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成瘾剂量

    成瘾剂量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21

    主演:迈克尔·基顿,彼得·萨斯加德,迈克尔·斯图巴,威尔·保尔特,约翰·胡热那克,凯特琳·德弗,罗莎里奥·道森,威尔·切斯,梅尔·温宁汉姆,伊恩·安特曼,杰克·麦克道曼,菲莉帕·苏,劳尔·埃斯帕扎,雷·迈克金农,克利欧佩特拉·科尔曼,杰米·雷·纽曼,R.基斯·哈里斯,Alan Campbell,Walter Bobbie,卡洛莉阿门罗,瑞贝卡·薇索基,琳达·鲍威尔,肖恩·卡拉汉,皮特·布里斯,摩根·布朗,林恩·阿什,Scott Charles,尼古拉斯·罗根,米根·费伊,帕克·萨克,凯尔·埃尔萨瑟,Brenda 

    导演:巴瑞·莱文森,迈克尔·科斯塔,派翠西亚·里根,丹尼·斯特朗 

    猜你喜欢

     剧照

    成瘾剂量 剧照 NO.1成瘾剂量 剧照 NO.2成瘾剂量 剧照 NO.3成瘾剂量 剧照 NO.4成瘾剂量 剧照 NO.5成瘾剂量 剧照 NO.6成瘾剂量 剧照 NO.16成瘾剂量 剧照 NO.17成瘾剂量 剧照 NO.18成瘾剂量 剧照 NO.19成瘾剂量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该剧根据Beth Macy撰写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迈克尔·基顿扮演老派医生塞缪尔·芬尼克斯,他以仁慈和同情心对待自己的工作,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大制药公司致命的秘密之中。

     长篇影评

     1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特别的常用,其药物疗效特别的确切,有效缓解了持续的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本品为圆形或者是双凸薄膜的包衣片,用药时必须要整片吞服,不可以掰开或者是咀嚼,以免影响到药物疗效,不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可有效缓解持续的中度或者是重度的疼痛,其药物成分有环氧基、甲氧基、甲基吗啡烷等,用药后患者疼痛的症状明显减轻,用药时应当整片吞服,如果将药物掰开或者是嚼碎的话,容易导致考酮的快速释放,患者每12小时才可服用一次,且要遵循用药时的原则。 盐酸经考酮缓释片是一种阿片类的镇痛药物,可做为纯阿片受体激动剂,能起到不错的镇痛效果 轻考酮随会随着剂量的增加 盐酸经考酮缓释片是一种阿片类的镇痛药物,可做为纯阿片受体激动剂,能起到不错的镇痛效果,考酮随会随着剂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了镇痛效果,主要适用于持续的中度以及重度的疼痛,减轻了患者疼痛的症状,该药物可直接作用在脑干呼吸中枢,从而产生了呼吸抑制作用,同时包括对于二氧化碳以及电刺激的反应性降低,用药时不宜过量使用,如果考酮过量的话,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瞳孔散大,但不是瞳孔缩小。 本品的主要成分为盐酸经考酮,其中包括环氧基、甲氧基、酮盐酸盐等,这是一种圆形或者是双凸薄膜的包衣片,宜整片吞服,不得将本品掰开、咀嚼以及研磨,如果掰开的话,会导致本品快速释放,影响到药效,患 盐酸考酮缓释片为阿片受体纯激动剂。对脑和脊髓的阿片受体具有亲和力,考酮的作用类似吗啡。主要药理作用是镇痛,其他药理作用包括抗焦虑、止咳和镇静。无极量限制,镇痛作用无封顶效应,只受限于不能耐受的副作用。从几项研究资料可以认为,经考酮对人产生基因毒性的危险性较低。下述试验表明经考酮不致突变:在艾姆斯氏沙门菌和大肠杆菌试验中不论存在代谢活性状态与否,剂量直到5000ug时;在人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不存在代谢激活状态下)剂量直到 1500ug/ml时,以及在代谢激活状态剂量直到500ug/ml作用48小时情况下;在小鼠体内骨髓微核试验中(血浆药物浓度直到48ug/ml时)。经考酮在下述情况产生致突变效果:在人体染色体突变试验中存在代谢激活状态下剂量大于或等于1250ug/ml,作用24小时而非48小时情况下;在小鼠淋巴瘤试验中存在代谢激

     2 ) 捋一些细节

    好看到是年度最佳的程度了。

    故事分三条主要的时间线进行:1.Oxy药物问世、推广,市场出现药物滥用 2.缉毒署Bridget发现Oxy药物上瘾问题,死磕制药公司,失败告终 3.检察官三剑客抽丝剥茧重新启动调查,最终对制药公司处巨额罚款,但赛克勒家族无人收到指控。

    制药公司推广药物手段:

    1.顶层布局:推出药物后找各路专家背书,引用“权威”数据旁证(最后被证实为毫无统计学意义的零散数据),打造“疼痛体征”这一热门医学概念 。

    2.网络构建:通过赞助各种医学学会,举办技术研讨会,渗透医学院、医疗机构,全方位传播疼痛体征概念,提高全社会对疼痛管理的接受程度;通过篡改数据图表,伪造药物的安全性指标,骗取医生等专业人士对Oxy作为阿片类止疼片的认可 。

    3.末端强大的市场营销渠道:直接翻倍药代等销售人数,传销式洗脑话术培训+突破性疼痛/个人化处方/假性成瘾等激进的产品推广策略,加上公司董事长直接打电话给一线销售抓药物销量的决心,这由上至下的体系和推进就像一张网让患者无处可逃。

    如果说以上都还是术,真正的杀手锏还属搞定药监局,获得特批的安全标签,这可是一路绿灯的终极pass卡。因为行业惯例,药监局政府官员离职后通常会到制药公司高薪就职,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潜规则让药监局人员面对大型制药公司时都会像对待未来潜在老板一样持友善甚至讨好的态度。底层规则的崩坏最终造成整个体系崩塌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Bridget的困境:作为缉毒署里职位最高的女性(部门副主任),性格火爆,做事亲力亲为,但仍逃不过职场女性的困境,“作为一个女性,如果你性格温和,别人就会说你太软弱难以胜任工作职责;但如果你性格强势,别人就会说你情绪化控制不住脾气”,缉毒署开新闻发布会时,虽然是Bridget主导的案子,但上级以她脾气差为由要求她把发言人的角色让给她“漂亮的白人”男下属,辛辣地讽刺一把种族+性别问题。最后,Bridget全力追查的案子无疾而终,自己还被离了婚。这里有意思的对比是,她和后来同样查这个案子的男检察官Rick都是黑白配婚姻,两人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而忽视了家庭(男检察官家还有两个小孩),男检察官的妻子相当体谅丈夫,而且还提出陪他一起参加调查药物的某项公开活动,而女缉毒官的丈夫数次指责她只顾工作不顾生活,觉得自己不如她的工作重要,最终要求离婚。男女在职场、家庭中的处境差别一目了然。

    药物的始作俑者Richard Sackler:富家公子出身,但内心极其敏感自卑,把对父亲和家族的憎恶转为不断谋求成就的动力。他对妻子说非常讨厌挂在房间的一副中国画,觉得ugly非常ugly,但每天早上醒来又必须看到它。这幅中国画是类似清朝大家族的族谱画,从高至低几代同堂,画里这种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森严阶级感就是Sackler家族的映射,厌恶这幅画又不愿舍弃的心情正是他对家族的拧巴情感。

    从他堂妹的寥寥数语中可以得知老Sackler对他的控制是他性格自卑又扭曲的根源,在药物大获成功后,终于敢联系自己年轻时被父母拆散的女朋友,在对方婉拒自己的午餐邀约后立马挂断电话,却几近垂泪(都分开二十年了正常人早该干嘛干嘛了),敏感脆弱的性格可见一斑。Sackler家族和中国很有渊源,北大的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就是该家族捐赠建成,剧中也非常多中国元素。

    Sam医生和Betsy小妹:两个人都是Oxy药物的牺牲品。专业履历漂亮、跟随妻子来到山区小镇奉献了一生的Sam医生;一心想摆脱保守的矿区小镇、计划和女友开始新生活的Betsy小妹,都因为受伤止疼而药物上瘾。医生给小妹打电话推荐新疗法时,小妹脱口而出我以为你已经死了,看得我那个感慨啊,但谁知造化弄人的还在后面。所幸医生最终走出阴霾,开着一辆破校车帮助大家去接受治疗的一幕真是令人感动。这是表现药物失控最完整最细致的一条故事线,有很多泪点。

    陆军部长儿子带队的检察官团队都撬不动Sackler家族,可见正义打不败魔法,打败魔法的一定是更大的魔法。 最后女缉毒官带着起泡酒找两位男检察官庆祝那算不上胜利的胜利,相当有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气概。

    整部剧看下来竟然没有吹哨人死于非命或受惩戒的情节,可见剧情还是没有现实来的黑暗。

     3 ) 被动成瘾者: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中牺牲者

    “隐君子”指的本指的是隐居的高人,近代却成为戏指毒虫的“瘾君子”。

    瘾君子,怕是所有“君子”当中最不君子的一群人:他们往往神情涣散,身上布满烂疮和针眼,瘦得脱形,行尸走肉,毒瘾发作时犹如丧尸吃人。

    “瘾君子”确实是“隐君子”,若非刻意,很难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现他们的踪迹,他们的家人更是隐藏在耻辱之中。有的家庭难堪这羞耻的重负,主动或被动地与他们断绝了关系,任由他们被放逐到更黑的角落中,直到惨死街头。他们的死往往被认为是堕落的咎由自取,难以唤起怜悯与同情。

    然而,《成瘾剂量》向世人展现的成瘾者群像颠覆了我们的一切想象。他们本是对药物滥用“绝缘”的人:勤恳工作于矿山的安静女孩、兢兢业业行医治病,且拥有很高道德底线的乡村医生、在顶级药业集团中做法务秘书的职业女性、宝妈、 全优生……他们并不是因为寻欢作乐染上毒瘾,而是经历意外或疾病合法服用止痛药的人。本该医治他们的药物,最后却成了毒药,夺取了他们的尊严,缓慢将推向Dopesick的深渊。

    Dopesick,与Homesick构词相似,若是后者译为“思乡病”,那前者则可以译为“渴药症”。意指阿片类药物(此处特指1996年普渡制药推出的麻醉类药物奥施康定)成瘾后,病人为了缓解戒断反应的极端痛苦,付出一切代价去寻找药物续命的状态。《成瘾剂量》的主创Danny Strong分享过,奥施康定不像其他同类止痛药,除了阿片类物质之外还含有如阿斯匹林等成分,奥施康定那层薄薄的“缓释药膜”下几乎是纯的,能让人快速上瘾的羟考酮(Oxycodone) 。在三天内,它就能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分泌,使人被动成瘾。

    要靠意志克服这种被动成瘾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一旦大脑的化学物质被这种药物改变,它就要花上至少两年的时间才能重新回归正常,这还是在完全停药之后。

    在成瘾后几个月,前额叶很可能因为这种物质造成无法逆转的损伤。只不过因为受伤吃了一片药的人,就药瘾缠身荒废了六年。这些人已经算是幸运,更多的人也许就走上了一条更糟的不归路,不是在复吸与入住戒毒所/监狱中来回挣扎,就是为了摆脱这种药物转向更危险的毒品,最后命丧黄泉。

    2017年,这场全国性的阿片成瘾危机被认定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日后越演越烈,单是2020年,死于药物滥用的人数就达到了93000人,达到史上最高值。而阿片类药物滥用占到了其中的75%,首当其冲。《成瘾剂量》第八集拍摄了一场快闪抗议活动,在里面你可以看到两个数字:每天有200人死去,而从奥施康定上市以来,已经有40万人死去,更不要提那些尚且困于药瘾中艰难为生的人。

    《Overdose》的原书作者Beth Macy说:“比起责怪那些失职于监管的机构,人们更倾向于责怪那些成瘾者。但正是在机构的默许下,大公司才能干出如此勾当,并在大发一笔后关掉工厂,抛下被他们蹂躏和压榨过的社区,转向更廉价的劳动力,和更高利益的地方。”《成瘾剂量》却试图站在这些被动成瘾者的立场上向这场谎言的源头发起挑战。

    虽然很多影迷是冲着凭《雨人》晓喻全球的巴瑞·莱文森(Barry Levinson)和Micheal Keaton来看这部迷你剧,但以演员为主业的编剧Danny Strong和原书作者Beth Macy才是这部作品背后真正的英雄。

    在《成瘾剂量》的伦敦首映上,谈及《成瘾剂量》的公众意义,Danny说希望能够借着这部片子,“给赛克勒家族来一场他们应得却从未临到他们的审判”,让整个世界知晓他们犯下的罪行。然而《成瘾剂量》并不像是Danny笔下的其他政治剧只是乐于揭黑幕或者瞄准于政坛的鸡飞狗跳所带来的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确确实实在这部作品中用上了他所有的资源去为被动成瘾者正名,并且与原书作者Beth Macy一起,为“以药戒药”的方案正名。

    《成瘾剂量》非常有趣地展现了现在对于成瘾的四种治疗方式:互助会(AA)、常规“禁欲系”康复治疗(封闭式戒毒中心rehab)、宗教戒断(用祷告借“相信更高的力量”的戒断)以及药物戒断(利用更温和的替代麻醉类药物缓慢戒断)。我在《Chasing the dragon》中读到过Jackie Pullinger在九龙城中带领的纯以祷告帮助大量街友戒断毒瘾的故事,但看到在JH和家人的坚定支持下,Betsy尝试戒断,但后面陷入更严重的复吸且因此丧命时,不禁感叹奥施康定真是可怕到好像能从上帝手里抢人一般。虽然《成瘾剂量》中呈现的“以药戒药”看似是条光明的出路,但长期服药,甚至得终身服药的情况是否算是真正的戒断,而高昂的费用是否也会慢慢拖垮一个家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人还是有些迟疑。

    不管怎样,一丁点的希望对于身处险境的人来说都极为宝贵。在一次公共论坛上,Beth分享过,药物医治至今仍未成为主流,有88%-90%的人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疗。在COVID-19的影响下,不能及时得到药物治疗的人,也会再度陷入复吸的恶性循环中。

    再回到这个谎言的诞生。

    “是时候重新定义疼痛的本质了,美国医学界长期一直忽视了慢性疼痛的存在,造成了一场疼痛的大流行,当我们活在痛苦中时,我们不是真实的自己,我们不是最好的自己,我们根本就没在活着。”《成瘾剂量》的开头,是Richard Sackler的“疼痛宣言”,“疼痛是第五大生命体征”也成为了奥施康定营销的杀手锏。

    虽然不知道这是否出于虚构,但我们可以在另一本响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纪实《像我们一样疯狂》中看到制造公司如何利用

    前沿科学打入集体无意识,让他们的观点成为文化中的“常识”,甚至是“传统智慧”,操控着我们对“软性疾病”的看法。

    《成瘾剂量》中,为了卖出更多的药片,Richard 居然能够三番五次地找到“尖端”科研者为他们背书——药效无法持续12小时,他们提出了“突破性疼痛”,人们需要的剂量越来越多,这叫“假性成瘾”,为了让人一照就中,他们有“个性化剂量”……只要更多,还要更多,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这让人头皮发麻,我们的疾病可以被重新定义,对治疗的理解重新被定义,我们伦理、感知都可以被重新定义。明白这点并不是说我们得成为彻底的怀疑论者、或是持守传统的保守派才能活得安全一点,其实活着就没有什么安全的,幸而存也。但意识到真的有人试图对我们的认识动手动脚,总能让人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决定中慢一些,多一分思考,从而更好地判断自己的状况,做出不后悔的选择。

     4 ) 疼痛到底是什么?

    看完《成瘾剂量》Dopesick这个美剧,每一集,我都是内心WTF和震惊中看完。。。

    从剧作人的社会责任感角度,这是我年度第一美剧——让我非常直观的看到和彻底明白了过去十几年来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

    火车回家就迫不及待,刚好前两天下单的新书《梦瘾》,也是看了介绍就买了,刚好跟这个美剧内容无缝对接,前因后果都说明白了。。。

    两年前我凑热闹追看“美国大选”时才知道用药过度死亡已经成了美国第一大意外死亡原因,超过自杀和车祸,2020年美国用药过度死亡就达到98000人。。。

    在看这个美剧之前,以上对我一直是数字概念,怎么就阿片用药过度了?不就是止疼药吗?上次嗑药太狠的影视角色就是《豪斯医生》里的House。。。

    原来赛克勒家族从50年代就是医药推广奇才,80年一个医生不经意不严谨内容很短的信件,刊登在顶级医学期刊,作者自己都忘了。。。6年后,被另外的医生作为注脚引用发表在《疼痛》杂志上,再到2001年《科学美国人》等顶级期刊都反复引用其实没人看的80年的那个短信,认为阿片类药物在止疼方面不到1%患者会上瘾。。。

    赛克勒家族的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横空出世了,由此引发的后来数百万人的家庭灾难揭开了序幕,过去20多年,普渡制药的奥施康定直接引发的用药过度死亡在20多万,相关类阿片药物过度使用引发死亡超过40万人。。。

    关键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戒断反应(就是片名Dopesick的意思)没法治,大脑额叶神经已被破坏,是否能完整恢复现在也未知。。。

    第一季美剧只讲到2007年州检察官对普渡制药三个高管刑事诉讼的不完整胜利,但也拉开了后续十几年更艰难斗争的序幕——的确阿片滥用是美国整个社会和政治体系系统性腐败的悲剧。。。

    目前Hulu还没有说预订第二季哦,所以第一季最后一集首尾直接跳到2019年-2020年普渡制药的命运,整个赛克勒家族用80多亿美元赔款换来无罪开脱,但罚款其实都不需要家族出钱,太孙子了。。。但这个家族在各大艺术馆捐赠、大学捐赠的名望也彻底结束了,整个家族穷得只剩下了钱,不知道1987年去世的家族第一代老大亚瑟·赛克勒会怎么想。。。

    这个普渡制药在海外开了公司,也进了中国,也在狂推奥施康定,一度也卖得不错,好在中国对这类麻醉剂药品严格监管,并没有引发像美国这样跨世纪的药物滥用悲剧。。。

    总之,这个美剧+这本书《梦瘾》应该很好地让你了解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的这段历史,其实此刻美国依然深陷在这个问题当中,更多的人通过零售价很高的阿片类药物,最终转向了低价格的海洛因,最后大多家破人亡为结局。。。

    很多人真的不是瘾君子,只是偶然止疼用了奥施康定,然后一辈子就毁了,所以这种真实的悲剧,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对美国影视剧传统“瘾君子”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这类瘾君子更多是无奈的受害者。。。

    剧中主角医生是个虚构角色,其他大多都是真人真事,很多原型人物直接站出来支持这部限定剧,这部剧的叙事是1996、2002和2006三个时空交替向前推进,医生、患者、医药公司、销售员、检察官、FDA官僚、DEA探员、政客(朱利安尼)一锅炖,非常全面地批判了陷入泥潭的医药领域。。。

    每一集看得都很心痛,拍得好,完全没快进,感谢麻绳的朋友圈推荐,差点就错过了。。。

    其实最让我思考的是:疼痛到底是什么?——这是过去十年,因为极限运动,我思考和学习最多的一件事,所以这个剧对我共情的点特别不一样。。。

    刚把《梦瘾》也看完了,最后一段,真是振聋发聩啊。。。

     5 ) The last conversation from dr.Finnix

    This world is sucks, that’s the reason why we addicted to sth because of pain. “All of us, we just don’t want to feel anymore. And further we fall into addiction, pain says to us, hell, we’d better off just feeling nothing at all. So we go numb. And our souls go numb. Now we’ve got a real problem… u know, pain is just pain. Not good, not bad. Just part of being a human being. And sometimes, good can come out of it. And if we’re brave enough and willing to go a little deeper, work our way through it, and try to overcome come it, we just might find our better selves.

     6 ) 当年在德国做腰椎手术对比美国医保系统觉得自己挣了几百万…看完Dopesick觉得自己也许捡了条命?

    腰椎第一次出问题时在巴黎玩儿呢,只能被朋友架到附近的酒店躺着。那天刚好全巴黎出租车司机罢工还没法去医院,酒店就给我叫了一上门的大夫。来了一老头给我打了一针,开了止疼药。

    连阿司匹林都不吃的我吃完那个真是一秒起飞。当然也立刻吐成👑🎱🥚。回到德国去后学校教授问起来都大惊失色:“哪儿来的大夫那么好!腰疼就给开可待因?!”

    后来在德国做手术前跟麻醉师见面时,大夫问我药物过敏史,我跟他说了在巴黎那个大夫给我开可待因的事儿。麻醉师高冷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屑,淡淡地说:“哦没事儿。那谁吃都吐。”

    第二次腰椎出问题时在德国。躺在家里哪儿也去不了,疼到说胡话发烧。那时候的男朋友是私立医保,他求他的GP给我开止疼药。拿回来时我差点儿哭了:口服扶他林。 当然did the trick起到了一些作用至少人的神智恢复了。

    但从术前检查到术后恢复阶段,大夫给开的止疼药基本上就是个让你不想死但还是一直都在疼的效果。要求大夫下狠药,得到的回答都是这就是治这类疼痛的止疼药别的不能开。

    绝望时我一度试图在癌症患者朋友家偷止疼药。但当我翻出一抽屉的布洛芬1200mg时我真是彻底绝望了。

    所以看到剧中Richie Sackler想进军德国时,我的麻醉师的脸真是第一时刻就浮现在我眼前。

    哲学。哲学。德国遍地都是tmd哲学。

    作为英雄牌止咳糖浆的发源地,对待阿片类止疼药的态度是这样的,也挺让人感到唏嘘的。有点儿像他们对WW2的态度,你也不知道是真心的还是矫枉过正因为怕被人骂,其实心里还是挺不服气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那种aggressive的销售模式是在德国没有栖息之地的。哪怕是在今天遍地都是start-up的柏林,照搬美国商业模式的公司也不是很招人待见的。

    如果当初去得是美国,在美国做了同样的手术,大夫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给开Oxy的。最终会怎么样不知道,但在德国没吃到够劲儿的止疼药,我的体会是:长期在忍受疼痛中生活真的会对性格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所以pain management真的很有必要。但那就是个fine line。

     7 ) 比起成瘾 更怕的是癌痛

    看了评论,很多人都因为看了这部剧而对止痛药望而却步,怕上瘾。我想说的是,但凡有家人得了晚期癌症,就知道止痛对于病人来说,是地狱和天堂的分界线。 在这些癌症患者中,癌痛发生率高达51%-62%百分之七十的晚期癌症患者表示,癌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剩下百分之三十的患者同样也面临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多数癌症患者,都熬不过癌痛,医生坦言:面对癌痛不要硬扛

    美国的问题是麻醉制品的滥用导致嗑药的人越来越多,不止是奥施康定,芬太尼也是泛滥的药物之一,懂王在毛衣战时就制裁了中国的制药公司,现在瞌睡王上台依然制裁,可见这是顽疾了。

    因美国芬太尼等药物滥用成瘾,拜登下令制裁 4 家中国药企

    数据:疫情期间美国过量用麻醉药品死亡人数增28.5%

    中国的问题是,在癌症晚期能做到不折腾,愿意姑息治疗的人太少了,癌痛被认为是正常的,止痛的理念很少有人普及。在预期寿命不到一年的时候,你忍心看到家人每天被癌痛折磨的死去活来,失去生活的动力吗,哪怕真的上瘾了,能微笑着离开才是最大的意义啊。

    2018年我父亲得了肺癌之后,我加了多个微信病友群,也经常在各类论坛上查阅最新信息。当时,国内对止痛的理解很肤浅,也没有专门的医生。有个“与癌共舞”论坛,里面止痛板块的版主“雅颖”提出了三阶段止痛的方法,她自己也是晚期病人,通过判断自己的状态和严格控制服药时间来止痛,提高了生活质量,造福了很多病友,现在她也走了,但她在天堂一定是笑着的,看着自己的草根止痛理念能被很多人接受和运用,她做到了绝大多数专家都做不到的事。

    这两年,国内的医疗环境和国外的差距变小,PD1等新药上市时间大大缩短,部分国产PD1还进入了医保,大城市也开通了止痛门诊,对疼痛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但同时,像片中那种,使手段通过FDA的审批也国内也常见啊,君不见那些中成药的说明书,没有临床试验没有不良反应数据,全是各类莫名其妙的中医术语,今年就更离谱了,论文造假没有通过临床的老年痴呆“神药”进医保了。

    “老年痴呆神药”刚进医保,就被传裁撤医保谈判团队,绿谷制药怎么了?

     短评

    仔细想想奥施康定的特性,我觉得抖音其实和它有很多相似之处。悲哀的是,我们的国家并没有意识到,像某音这样的app其实也是在让越来越多的人成瘾,甚至很多小孩和青少年也深陷其中,价值观、人生观都受到了很多毁灭性的影响。

    4分钟前
    • 神湾小月
    • 力荐

    今年最掷地有声的正剧。作为作品本身虽有瑕疵,但是因为这个话题如此沉重,真实,所以已经不重要了。最后一集穿越到2019的抗议,真实纪录影像和虚构混合更是再次提醒大家,这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无数人的悲剧。在剧中,经过一干凡人英雄的不懈努力,终于争取到了面对大财阀的一些小小的胜利,可是在现实里,一直到今天,sackler家族依然享尽荣华富贵,无一人因此坐牢或对此负责。purdue公司正在申请破产逃避责任,而oxycontin仍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地销售,继续为sackler家族制造利润。。。

    8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联想到了黑水。看的时候绝望到胃痛。剧里为受害者们斗争的检察官们让我想到了张桂梅,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好浓,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把千万人的生命扛在肩上。有段时间狂看韩国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多次看到类似于“拍了播了,然后呢?现实依旧没有改变”的评论,这个事件的结局也不尽人意,赛克勒家族的人依旧花着沾满人血的钱享受着上层生活,那么这部剧也没有意义了吗?那么没有达到目的的抗争、发声就没有意义了吗?如果连表达都被回避,那么又有什么会发生改变吗?和引颈受戮有什么区别呢?就像Bridget说的“致第一批抗争的人”,如果没有他们后来的人不会继承这场战斗。

    9分钟前
    • 獭獭熊
    • 力荐

    一条龙展现整个药物网络:纵向从资本家在会议室里拍板定下的目标,到销售代表们口口相传的伟大奇迹,再到医生不忍病人忍受疼痛写下处方,食物链底端是无数上瘾的患者,求药无门,无数破碎的家庭;横向有来自FDA的背书,被钱收买路演巡讲包装成人模狗样的疼痛学专家,奉承小镇医生走进聚光灯,假意收买实则利己,一篇五句话的投稿来信被包装成学术界顶尖研究成果。永远要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被多么大的恶意包围,保持正直和善良至少能换得良心安宁。

    11分钟前
    • Ber_雪碧
    • 力荐

    powerful and shame on peking univ. as they still keep the name of Arthur M Sackler on the wall.

    16分钟前
    • 陈楸帆
    • 力荐

    电视剧也可以成为匕首和投枪。它有着调查报道的锋利,也有着电影的质地。从民间到官方,从专业人士到底层家庭,这些被牵扯的人中有悲壮地冲锋,也有无奈的折戟。这是关于权力,资本,良心的缠斗,让人们看到了复杂的灰度。它哪里最打动人?其实是信仰,总有些人不可被收买。

    20分钟前
    • frozenmoon
    • 力荐

    德国人不信阿片类药物 他们觉得受苦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我也是

    22分钟前
    • Scarlett____A
    • 力荐

    小时候身边有很多卡车司机“溜冰” 因为听说对连夜开长途车很有用 每几年就会听说什么人从周围消失 最亲的小叔也以这样的方式消失了 更别提那些最为亲近的创伤 那时候年纪太小 不知道这些都意味着什么。正如剧中所说 奥施康定最早是在从事底层矿山工作而忍受长期职业性病痛的州蔓延开来 剥削的存在 深入每一个缝隙。 世界的真相太过残酷 我有时不愿意明白这无情的现实。记住了一句话“just go on and live your life”

    27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底层人民不仅很难拥有良好的教育、就业、医疗等资源 就连日常看病吃药 还要面临成为资本(药企)掘金试验品的风险… “现在我们发明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止疼剂 我们只需要想出一种病理特征 就能让服用奥施康定的患者 双倍增加剂量” … 谁能想象本应是造福患者的“灵丹” 最后却成了递向他们的刀子

    30分钟前
    • Rachel S
    • 力荐

    美国排名 top30 的塔夫茨大学,从医学院大楼上把 Sackler 家族的名字去掉了。中国排名 top2 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稳稳的。北大真棒,不愧是胡适当校长的地方。

    35分钟前
    • null
    • 推荐

    启示片(to myself):作为科学生,永远审慎怀疑,不要轻信名刊大厂结论数据。作为法学生,永远坚守司法正义,不要畏惧挺身打出第一击。

    37分钟前
    • 木山豆睿
    • 力荐

    纪录片《药剂师》之后,换个视角再看同一事件,纵使坏资本再恶再强大,有法治就不怕!

    39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实在是有些无聊,如果像spotlight一样拍成电影还能忍受,但是拍成电视剧就太过老套、无趣。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年代穿插的方式拍,每集都没有固定的主题,把时间打乱又没有清晰、独特的叙事,实在是得不偿失。倒不如像mind hunter一样老老实实地抓住细节,讲故事。其次,因为卡司才看的,结果一个个老戏骨都成了工具人,人物形象太过于模式化,哪怕他们有家庭,但是看到的都是贴有标签的角色,没有立体的维度去探究人性。只能说编剧和导演无力驾驭这样看似庞杂但其实有迹可循的主题,又想推陈出新,但是最后落得细节和叙事都处理得很糟糕。但往往这样的主题都会得到很高的评分,然后观众自我麻醉在“迟到的正义”的释放中,面对这样一部剖析不深刻的社会伦理片,太容易放过并不是一件好事。

    43分钟前
    • TaurielLee
    • 还行

    交错的时间线却并不觉得乱。更到第五集了,看到医生见到销售代表只是想要多一些药时,感到这真的是完蛋了。

    45分钟前
    • 求购大号隐形衣
    • 力荐

    普渡大学:和我无关 ——“Purdue University is not and has never been affiliated in any way with Purdue Pharma. The pharmaceutical company was founded in Manhattan in 1892 by John Purdue Gray and George Frederick Bingham as the Purdue Frederick Company. Purdue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869 as Indiana’s land-grant institution, named for benefactor John Purdue.“

    46分钟前
    • ⸜( ˙-˙ )⸝
    • 力荐

    可能是今年最好的美剧,小人物对抗大资本的题材,不同于其他开金手指的爽剧,本剧可谓浇了观众一盆又一盆现实的冷水。一颗本来是拯救病人于痛苦的药片,却在资本贪婪、监管缺失与医学伪证的合谋下,变成杀人于无形的毒品:40万人因服用过量而丧生,不计其数的人因其上瘾、犯罪。本剧以一对检察官为线索,串联起病人、医生、药品销售、药厂高管、监管部门、缉毒警探等多方人员,十年调查只换来三名前高管被起诉,而后十多年该药依旧正常销售。查了一下新闻,直到2019年,在公众抗议的浪潮中,美国各地才对普渡制药提起集体诉讼,普渡面临巨额罚款破产,然而其背后的萨克勒家族却只损失了十几亿美元,现在仍是百亿美元家族,可谓印证了那句“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但没有胜利的战争不代表没有意义,因为有人看清了黑暗现实仍为之战斗。

    51分钟前
    • 天马星
    • 力荐

    希望更多人看到这部剧(成瘾治疗实习中

    55分钟前
    • 如风
    • 力荐

    如果说在自我认知里苦苦挣扎的少女因为受伤染上药瘾是悲剧,那么正直,理智,仁厚的医生从药片飞速过渡到鼻吸简直是恐怖片

    59分钟前
    • Rala
    • 力荐

    美国近一段时间以来最良心的剧了吧。这样认真讲故事的美国人还在,没有被绑死,也没见钱眼开,就不坏。

    1小时前
    • 纯Jun
    • 推荐

    看得真是把我气死了,这部剧真是拍得太好了,资本主义黑暗面。FAA和波音,杜邦和EPA,都是典型。最绝的是我竟然发现Purdue Pharma总部在我家对面。。。

    1小时前
    • debut0901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