音乐几乎贯穿了整部影片,在每段故事的节点,几乎都有符合叙事内容的音乐适时响起,这不仅起到了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作用,更是对罗德里格兹的音乐成就的极大肯定。
        而当本片获得奥斯卡奖项之后,不仅影片本身引起了观众们观影兴趣,连他的音乐也再度得到了传唱。索尼旗下的“传奇”(Legacy)发行了影片的原声专辑,里面收录了他在40多年前录制的14首歌,这张专辑获得了比影片更为广泛的传播。
    类似的纪录片,还有日本NHK拍摄的《Another Hey Jude》,1989年年底,在天鹅绒革命胜利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到处都能听到披头士的名曲《Hey,Jude》,影片探索的主题也是:为什么这首歌会在“布拉格之春”时,如此受捷克人的青睐?
        这种“经典歌曲背后的故事”式的纪录片,是一种极佳的拍摄素材,全球被广为传唱的优秀歌曲非常之多,其中的许多歌曲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都发生了一些或有趣或离奇的故事,希望纪录片创作者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块素材宝藏,创作出更多的优质纪录片。
    3、致敬真实电影
        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代表人物是人类学电影工作者让•鲁什,这一风格的名称源于他的作品《夏日纪事》的副标题“真实电影的一次实验”,这部影片表达了新的纪录片观念,即纪录片创作者应积极参与被摄者的生活,促使他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与同时期在美国兴起的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有着明显不同。
    虽然真实电影不是近年来才有的纪录片形式,但是对真实电影风格的延续的纪录片,已经成为目前全球纪录片创作的主流倾向,近年来引发观众关注和学界热议的影片几乎全是这种形式,比如埃罗尔•莫里斯的《细细的蓝线》、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摩根•斯伯力克的《超码的我》及迈克•摩尔的《华氏911》和《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在这些影片中,导演都不再仅仅充当纯客观的“隐形人”,而是积极参与到拍摄过程中去了。
        其实从弗拉哈迪的“搬演”开始,许多纪录片的导演都在拍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观众的情感体验,真实电影的特点之一就是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意志,本片贯穿始终的就是对于罗德里格兹的敬意,而音频被索尼电影公司发行之后,获得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奖项,罗德里格兹的音乐终于真正得到了全美的关注,他在美国的演艺事业完全复活了,这也是真实电影所追求的对于现实的干预所产生的效果的表现。更何况,在片尾的演职人员表里,导演的名字也出现在了演员的行列中,这更能直接体现导演的意图,这样的干预影片内容的方式,相必将是将来纪录片的创作趋势之一。
       
       从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纪录片发展现状而言,纪录片与故事片相比在产业方面几乎处于边缘状态 ,纪录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迫在眉睫,“纪录片是最好的电影”,虽然纪录片有着各自各样的局限,导致其无法在叙事和蒙太奇语言上有重大突破,通过对于在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纪录片的研究,可以吸取成功作品的经验,力求纪录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可以不断提高,以实现纪录片的繁荣发展。


    本文已收录至《“纪录片中的中国与世界”——首届高校主题学术论坛论文集》2013年11月。

     6 ) 关于传奇的传奇

            如今的时代对于想出名的人来说,显然是个好时代,几分钟内一个人就可能在互联网上扬名立万,当然有可能是好名也有可能是臭名,甚至不想出名的人也随时可能被出名。而对于想出名的人来说,如今的时代又不见得那么的美好,除了被出名以外,在“X分钟内被转发Y万次”这样的评判标准下,多少出名都是昙花一现,看是热闹,那种真正令人感到回味而久远的公众美名并没见的随着时代发展增加多少。所以说,在今天,《寻找小糖人》中昔日美国摇滚歌手罗德里格斯的故事显得让人匪夷所思,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制作两张专辑,在美国销量惨淡,据说可能只有6张,但是却在地球另一端的南非狂销50万张,南非人不知这位神奇歌手的更多信息,罗德里格斯也籍籍无名中成为蓝领,在一个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回望这个有些传奇的故事让人百感交集,这个传奇的故事本身就是个传奇。

            其实,所谓的“百感交集”恐怕更多是观众的想法,试想一下,如果罗德里格斯知道当年曾经那么火,能有经纪人搭上南非显然盗版猖獗的销售渠道,再好好宣传一把,很难说他不会是一个全球摇滚明星,实际上,听纪录片中他的音乐质量确实也品质不错。于是,世俗的我也会猜想,早已为人父的蓝领老人罗德里格斯知道这个消息时,他会有如何的不甘和叹息?!但是,这部纪录片的动人之处恰恰在于,罗德里格斯显得那么的从容淡定,摇滚虽然已经成为一门产业,一种经济行为,但是,在我看来,摇滚精神依然与专辑销量、睡果儿、吸毒、暴富无关,反抗精神不一定要愤世嫉俗和激荡激进,罗德里格斯这种反世俗价值标准的淡定从容恰恰是摇滚精神的另一种体现,也是这部纪录片令人感到别具一格的精神气质。

            《寻找小糖人》的故事开局有些神秘和悬疑色彩,在南非,曾经有一位南非以外世界人民都感到陌生的歌手的音乐风行一时,与猫王、披头士齐名。影片开始一段,几位南非音乐人都回顾着罗德里格斯的音乐对他们的影响,整个过程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白人社群重新审视所处国家、社会、种际关系的心灵历程。任何制度的变迁和瓦解过程,似乎总能被人们回忆起伴随这个过程的伟大音乐和音乐人,而罗德里格斯显然是其中最神秘和无名的一位。南非的白人们听着他的音乐,却只从唱片封面了解他的形象,罗德里格斯对他们来说可谓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影片开始展示的罗德里格斯在舞台上自焚的传言更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已经终结的传奇,直到一系列偶然,有心人们发现,罗德里格斯还活着,不再是摇滚歌手,而是一位蓝领工人。这个转折让人感到一惊,可谓纪录片的第一次激动人心的反转,接着,听听罗德里格斯对他南非扬名的陌生故事的反应无疑成了紧接着的悬疑线索。从其本人精神状态和身边人的讲述看,我们发现了一个与我们世俗化预期相反的结果,他没有那么怨天尤人,而是很从容的看待自己的音乐往事。他已不再继续音乐事业的尝试,却保持着音乐人的气质和风度,哪怕生活困顿,也带着女儿们过着有艺术品质的生活。我很喜欢片中,罗德里格斯的那种状态,老去的他显得平易近人,但是却在一言一行间有着特别的魅力,这让本传奇的故事,突然回到人间,我喜欢这种让人感到平视的传奇,让你看的清楚,感受的透彻。

            本以为故事会以罗德里格斯的平淡生活结束,没想到他回到南非的巡演将故事推向另一个高潮。是的,这太令人感到诡异的,一个几十年前未曾谋面的人,突然来到了南非,也难怪和罗德里格斯合作的听着他音乐长大的当地音乐人一度怀疑他是不是真身,正如片中所说,观众就像看到“猫王复活”一般。首场演唱会的场面激动人心,罗德里格斯甚至无需开口,台下已经疯狂的炸了锅一般,是的,对于双方来说,这就是一种仪式,一种心愿的了结,终于,地球两端一个人和一代人的命运有了一次感人的重逢。罗德里格斯在台上说,“谢谢你们让我活着”,这句话耐人寻味,作为音乐,衡量它的除了数字化的销量,更有它在多少听众心中激起的共鸣,罗德里格斯的个人声明可谓籍籍无名,但是他的音乐在南非燃烧,他的价值在南非,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发挥到了极致。而在巡回演出上,罗德里格斯表现的竟然如此冷静,当昔日粉丝为见到传奇偶像激动无比时,这位老人竟然很平静的准备演出,很淡定的走上舞台,很平和的与歌迷对话。在我看来,一个在生命中最美好年轻时代“错过”成名机会的人,面对如此情景应该激动的泣不成声才对,然而,他的言谈举止却让我升起由衷的敬佩。这就是罗德里格斯,一个活的坦然自我的真男人,不在乎外界喧嚣和猜疑,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留下一段传奇任由他人演绎。

            罗德里格斯的传奇或许在全球化时代已经不会重现,而有趣的是,如果不是全球化时代的信息快速流动,他的故事或许将真的埋藏于历史的角落无从被发掘。不过,对于罗德里格斯来说,这已经无所谓,这位老男人气质依然那么自我潇洒,如同游侠,喜欢音乐就玩上那么一把,没法出名就干些别的继续生活,突然发现成了传奇就去南非激情四射那么几场演唱会,接下来,将挣的钱分给亲人好友,自己继续在老屋生活,如同这部纪录片,将传奇故事最终归于平淡的结尾,没那么喧嚣,却足够美好的让人回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efc3621e41db408d88a956ed

     短评

    你永远无法理解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看了这片后会有多么的激动。就算对全世界悲观,对全人类绝望,也无法阻止我对生活的热爱。世界上有一种人,他就是可以活得像电影一样精彩。不,远远地比电影还要精彩。他的心中永远怀揣着梦想,不管这个梦想被现实操得如何七零八落。推荐给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4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这五星其实是想打给上帝的……您老人家真能弄……

    7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是不是也该拍一部《寻找班得瑞》?

    9分钟前
    • 推荐

    了不起的灵魂,神奇的故事。Rodriguez并非是“拿得起,放得下”,或许他是未曾拿起,谈何放下。面对一切,他从容和接受,面对物质,他宽容和无私,他有他的音乐,却从未想过要靠它们过得更好,从而使得他本身成为一个传奇,造就不可思议的奇迹。

    13分钟前
    • RD
    • 力荐

    一个人是要有多么诚实,谦逊,同时又对人生有着深邃的感悟,才能始终不被名利左右,不迷失自己。坚持从事体力劳动的生活方式很让我触动。我认同劳动的确是让人保持清醒,诚实做人的最好途径。

    17分钟前
    • 麥爾斯
    • 推荐

    大概就是一觉醒来发现被点了50万个赞的感觉吧。

    22分钟前
    • 还行

    纯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故事,热爱音乐的人看的热泪盈眶

    26分钟前
    • XU
    • 力荐

    不少人还在继续追寻那些版权费最终流到了谁手里;Rodriguez的妻子也成了一个谜,很多人想一探究竟;拍这个片子的导演居然也因为抑郁症自杀了……感觉围绕这个纪录片发生的一切,可以另外再拍一个纪录片了。

    28分钟前
    • 远子
    • 力荐

    在美国默默无闻的歌手,却在南非人尽皆知,甚至启迪民智掀起革命。这样传奇的人生相信不会有第二个人拥有,但他仍旧默默生活在住了四十多年的底特律家中。衔接动画做得美。歌儿真是太好听了,听得要哭了,看完电影第一想法就是赶快亚马逊买碟啊啊

    3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高潮真感人,看完这个的第一念头就是重看Anvil,那片子有更棒的角色

    33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我在圣诞节前两周丢了工作,我向下水道里的耶稣倾诉,教皇说关他屁事”。连从不懂诗为何物的我都一下子湿了眼眶。

    3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一个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上得了天堂,下得了地狱,耐得住人间平凡

    39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同一个人,此处默默无闻,彼处如日中天,真是传奇。

    4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一个国家的神,引领几代人的精神领袖,三十年来,却对此一无所知,默默无闻的在另一个国度里忍受贫穷,颠沛流离,卖苦力,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却又生活的充满诗意。当年迈的他终于站上舞台,开口唱歌,我也好想同台下的歌迷一起站起来,为他尖叫,为他跳跃,为他流泪,那歌声真的太美好。

    45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线索安排和与音乐的结合都可圈可点。传奇本人在镜头前是安静内敛的。他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吟唱诗人,拥有强大的精神内力,在命运的起伏前不卑不亢。这就是文艺的力量。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American Zero, South African Hero. 难以描述的感动,大过于音乐本身,大过于完美的叙事,大过于名誉、财富的诱惑:因为它本是这样的一段人生传奇,起落沉浮,终归于平和淡定的人生态度,平凡的人坐拥传奇的人生,不平凡的人格。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说实话音乐一般好,而这正是吊诡所在。听说这个导演为拍片子倾家荡产,如果他没拿奖片子默默无闻,他又会怎么样呢?这个世界有无数的艺术家竭尽才华却一无所有。。在对彼岸的消费中,歌手传奇式的点火自杀来圆满神话。establishment‘s blues这首不错,激进而又没有现在的网络传播,就只能埋没了。

    50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学万万不能选哲学专业,不然只能去搬砖了!“Jumpers, coke, sweet mary jane.”

    55分钟前
    • 还行

    “在南非,你比猫王还要受欢迎” 就像有一天我们曾经崇拜的已逝偶像突然复活,那该是多么让人兴奋和美好的事情,这个纪录片的意义正在于此。一些人眼里的无人问津,另一些人心里的梦想和信仰,然而对于造梦者,他依然孑然一身、继续漂泊。年度最佳纪录长片,2012的《画廊外的天赋》+《金属精神》。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东边不亮西边亮,造化弄人最传奇,太他妈励志了,文艺青年们不要妄自菲薄,加油加油。

    5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