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好久不见,武汉

    好久不见,武汉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日本2020

    主演:内详 

    导演:竹内亮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3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4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5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6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7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8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19好久不见,武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武汉太危险,最好你不要去”  “是不是现在还有很多隐瞒的感染者?”  我的日本朋友对武汉有很多偏见。我是作为住在中国的外国人,作为纪录片的导演,特别想去拍武汉,想给全世界介绍真实的武汉。于是我在微博上募集了可以接受我们拍摄的武汉人,然后一百多个人报名了,最后我们选择了十个人的故事。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现在的武汉。——摘自导演微博

     长篇影评

     1 ) 爱你,一个眼神就足以说明

    很棒,从疫情对小人物生活的影响入手,喜欢的人物故事主要有三个,1、庄园(真是一个很有温度的姑娘,即使胖胖的也让人无比舒服,在她身上就可以感受到每一个由于疫情失去亲人的痛,确实,我们都不想忘掉那段过去却又害怕自己会忘掉)2、脏熊辫(热爱生活的人真的魅力十足,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拥有自己的热爱并无比专注的沉浸在里面。)3、最后一个警察哥哥与城管小姐姐(爱你,一个眼神就足够说明。彷佛在城管小姐姐身上看到了我自己,那么的抑制不住的爱笑,见到自己的爱人和喜欢的人无法控制自己手舞足蹈的欢喜,而她的爱人又是那么发自内心的欣赏她爱护她,当导演问哪个是她,他的回答是:“最可爱的那个,”多么的简短而有爱呢……但愿我也能遇见这样一个你,沉静的牵着我的手温柔的注视着我在你旁边手舞足蹈的傻笑)。

     2 ) 刚重启的武汉是什么样的

    这片拍摄于去年六月,离解封都没多久的武汉。

    2020年6月,这片里面很明显看得出城市和这里的人们的伤口还没有很好地愈合。城市,经济,人们的心灵都被疫情重创。竹内亮选的人都很不错,很具有代表性:海鲜市场老板,护士,火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患病者的家属,英语老师,警察等等。

    感觉每个人在疫情之后都失去很多东西,但又重新认识自己和发现生活的意义。本来迷茫的护士突然找到自己的工作意义,本来一心赚钱的小李现在觉得健康是最重要的。

    2021年4月9日,武汉解封一周年,我正好在武汉。这次也是我时隔五年第二次去武汉。我又重新走了走这座城市,我走在武汉的大街上的时候,一路感慨,幸好,这里跟我之前来的时候还是一样的。只是物理上的恢复可以比较快,心理上的伤痛需要多长时间去治愈呢?

     3 ) 好久不见,仍如初见

    纪录片开头,便看到了武汉那熟悉的街头。三年了,只能通过朋友圈和微博看到母校和武汉的近貌。毕业那年,离开武汉的那一天,我从没想过会如此之久再也未曾去到武汉,那个一边嫌弃又一边怀念的地方。2020年初,疫情爆发,半夜睡不着,一遍又一遍刷新感染人数。一直不敢相信,武汉正经历着那样的痛苦。像几年前患病那样,希望这只是一场梦,梦醒时刻,都会恢复正常。然而,这场梦持续得有点久。

    记录片通过几个普通人疫情结束后的生活片段,来展现他们眼中的武汉,同时以小见大,向我们展现现在的武汉。武汉,真的好久不见了。镜头下的你,还是那么熟悉。

     4 ) 勇敢面对那一次的疫情

    今天终于鼓起勇气看了这个纪录片,两年前那场灾难夺走了我外公的生命。可能因为导演是位日本人,也可能因为感同身受的正在经历或者已经经历过疫情的中国人,这部纪录片在疫情过后很快进入大众的视野。我这两年一直不敢看关于疫情的任何影片或者报道,当我初次了解这部纪录片就被一个采访者劝退了,也是一位经历了疫情中失去外公的女孩,当时看到这部纪录片时她的一句话让我刚好一点的伤口又流血了,她大概意思是:当看到和自己外公年龄相仿的老人时,她就在想怎么就差了我外公一人。我完全懂她的感受,所以一直不敢看。我没有她那么勇敢,当这件事发生时,我选择了回避,遗忘从而企图忘记伤口的疼痛。直到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我发现有些事情是一定要记住的,是伤痛的另一个意义。这也是整部纪录片对我乃至武汉人的意义。这部纪录片没有英雄,没有演员。你可以感受到,通过这部纪录片,武汉人是如何面对疫情后的生存问题;如何学会面对过往而不被过往所困;如何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

    除了感同身受,让我影响最深刻打完是真实。实在是太真实了,片中的地方太过于熟悉,就是我不经意间走过的路吃过的店。真实的不仅仅是地方,还有采访的人。其中一位采访者是建设过雷神山医院的工人,当导演问他为什么会参与建设雷神山时,他说因为当时的工资是平时的好几倍,其实他也有一番热血想要贡献一份力量。英雄源自人民,平凡成就伟大。这是我对采访者以及英雄城市的理解

     5 ) 普世的痛苦,个人的体验:一份基于“真实”呼唤共识的他者答卷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自中国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爆发。1月23日武汉封城,战疫正式成为公识,4月8日,武汉解封。直至现今,新冠病毒仍在其他国家、地区肆虐,新冠肺炎仍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6月1日,竹内亮协同制作团队前往武汉开始为期十天的拍摄,拍摄前导演在中国知名社交平台微博对主人公及其故事进行了公开征募和筛选,该片即是他对身在武汉的十位主人公的“造访”与“观察”的“纪录”。

    “纪录片的生命在于透过生活触及人的心灵,纪录片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进而扩展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关于疫情的记忆属于每个人类个体,直接、碎片式的纪录往往是无意识而片面的,其载体更多是简短的文字和视频,而对于这场全球性危机的反思或许才刚刚开始,选择怎样的形式,又该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个人故事中筛选出有力“证据”,从而有机还原疫情的“真相”?共同的痛苦是否能够唤起普遍意义的理解?对于这个超出人类理解的庞然大物——新冠疫情这个历史性的大灾难,我们应该跨越文化的隔阂去达成共识和进行再认识。

    “我高中的时候,想做电影导演。后来改变了,想做新闻记者,因为喜欢国际新闻。后来还是想拍电影,也想做记者,结合记者和电影的特点之后,是纪录片。”竹内亮的身份和职业背景具有复杂性,来自日本的中国“女婿”竹内亮选择纪录长片的影像式表达,他“造访”受世界瞩目的疫情起始点——武汉,与武汉的风物和人群“约见”、会谈和“偶遇”,无疑是讨巧、安全和具有一定说服力的。导演“担心辜负武汉”,试图保持立场的中立,亲身实地考察武汉的现状,想要借由武汉形象破除“外国人”的“误解”,通过“直接”“真实”的视觉媒介和其中承载的“温情”“感人”故事打破人类认知的隔阂。

    法兰克福学派华特本雅明认为“主张把历史投入现在时,必须要能救赎过去”,面对疫情,人类具有前所未有的结合成抗疫共同体的潜能,以往新闻媒体对于武汉疫情的记录往往是过于集体主义或惊悚危机式的,竹内亮选择探访暴风雨后光线重新照亮的森林中心武汉,借用温情清新的日本画风弥补以往政治话语和个人话语之间的割裂,作为一个外国人他试图去展示和理解中国集体主义式的牺牲精神的伟大之处。对于疫情,作为一个人类个体,竹内亮也许想要出于良心交上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作为一个导演,他则出于人性关怀想追寻一个所谓的真相和答案,也许这个答案仍是主观的,但仍有其价值,而我们每个人的答卷正是影像试图召唤的东西。

    1.跨国女婿的“真实纪录”——以真实为名的他者视角

    “我觉得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有意思。电影是自己写出来的,相比自己写出来的,真实的故事更让我感动。”竹内亮一开始就诉诸记录片的真实性,并使用长片的形式尽量规避短视频的片面,尽管内心充满对于武汉之旅的不安和害怕,他仍要前往武汉实地探求现实是否和“外国人”所言一样恐怖。虽然影片的对象人物已经固定为十个应募者,但是进入武汉的过程和结果是“未知”的,影像、采访也多有偶然性表达。

    “武汉的人知道我们是外地人,是来武汉拍摄,传达给外界的人。他们特别高兴。好多外国人,包括日本人,对武汉还有偏见。”竹内亮作为日本人身份提供了他者的视角,影像因而自带陌生化效果,但是他同时又是一个熟练掌握中文的中国女婿,兼顾他者眼光的同时,本质上他的文化背景又恰与中国同源。摄像头实时记录导演的踪迹,面对摄像头他也不时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的“惊叹”,原来高铁的乘坐如此便利、核酸检测的布置如此有序、防护服下如此炎热,人们的故事真实可感,这加强了真实感。“外国人”及其报道是影片预设的“敌人”,虽则寻求中立,但导演一开始就抱着与以武汉为代表的中国人作为共同体的预设,武汉曾遭遇国际舆论的种种敌视,他站在所谓“真相”的一侧,一开始就选择了代表武汉人们讲故事,影像的编织也无一例外诉诸对假想敌人的“误解”的温柔“批判”,这是不可避免的。

    2.时空的流动:他者的流动勾连起主人公经验

    竹内亮作为导演、“采访者”和最重要的“演员”,还多次以后期旁白的形式对镜头前的事件加以阐释,兼顾了影片导演、新闻记者、表演者等多重身份,还打破了第四堵墙,直接与观众、主人公对话,本片具有浓重的个人气息,更像一个竹内亮贯穿全片、多人参与且具有新闻质感的VLOG。竹内亮亲身考察武汉,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漫游”武汉,开始了十天的“奇遇”,时间的自然流动之下,他在武汉这个空间不断移动,发掘武汉是个人物的故事,采用开放的态度还原武汉人民的生活现状,甚至直接“体验”了一把“武汉病人”的生活,生病的痛苦、对病情的怀疑与不安、病房的漫长“等待”,这也直接与庄园外公因为医疗资源的不足而去世的悲伤和绝望相呼应。

    竹内亮在公共社交平台发布了招募微博并对故事进行了筛选,共收到百余武汉人的报名,展示“十个家庭,十个故事,一座城”,虽然是漫游和偶遇,但是导演选取的主人公极具代表性,疫情发源地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开日式居酒屋的老板,艺术店面倒闭的女店主,曾参与抗疫治疗、乐观爱跳舞的医院护士,亲人因为疫情去世、感染和隔离的医院前台,倒闭直接参与雷神山医院建造的工人,用无人机记录下疫情期间武汉影像的英语老师,因为疫情久别的未婚夫妇……武汉个体因为新冠病毒而被迫卷入一场难言的灾难,其中的生死存亡令人唏嘘,而幸存之后的心境更难以言喻,死亡、失业、破产都是最为直接震撼人心的伤痛,而生者依旧面临疫情的阴影,被隔离108天、核酸检测41次的庄园姨母仍旧被周围的人“隔离”而害怕接近,李杰虽参与了雷神山建设的实践却仍难前往其他地区工作,龚胜男为代表的医护人员虽见惯生老病死但提到死去的病人仍难以释怀……但武汉人民的“光着膀子”、阳台种菜、长江冬泳、热爱美食、幽默调侃的那种溢出屏幕的生命热情,因为苦难的深重而更令人动容慨叹,就是一样一个个平凡的个体,“底层”的群众以自己的牺牲和痛苦,成就了伟大。

    3.视觉符号化的展演——武汉风物与疫情景观

    首先值得一提是,影片的感动人心之处在于人物故事,也少不了视听语言的助力,本片多处使用了音乐来渲染情绪,影像在自然之外,也不乏“人工”的参与,这种参与在空镜头的拍摄和后期剪辑上尤为明显,十个故事之外是对武汉、疫情的符号化展演,从而塑造了疫情后武汉的典型形象。

    影片一开始就是中国交通工具的展示,人们秩序井然戴着口罩乘坐着高速运转的高铁,赖韵与导演见面的第一句就是“我已经做过核酸检测了”,首先表达对疫情的重视,进入店面需要扫码、人们聚餐应当亮出健康码,华南海鲜市场早已被封附近无人烟,庄园姨母的41次核酸检测都记录在手机中且都是免费的,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医疗口罩和防护服的公司的现状,阳台上的菜场、倒闭的艺术店铺,忙碌的医院、医院之外的抗疫海报、无疫情村和抗疫奖杯等等,组成了疫情期间壮观的现实,这也是疫情期间每个中国城市的缩影。

    武汉“神经”的天气,长江和长江大桥、疫情过后的名胜黄鹤楼、冷清的户部巷,武汉人牵挂的便宜又美味的热干面、无处不在的早餐和夜间“小龙虾”局,武汉地铁与共享单车,武汉人民的歌唱、武汉人的娱乐活动如打麻将和冬泳,通过衣食住行展示了武汉人民的生活状态,也描摹了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手作艺术品的安雨擎,激情演唱具有文化自信的熊怡珺,慷慨大方的安雨擎,嘴上说着为了挣钱实则体现了牺牲奉献精神的雷神山的工人,偶遇的司机、大爷的日常对话还展示了武汉人民的“热辣”和坦率,这些都不露声色提升了影像的幽默性,也展示了人情之下“武汉”这个城市的特色,镜头下的城市有声有色,本片堪称武汉旅游的宣传片。

    4.最后

    《好久不见,武汉》在微博对纪录片素材进行了征召和筛选,在国内外各大互联网平台播放,收获不俗的反响,还被外交部点赞表扬,掀起热议。竹内亮以他者的视角介入,以自身游历勾连起十个主人公的经验,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关怀展示他们的精神面貌,并通过音乐、剪辑和真实故事感动人心,与此同时真实感的塑造一定程度上还在于导演对于主题准确把握,即展示武汉风物与疫情景观,从而在视觉上建立威信。

    对于这场全球性危机的反思或许才刚刚开始,选择怎样的形式从而有机还原疫情的“真相”?共同的痛苦是否能够唤起普遍意义的理解?对于这个超出人类理解的历史性的大灾难,我们应该跨越文化的隔阂去达成共识和再认识?竹内亮提交了自己的答卷。他试图前往事件发生地漫游采访,观察武汉的现实生活,用真实影像说话,消弭隔阂,用共同的灾难体验打破文化之间的壁垒,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自身的目的。

    虽以乐观为名,内部确仍一场灾难的心酸,比之灾难,人类面临更隐含、不可预料而深刻的伤害,人之一世就是在痛苦中寻觅着幸福,而疫情之灾放大了种种沉浮辛酸中的情感。导演虽然未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仍富有理解异质文化和他者经验的善意和勇气,而这仅仅只是一个人的答卷,我们也应该各自去寻找自己的答案,无论是关于疫情还是关于真实。

    引语来自竹内亮对本片豆瓣影评。

     6 ) 纵身入山海

    最近在进行自救活动。

    前几天刷抖音,说现在什么最牛B?有稳定的工作最牛B!深有感触啊!这半年处于停工状态,但是投出去的不能停啊,只能各种想办法弄钱,把项目持续下去。

    昨天看了这个纪录片,挺好看的,真实,感动。第一位日料店的老板,跟我处境一样,坚持下去就是今年的目标,维持成本今年就算盈利了。调低价格,老客户回归,先把疫情斩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再维系起来,2020年,也算圆满了。

    给我感触很大的是那个爱跳舞的护士小姐姐。原本乐观的一个人,旁观了生死,参与了别人的人生,自己也有大的改变。她只愿记住生的快乐,不愿提及死的悲伤。这很正常,不是选择遗忘,而且深埋在心底去缅怀。生死,确实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20岁出头的时候,舅舅跟姥爷,不到半年,相继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小时候我是在姥爷身边长大的,所以跟妈妈这边的亲戚走得特别近。之后的好几年,我觉得自己一直缓不过来。就在觉得自己慢慢走出那种悲痛的时候,姥姥又去世了。这些年,最大的感悟就是好好生活,保重身体,把善意更多地对家人释放出来。因为,意外确实会到来的。每天都做到开心,这样死而无憾啊!

    贯穿片子的其实是,歧视。我记得武汉解封的时候,我参与的一个购物群推荐某件商品,说是武汉发货。有人不干了,不买了,说有病毒,被群起而攻之。大多数人的三观还是正确的,也有热忱跟正义感。但毕竟,担心的也大有人在。就像采访那位姨妈,其他的都无所谓,就是平时相处蛮好的邻里会背对无视。这让她心里最难受,最介意:“躲远一点就行了 ,不要看到笑脸过来就背对”。其实,现在的北京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了。有个段子,上半年北京人谁也见不到,下半年谁也不想见北京人。没办法,只能不出京,等待疫情过去。我记得非典结束了之后,我从北京去南方找同学玩。跟同学去做公交车,因为是小城市,人们互相都认识,前一秒还在笑声笑语地相谈中,结果有人问你同学哪儿来的?我同学说:北京来的。整个车厢,空气突然安静,人们都下意识地背对,我一看,加了一句:我老家是山西的!整车像冰冻了一下。

    刚刚有好消息,北京低风险地区出京无需检测证明。问题是,目的地要啊😂

    2020年,最美的风景,就是时间了。

     短评

    我已被成功治愈……他不脱衣服是因为他没有麻麻(胸)……我老家的人就是这么可爱

    9分钟前
    • blb
    • 推荐

    看到最后那一对,我默默把视频关了

    10分钟前
    • 修心修德
    • 还行

    武汉不是福岛 请不要相提并论

    13分钟前
    • 小池
    • 推荐

    被删了。

    1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共饮一江水。

    17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不需要表现歌功颂德,不需要强调牺牲奉献,不需要创造抗疫神话,甚至不用强调悲痛,其实看到每个普通人或怅然失落或乐观前行,就足够对得起这个题材了。

    21分钟前
    • 筆刀当炮
    • 推荐

    开场说:“我是一个日本人,我住在南京。我现在要从南京去武汉。” 我就觉得这位大哥不一般!

    23分钟前
    • SHAN
    • 推荐

    就讲外公的那部分感人,其他都很一般,尤其是那对情侣和无人机……

    27分钟前
    • hanena
    • 还行

    挺真实的。没人会把伤痛挂在嘴边,活下来的人心境会更开阔。不用过度想象武汉的过去和现在是怎样,大家都是普通人。

    28分钟前
    • Gattara
    • 推荐

    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面对会不会怕别人歧视的回答是“我不怕,但我介意。”,那张给外公买了却用不到的麻将桌好遗憾啊,还有姨妈说的几个数字,换了六个地方,住了108天才痊愈,手机上记录了41次核酸检测,普通人在洪流之中的人生。

    29分钟前
    • 买椟还珠冠军
    • 力荐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个采访对象说,虽然身在武汉,但因为封城,也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来了解那段时期的武汉,她其实知道的并不比武汉之外的人多。所以,还是要感谢互联网,让2020年初的武汉不会成为“秘闻”。

    31分钟前
    • L二次方
    • 力荐

    看到一些评论作为生活在武汉的人心里有点不爽,本来就是介绍疫情过后武汉的现状(也确实就是我们武汉居民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要扯到“没深度、不真实、有表演成分、命题作文”??啥叫歧视,这就是歧视且不自知。

    35分钟前
    • 5
    • 力荐

    百忙之中看了这部纪录片 拍的基本都是家门口那些街坊邻居 熟悉的人们 竹内亮进医院那段 枕头的棉絮露出来了 莫名就感到特别亲切 拍到协和医院那个我曾经往返多次的新华路发热门诊入口时 心中当真是百感交集 这次疫情过后 对很多事情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其实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力量和意志 几乎自觉的、无意识的决心之下 真的是可以做成很多事的 武汉疫情前后三个月时间里 切实帮到了许多人之后 脚下很踏实 心是安稳的 仰不愧于天 原来如此

    4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看了十分钟竹内亮的《好久不见,武汉》就看不下去了。这种符合主流价值观,走过场似的多组人物拼凑拍法太投机,太肤浅,太简单了,国人也就这点欣赏水平。按照他这种形式,我想如果将武汉那帮记者的采访经历呈现出来,估计比这好看一百倍。

    42分钟前
    • 沙丘
    • 较差

    今天一早,这部竹内亮导演的独立纪录片就出现在我的首页推荐里了。抛开政治,去看看最普通的武汉人的生活,他们的牺牲和坚守,他们的悲伤和他们失而复得的幸福。用故事进入真实,用纪录拉近人与人的距离。竹内亮导演做了一件好事呀。

    45分钟前
    • 阿尔达的星空
    • 推荐

    一个人,一个外国人,没有抱着窥探的歪心思,本着朴实的心态去拍摄疫情后的武汉,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行为。武汉确实做了巨大的牺牲,但牺牲之后不是只能追思痛哭拼了命的让痛苦延续,也不是只能振臂高呼展示和谐大爱。生活不是非黑即白,许多纪念别硬要上升到什么高度。朴实一点,其实一点儿也不影响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爱与痛。竹内亮导演加油,《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也可以拍一拍漂泊在中国各地的中国人。

    50分钟前
    • 推荐

    1.不是很满意,有种避重就轻浮光掠影的失衡感,不过对一部能够在内网畅通流转关注现实的影像记录,本不该期望太多。只能说,武汉和武汉人,挺过来了真不容易!2.纪实影像总归有一些文字记录所不及的优势,不用刻意修辞,它几乎总伴随一个或许承载更多的潜文本——暗示了它与它所由以生产出来的情境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时不失其丰富的可解读性。3.武汉的抗疫叙事诞生于政治积极介入的那一刻:几个月前的那次封城,是结果,也是起点。权力话语与灾难经验不断撕扯,沉淀下来的将会是一座加速走向成熟的人文的(以人作为联结核心的)城市,这可能是灾难所唯一能够“回馈”给武汉的宝贵的东西。但愿如此!

    53分钟前
    • Janecume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情节。一个是爱跳舞的小护士,采访时开开心心的,一提到“死亡”的话题,立马情绪崩溃。另一个是武汉当地人说,封城之后,就没有出过门。关于武汉的情况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并不比外面的人知道更多。在这部命题作文里,我们看到武汉恢复了日常的秩序,感动于平凡人的坚忍。还是想问,什么时候,纪录片的创作者们能够冲破安全的距离,拍下第一时间的画面?事中、事后,各有记录的意义。但不能没有事中,只有被允许的事后。

    57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印象最深的是护士小姐姐,活泼开朗吃吃喝喝骑车压大桥,转眼间被问起疫情期间亲眼见的生离死别,一面摇头说不想提一面马上红了眼圈。上一次去武汉已经是十多年前了,什么时候再去玩一玩。

    1小时前
    • 林木暮
    • 推荐

    这种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是毋庸置疑的难得//积极当然不是坏事 向上也要向下 在“正确的集体记忆”之下或许应该保留一些“错误的个体回忆”//快乐不是假的 痛苦也不是 艰难是一定的 不知道是山还是灰 撑过去就会好吗//活着的人总会振作起来 好好继续活着 像日本语境下常用的那句“连着她/他的份更加努力地活下去” 即使活着真的好累

    1小时前
    • YiQiao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