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半生缘1997

    半生缘1997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香港1997

    主演:黎明  吴倩莲  梅艳芳  黄磊  葛优  吴辰君  王志文  朱曼芳  刘昌伟  陈奇  吴云芳  江俊  张引棣  段炼  朱亚英  吕晶  许榕真   

    导演:许鞍华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半生缘1997 剧照 NO.1半生缘1997 剧照 NO.2半生缘1997 剧照 NO.3半生缘1997 剧照 NO.4半生缘1997 剧照 NO.5半生缘1997 剧照 NO.6半生缘1997 剧照 NO.16半生缘1997 剧照 NO.17半生缘1997 剧照 NO.18半生缘1997 剧照 NO.19半生缘199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30年代的上海,在同一间工厂做工的世钧(黎明)和曼桢(吴倩莲)成为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姐姐曼璐(梅艳芳)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心痛离别恋人去当舞女赚钱,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葛优)。  世钧收到告急家书回到南京,方知家人召回只为让其成亲。因为性格上的软弱,也因久等不来曼桢的书信,世钧最终迎娶了他并不喜欢的门当户对的翠芝(吴辰君)。上海这边,不能生育的曼璐为保全自已的地位,设计令曼桢怀上了祝鸿才的孩子,葬送了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曼璐死后,曼桢为了孩子委身祝鸿才。两个有缘无分的人就这样错过情缘。

     长篇影评

     1 ) 放下了原来更伤感

       书,十八春,看过好多遍,每次小心翼翼设着防,生怕被张先生拐进她的伤感里,每次还是会长吁短叹,即便当时小小年纪也跟个小怨妇似地咒骂梅艳芳和葛优,满脑子都是如果……要不是……的假设。
        看完碟反而放下。电影里的葛优没有书里那么让人讨厌,看书的时候恨不能掐死他和曼露,恨得咬牙切齿——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大了缘故,电影里这对黑夫妻甚至比世钧、曼桢还要可爱一点,真实一点,人性一点。

        或许是因为电影太过于主干,没有了那些枝枝蔓蔓让人窒息的牵跘。

        小时候的梗在心头的东西突然放下了,觉得还是性格的悲剧。两个人的性格使然,那些强戏剧的百转千回不过多了些凄怆。
        没有葛优、梅艳芳,他们还是不会在一起。
        是他们自己的原因。

        没有了借口抱怨,反而能放下了。仿佛命中注定的不可更改,我们只有顺势接受。

        等我放下了,我才发现,我这才刚刚掉进张先生的陷阱里。
        

         

     2 ) 乱谈半生缘之小说与电视电影版

    原名十八春的半生缘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具言情小说形式的一部。尽管其实质仍一如她其他作品,浓郁的一片苍苍悲凉。但至少,曼桢与世钧的爱情跳脱出来,成为一抹亮色。尽管这亮色最终仍被黑暗的底色吞没。
    个人认为,十八春小说原著,张爱玲在写到曼桢世钧重会时,就有点无力为继了。她不知该怎么处理人物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将东北解放区作为一个新天地,打算让曼桢世钧慕瑾叔惠等人去那里寻找新生。故事在电影院里生硬地收尾,埋下了一个曼桢慕瑾将会结合的线索。这部小说好似成稿于五十年代初,不知张爱玲作此收尾是否有特殊考虑。但实际上,他(她)们的灵魂和热情已经被漫长的十八春吞噬,再也无法支撑起这无趣的人生。张爱玲作出展望未来的姿态,但实际上,她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未来仍在黑暗中。
    不知是否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有关。张小说中,鲜有可爱的人物。她笔下的男人女人们,是一群时时刻刻被物欲情欲折磨,被琐屑庸常人生捉弄,同时又在互相折磨的可怜又可恨的人。她笔下的亲情是压抑冰冷的,她笔下从来没有友情。她唯一不曾否绝的只有爱情。尽管这爱情也总是昙花一现地消失在虚空里。她冷冷地隔着玻璃罩俯视着芸芸众生,没有一丝一毫悲悯。她看透了人生,便转手将人生的灰色一点一点展开给她的读者。在十八春原著中亦如是。
    再谈许鞍华的电影版与最近播出的电视版。电影版砍去了原著的枝枝蔓蔓,只保留了主线,基本上体现出了原著的灰色精神。例如,影片以曼桢和世钧在小酒馆的重逢结尾,随着曼桢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我们真的回不去了”,镜头惘然地推移,没有感情地扫过人来人往的小酒馆,在苍凉的音乐中影片戛然而止。(好久没看,细节有些忘了。第一次看时我大一,坐在没有几个人的电影院里,泣不成声。)
    电影版是减的艺术,电视版是加的艺术。(我才零零碎碎地看了几集电视剧,说说片段印象。)与电影相反,电视版发掘一切可能发展成情节的线索,尽其可能地使故事充满枝枝蔓蔓。例如,在原著中基本上只出现过两三次,连名字都不曾提到的曼桢做家教的杨姓人家,被发展成一个富商,一个对曼桢世钧爱情发展起到很大推波助澜作用的第三者。曼璐也一扫原著中角落里过气舞女的阴霾面孔,翻身成为一位泼辣能干的贤内助,开展了一段多姿多彩的创业故事。
    除此之外,考虑到观众的口味,电视版半生缘被温情化了。尽管依然保持着悲剧故事的面目,但它不再是灰色的,沉重的,令人窒息的。和电影不同,电视剧里的人物不再是阴沉的绝望的注定被人生一步步推入深渊的,他们有了积极的态度和可爱的面目。
    从选角来看,电影版曼桢是吴倩莲,她有着凄苦的面相,眉梢眼底尽是把握不住幸福的无奈。而电视版曼桢是林心如,有着富家女的甜美气质,让人不忍把她和不幸联系起来。两个人的表演也很不一样。吴倩莲能很好地传达出原著中曼桢那种孤苦倔强的气质,似乎与甜蜜的爱情无缘。而林心如不同,她仍然秉承琼瑶戏女主角的纯洁浪漫,对人生的苦难绝望似乎毫无认识,唯一的打击似乎只来自爱情的小小波折。这多少减弱了电视剧的悲剧性,因为林心如往那一站,总像个幸运天使,使人觉得她会像琼瑶小说女主角那样注定最终会有幸福。
    世钧自始至终只是个软弱的随波逐流的男人。他一生唯一的华彩部分就是与曼桢的恋爱。电影版的黎明勉强可以接受。电视版的那个男人太丑。(在这里我要插一句,这个男人鼻孔太大,嘴唇太肥,皮肤太黑,没有丝毫富家子弟或知识分子的气质,中国帅哥千千万,却偏选了这么个家伙来败坏我看电视剧的胃口。)
    电影版曼璐是梅艳芳。她的身份经历和曼璐倒真有几份相似,那种风月场中修练多年的老辣传达得恰到好处。而电视版曼璐蒋勤勤尽管有一张悲苦的面孔,却稍缺风尘味。
    倒是祝鸿才,原著中写他长相似鼠,电影版的葛优还有点靠谱,而电视版的他却像个北京老爷们,有了粗犷的风味。举动言谈有时十分可爱,不再像原著中的萎琐不堪。
    还值得一提的是叔惠和翠芝。原著中的叔惠十分不可爱,对一切似乎都不上心,心不在焉地与世钧曼桢交往,心不在焉地跑到南京打乱了翠芝的心,又心不在焉地去延安投靠革命,一句话,面目模糊且无趣。他在世钧与两个女人的交往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却始终只是个影影绰绰的陪衬。电影版本着简略精神,对他的处理更是无味。而电视版中,他看重友谊,对人仗义,爱上翠芝却因为齐大非偶而默默掩饰这份感情。翠芝在原著里是个完全不懂人生不懂感情的大小姐,还完全莫明其妙地爱上了叔惠,在电视里却变得很有手腕八面玲珑,并且一往情深地爱着世钧,尽管她呈现出用小手段从曼桢那里抢走世钧的倾向,但还是比原著和电影版里的翠芝可爱无数倍。因为,这里有活泼泼的生命,而不是原著里那种在命运的巨手中连挣扎一下都不肯的迟滞颓然。
    因此,作为一个喜欢看俊男靓女悲欢离合充满滚滚红尘的庸俗观众,我喜欢电视剧版半生缘。它平庸而丰富,试图用大红大绿淡化人生绝望的灰色。我喜欢它,正如喜欢尘世间一切描画得当的美女的面孔。

     3 ) 如是殊途

           逛街的时候,坐车的时候,周围经常会有成双的情侣。看见老年的夫妻,常会好奇--茫茫人海,为什么这个女人是和这个男人过了一辈子?而不是和曾经也认真爱过的某某。年轻时我们执过很多人的手,为什么最后偕老的,却一定是身边的这一个?

        这个问题不可解释,又不可抗拒,人们喜欢把它归于姻缘。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而这,却是电影最好的主题。


        如果注定同路,就算你来香港不是为了我,我来香港也不是为了你,因为电影里那个令人唏嘘的开局,十年之后,我们一定会在美国的街头重遇。如果你是我唯一的命运,不管向左走的路有多长,向右走的时间又有多久,不管上天要戏弄我们多少年,我们依旧会在对的那一秒碰头。


        也许不是不曾心动,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分、情深缘浅。回首往事的时候,想起那些如流星般划过生命的爱情,我们常常会把彼此的错过归咎于缘分。而缘分是那么虚幻抽象的一个概念,真正影响我们的,往往是那一时三刻相遇与相爱的时机。人是对的,时间也是对的,再大的阻隔,也不过的幸福的前奏和烟雾。人对而时间不对,太早或太晚,都是彼岸遗憾的花朵,就算再喜欢,有的也只能是短暂的交集,无法和你并行。最无奈的,是时间对了而人不对,他和你悸动的心,彼此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两个人相爱了,但他们走的路不同,没有在一起的缘分,这便是殊途。也许在电影里,你才有选择权。有些人永远是要走的,有些话我永远说不出口。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像电影里一样,那些错过就不会再错过,那些遗憾也不会太遗憾。


        男女之间的交往,充满了犹疑忐忑的不确定与欲言又止的矜持,一个小小的变数就可以完全改变选择的方向。《半生缘》里有一场三对恋人郊游的戏,若干年后,身边的人都不再是当时的那一个了,每看到此,总让人唏嘘。人和人之间的缘分,真的是太奇妙的东西,你最爱的这个人,却命中注定成不了夫妻,而你开始不怎么爱的,反而有姻缘的联系,这爱情荒谬的逻辑,却是经常上演的戏剧。曼帧如果和世均结了婚,生了几个孩子,那就不再是一个故事了。张爱玲参透了这情缘的玄机,于是她让相爱的人至此殊途,就像她自己和胡兰成。因为命运,不让我们在一起,所以紫霞仙子,只能猜对开始,却猜不到这结局。这就像我们失败的恋情,每一次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真心诚意,想要和这个人一起走下去,但如果机缘不对,时间不对,再喜欢,你我也只能是殊途。

        凡常生活中,如果彼此出现的早一点,也许就不会和另一个人十指相扣。又或者出现的晚一点,晚到两个人在各自的爱情经历中慢慢学会了包容和体谅、善待和妥协,也许走到一起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任性的转身,放走了爱情。这世界有着太多的这样那样的限制与隐秘的禁忌,又有太多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己的离合。一个转身,也许就已经一辈子错过。要到很多年后,才会参透所有的争取和努力,也许还抵不过命运开得一个玩笑。上帝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所有的结局,就都已经改变。如果爱一个人而无法在一起,相爱却无法在适当的时候相遇,除了无奈的说声再见,我们又能有什么选择?

        既然终究不能在一起,那我们的相遇,又有什么意义呢?相信我,所有的一切都不会白白经历,其实你在每段感情里,看见的和认识的,都是你自己。也正是那些殊途,让你明白了自己是谁,想要怎样的生活,更看清,谁才是你同路的伴侣,只有他能让你平静完整。


        如是殊途,可以感慨,却请勿留恋。这辈子该是谁就是谁,一个女人幸福与否和条件好坏没关系,自己活得开心才是真理。

     4 ) 新不了情


    我想每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请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最后她站在晚风中幽幽地说。你没有哭,虽然你想。你只记得那一晚夜色阑珊,而你觉得有点儿冷。

    张爱玲的小说原著,原先是叫《十八春》的,后来改了《半生缘》。你并不喜欢被叫作文艺青年,就像有人说你好乖哦的时候其实你很想打扮成少年古惑仔。可你还是看了许鞍华的电影,一张斑驳的旧碟片。

    你太心软。你是从来不曾喜欢过黎明,你知道香港那四个大叔,他们的名字总是被很尴尬地维系在一起,你知道勤奋的三好学生刘德华,你知道舞王郭富城,你也知道模范奶爸张学友的一箩筐情歌,你却不记得黎明。可当你看到他披着风衣系着围巾站在风中,憨厚,腼腆,还有木讷,用夹杂港味的文艺腔对吴倩莲说,我只要你幸福。你突然对他产生好感。

    吴倩莲你是喜欢过的,她是陈玉莲、钟楚红、李若彤那样的女子,并不是举世惊艳,但是耐看,但是动人。

    还有那个,和哥哥一起去了另一个天国的梅艳芳,她穿艳丽的旗袍,瘦得骨感,又性感得很丰腴,半支烟绕手,烟视媚行,又有柔韧的东西在味道里,如此复杂的意象,红成一朵枯萎的纸花。她心底万马千军,脸上依然平静如初。那是你第一次爱上梅姑,比胭脂扣还要早一千年。

    许鞍华。你喜欢这个浸湿着文艺调调的名字,一如张婉婷,一如朱天文,或者还有张艾嘉,后来的黎妙雪。

    美女们都跑去看米兰最新款的时尚包包了,留下这些有才华或气质的大龄女文青,捣鼓这些美丽的悲情脚本。所以上帝还是够意思的。
    你庆幸,许鞍华不仅拍出了张爱玲的艳质,还拍出了张爱玲的艳骨。不像李安,后来硬是把她的短篇拍得比一根生殖器还要长。

    片子最后,她对他说,我们回不去了。曾经有一个女生对你这么说,曾经你也对一个男生这么说。我们回不去了。你还想起那年在阿根廷,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说,不如我们由头来过。

    从前你觉得这两条绮丽短句都让你难过。现在你觉得这两条绮丽短句都让你有一点不好意思。你不喜欢大陆翻译过来是不如我们重新开始,你看粤语字幕,打的是繁体的不如我哋由头来过。

    你知道是谎言。所以多年以后何宝荣说不如我哋由头来过时,顾蔓桢答道我们回不去了。你像个蹩脚的三流小说家一样,津津乐道并沾沾自喜这一发现,不动声色地以为别人不知道你的鬼把戏。

    再多年后你听到蔡健雅唱,如果你爱着我,而我也爱着你,结果还是有过跨不过的距离,只是离开还依然美丽。你应该哭泣,你却笑了。

    你知道你从来就不是他故事里的主角,即使你们有过一场两场或三场的对手戏,你知道那是桥段,是点缀,是花絮,是插曲。多的是一个更爱另一个,两情相悦的终归是道听途说的旧掌故。而已。

    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张爱玲这样劝诫你。看掉一部《半生缘》,用掉一纸盒清风,最后你拍拍屁股洗把脸,你和背包得接着上路修行。

     5 ) 我有一段情

    刚刚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在感叹他有文化并会讲故事的时候也喜欢上了吴倩莲,于是忍不住把《半生缘》也拿出来看了。
    我承认自己是个没有文学造诣的人,最初没有看过张爱玲的《十八春》,连电视里面曾经老在播的林心如版都没有看过,换言之我在完全没料想到剧情发展的情况下看的这部电影。
    前半段一直以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口吻在介绍那个时代和那段爱情,小小的细节都被演绎得有汁有味——曼桢说我还没和世钧合照呢……吴倩莲充满阳光的表情和声音,黎明欲言又止的生涩表情,都让早已经没有了年轻时那份忐忑和脸红的我们羡慕不已,至少,我羡慕不已。
    竟然还有这样可爱的傻子,悄悄拿着手电筒去树林里面找她掉了的红手套,第一次去她家傻乎乎地喝下一碗超级咸的汤还认真地说好喝,在安祥的冬夜牵着她的手一直不肯放开……
    我竟然傻到以为这和《饮食男女》那种不敢怎么样都会有个不太坏的结果的片子一样,等着导演慢慢讲嘛,就一直看下去就好。
    好吧我承认自己天真了,其实一切都是有铺垫的我只是主观性地故意去忽略它们——曼桢晾衣服的时候拒绝了世钧的求婚那必然之后就会有差错要出现,祝鸿才从一开头对于妹妹的垂涎以及他和曼璐玩笑式的无耻念头,这些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曼桢和世钧真能在一起那电影何必费那么多胶片慢慢地来陈铺他们青涩的感情经历。
    是我自己侥幸了,以为这次会不一样。
    笼子里的鸟惊恐地四处乱窜,我以为那只是他们吵架之后短暂的分开,结果兽欲还是得逞了。我目瞪口呆,脑子轰地一下乱了——这是怎么回事?不可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曼桢的姐姐难道也是这出阴谋的帮凶或策划者,祝鸿才这猥琐小人还真那么禽兽?曼桢为什么不哭不喊不跑呢?如果这样的话……她以后的人生,要怎么办?要怎么办?世钧怎么办,他们的感情怎么办?这世钧视为珍宝一样爱惜的女子,悄悄地牵她的手的女子,已然被玷污成这个样子……
    可是任我怎样捶胸顿足都应该没有用了吧,这出悲剧好像根本不问我同不同意接收的礼物一样硬是塞了过来。
    这个形式好像《东京爱情故事》,同意是阴差阳错地分离,和不期然地重逢,但那个,至少是有原因的,在莉香无谓的爱面前完治退缩了。《半生缘》比那个残忍很多倍。
    是不是命运就一定要弄地人生离死别鸡犬不宁不得善终才开心,是不是生活中就非得要人去对客观事实妥协和让步。
    似乎一直要这样,现在想要的,总是得不到。一定要内心去经历无数的煎熬和难以入眠的夜。无可奈何的放下。这遗憾,是几十年后的重逢都无法改变的……
    “原来和一直爱一个人一样,一直恨一个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孩子,曼桢打算回去了。
    而和所有需要成家立业的人一样,世钧也娶妻生子,过上了常人看来美满无憾的生活。
    那些你曾经写给我的信,没有送出的手套……那些我给过你的承诺,我内心承载的所有关于你的回忆和期盼,真的就只能是一场梦啊……
    等到他们再重逢,可是一切都已经回不去了。
    世钧轻轻地回忆起当年曼桢被学生欺负受冻的时候,“我当时心里面就暗暗发誓,以后绝对不会再让你受这样的苦。”
    我又一次泪流满面——半生缘,已然让我一生怀念
    能遇见你,已经很不可思议了……

     6 ) 青天无片云

    1997年
    我18岁
    1998年
    我19岁
    我,开始看电影了。
    自由地看我想看的,电影。
    那一年,我看了《女人四十》。灯光亮起,我走出很久,才感觉到,心口紧紧的疼了。晚上,在自己的小床上,暗暗哭泣。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人生,可以这么的不美却这么的美。我哭泣,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女人。

    2005年
    我26岁
    在北京
    遇到了我二姐
    她是我一切女性主题的导师。从张爱玲,到亦舒。从李嘉欣,到梁洛施。她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向女性的门。因为她,我才知道古诗的美,因为她,我才知道有个特倒霉的女人叫萧红。也因为她,我有了今天的一切。可能还会有未来的一切。
    在那几年,很多个无所事事的下午,我跟她,踱着步子,聊着。记忆里,她的手里总是捧着升腾热气的茶杯,映的她的脸,落在今天的记忆,有一种梦幻般的水汽。
    我跟她很不同。
    如果她是粉色的,我只能是棕色。
    如果她是蓝色的,我只能是红色。
    如果她是一杯红酒。我,就是那碗褐色的醋。
    我跟她,很不同。
    有很多时候,我觉得她才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很多时候,我觉得,上天似乎给她的不够多。
    但是,无论如何。
    我知道。
    她就在那里。
    不曾离开。
    每每回头。
    知道她在。
    这颗心就有种活在人间的温暖跟温柔。
    是的。
    她是我的小伴儿。

    我看过《半生缘》很有些年头了。
    但是没走心。
    对于一个满心都是朋克,都是机车,都是美国色彩的女孩。这故事,黏软,憋屈,不美好,很下里巴。
    但是在某个日子里。
    二姐跟我谈起了世钧。
    我又在多年后的某个夜里再次看了这部电影。
    泪如雨下。
    但人生的愁苦,永远都在岁月的背后。
    年轻不是财富。年轻,只能用来挥霍。

    如今。
    我步入中年。
    身为人母也为人妻。
    百转千回一番。偶尔坐在寂静里。也会想起很多。
    比如北京夏季的暴雨。
    比如夜晚的破旧车站。
    比如家乡的小河边。
    比如那些躺在二姐床头的小时光。
    ……
    当年,何曾珍惜过。
    大把的青春就那么过去了。

    很多年后,我才懂得。什么是女人。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自己曾经多么张狂。
    做不到任何事。这才是人生。

    当并不那么高贵优雅的曼桢遇到世钧的时候。
    卑微的小女人渐渐的发现,原来这个世上,会有个男人,真的对自己好。淡淡的好着,细水流长,家长里短。
    原本她跟他,都是那么淡淡的好着。就像那各自低头的嘴角笑容。你说不出什么精彩,却那么真实。
    原本这样的故事,就是寻常。过起来日子,生孩子,照顾家。岁月会静悄悄的带来一切带走一切。
    可是,那就不是电影了。
    正如她同自己说,我想每一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世钧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

    年轻的时候,看不起曼桢。
    觉得如果是我自己,拼了死也要活出个自己。
    可是我又错了。
    怀胎十月。又岂是一死了之一走了之。
    人总是经过一些才会明白一些。
    人总是不得不接受之后才学会接受。
    曼桢也曾经想过,有朝一日,倾倒而出。把自己的一切,都告诉给他。为什么?因为觉得这个世上,有个人,真的对自己好的。这种好,可以托付,可以,生死依托。
    那股劲,可想而知。
    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全部的渴望以及出路。
    然而,时光会抹杀一切。
    人生往往如此,你以为你可以,但是,你不可以。

    如今再想曼桢。
    却是她生儿之后那副低眉顺眼的好样子。
    见到世钧。没有激烈的情绪也没有什么爱恨。对,就是见到你。对,就是我还在。
    爱情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过期了。过去了。
    人还是那个人。
    但也不是那个人了。

    所以。
    今天,我才懂了。

    是真的,回不去的。

    在那间有些吵闹的小馆。
    她跟他,生死有命。即便面对面的坐着,也再也不是对方的那个人了。
    爱过的人。我们不能看着他死,看着他活。未曾共同经历的人生,还有什么值得留恋?
    正如那日感动我良久的歌词,还未与你饮过冰

    人,不可能做自己。
    我们艳羡一些人。
    甚至恨一些人。
    其实想一想,不过只是我们做不到那种人。
    背起一个背包的重量,我们不是承担不起。
    走一段独自的岁月,也不是过不下去。
    我们做不到,仅仅就是因为,我们还不那么想做到。或者,我们没有信念做得到。或者,我们早已经知道了,做得到做不到,根本没差别。
    有时候看到很多女人。
    过着各种生活。
    有人喜欢说快乐的事儿。
    有人喜欢说不幸。
    想来想去。
    生活还有别的什么呢?
    吃饭睡觉。
    睡觉吃饭。
    有时候,我也想生命的价值跟意义。
    什么叫做价值呢?
    你为别人带来的那一切么?
    跟自己有关吗?
    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虚名吗?
    或者是那些闪闪发光的生活呢?


    有些事,想一下,就会潸然。

    有些路,你转进去就再也出不来。

    被拷问的灵魂,不会快乐。
    那些道德优越的人,那些施与人恩惠钱财的人。
    甚至那些给出爱的人。都像手握皮鞭的行刑者。
    其实更多的时候。卑微不是可耻的。
    卑微甚至可以让人更真实。
    像个乞丐那样的知足安然。

    被看不起或者被忽视。
    接受生命的一切美与创痛。
    接受所有的甜蜜瞬间与长久折磨。
    人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平静。

    她问他,你好吗?
    世钧说:我不好,我只希望你好。

    有人说世钧不够好。
    有人说世钧不是爱。

    我笑了。

    知道什么是爱么?
    知道什么是爱人么?
    就是那个人。
    那个你看到他,就知道自己不会孤独的人。
    他的好坏,善恶,与人无关。
    就算他是个混蛋,暖的,也是一颗心。
    这才是爱情。
    会换灯泡的,那是楼下的民工。
    会挣钱混迹的,那是隔壁的酒保。
    那都不是唯一的恋人。那是旁人的心爱之物。
    对于曼桢。
    她只是爱着,这样的一个世钧。
    而爱,只不过就是寒夜里那一口对方呼出的暖气。
    不过就是,黑夜等待,那一眼诚恳的凝望。
    不过就是,走过泥泞时握紧的手指。
    不过就是,明知道不够好却依旧觉得好的,那一股子,浓香。

    曼桢写给世钧的那封信:
        世钧,我要你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什么地方,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

     7 ) 别捧林心如版了,许鞍华版《半生缘》才真懂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几乎贯穿许鞍华的导演生涯,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从《金锁记》拍到《一炉香》。

    前两天,尚未出炉的《第一炉香》因为马思纯过胖的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很多人不能理解许鞍华的选角眼光。

    许鞍华的选角并非第一次受质疑,当年白流苏请的是龅牙范儿的缪骞人。

    改编张爱玲小说是难事。

    她的读者众多,原著粉势力强大,稍有不慎,改编就是吃力不讨好。

    隔着二十年的时光看,我才发现,《半生缘》是许鞍华改编的最好作品之一。

    豆瓣评分7.7,被低估了。

    最让人诧异的不仅是低分,而是很多人认为,许版不如林心如版。

    对于林心如版,我曾专门写过文章《林心如,闯进张爱玲世界里的琼瑶女主角》。

    对林版评价不高,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林心如版曼桢没脑子,偏向傻白甜。

    曼桢被祝鸿才囚禁,想要逃出去。

    祝鸿才阻止,曼桢气急,把自己撞晕在地。

    这个情节是剧版私自添加的,张爱玲断然写不出这么狗血的桥段。

    为什么这样说?

    曼桢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她知道一哭二闹三上吊式的自残,不能解决问题。

    在原著中,曼桢被强暴后想要逃跑的方式,收买女佣阿宝,让妈妈报警,要么用钱,要么用情,都合情合理。

    曼桢撞晕自己又是个什么骚操作?

    更骚包的是,林心如版曼桢被撞晕后,还可以健步如飞?

    其二,台词琼瑶化。

    《半生缘》中知名的台词,是曼桢的那句话,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这句话得好,符合曼桢的心境,她从一个内心坚定性格好强的人变得宿命。话中有一种宿命的沧桑和怅然,曼桢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终于明白,生活总是由不得人。

    原著中描绘了这种心境。

    “当初她相信世钧确实是爱她的,他那种爱也应当是能够持久的,然而结果并不是”。

    所以对于两人的感情,曼桢的内心怅然,也勘破放下了。

    林心如版则没有这种意味,一句话说三遍的台词风格,哭天喊地的表演方式,更像是少男少女初恋分手大型现场(编剧导演出来谢罪)。

    其三,林心如不适合演曼桢

    饰演名著角色,形神合一是追求,不得其形得其神也能对得起观众。

    但形神不一就很糟糕了。

    林心如版曼桢就是形神不一的代表。

    前面提到,糟糕的编剧和骚包的表演(林波微步)让林心如丧失了曼桢的神。

    她的形对角色的塑造也是一种拖累。

    她和蒋勤勤饰演相似度极高的姐妹,因为眼睛丧失了姐妹感。

    蒋勤勤是充满娇媚的桃花眼,

    林心如是荔枝眼,又大又圆,可爱气息鲜明,尤其适合傻白甜型角色。

    喋喋不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要说明,林心如版把《半生缘》改得太琼瑶剧了,丧失了原著的精气神。

    许版的强大是它继承了原著的好,又不完全遵循原著,依旧得到原著的精髓。

    先说继承原著的好。

    原著中,世钧曼桢第一次见面是大年初四。

    春节第一天上班,世钧叔惠常去的馆子没开门,只好去一家半营业状态的小脏馆吃午餐。

    因为叔惠的原因,曼桢世钧正式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出色的小说家,张爱玲选择在大年初四让男女主认识是有深意的。

    叔惠和世钧常去的馆子没有开门,他们才找了家营业的馆子,并且碰到了曼桢。叔惠嫌弃餐桌脏,说明这是一家小脏馆。

    而脏馆证明廉价。

    大家都是同事,叔惠和世钧没有养家的压力,所以常去的馆子肯定干净。

    而曼桢为了省钱养家,显然是这家小脏馆的常客,暗示着她身后还有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

    在曼桢家中,能够担起养家重任的,只有曼璐曼桢两个人。

    再说许鞍华的改编。

    曼桢世钧叔惠三人拍照,当世钧与曼桢合影时,竟没有底片了,暗示着两人的有缘无分。

    没底片是原著没有的桥段,许鞍华加得好。

    三人照被曼璐看到,她评价世钧,家底厚。

    对于这段戏,王安忆曾有评论,家底厚不仅有钱,还有门第,懂教养。

    许鞍华将沈世钧家拔高了,富家少爷变成世家子弟。

    许版中世钧的修养高,有贵气。

    这个在吃饭中就可以看到。

    世钧在叔惠家吃饭,饭后会主动收拾碗筷。

    在曼桢家吃饭,被曼桢弟弟恶搞,喝齁咸的汤依旧面不改色,

    吃饭时他会搭把手帮忙,曼桢祖母都以为他在家中是帮忙惯了的。

    事实并非如此。

    世钧在家中是少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饭时会一脸威严相,让老妈子盛饭。

    和世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身一般的叔惠。

    在世钧家吃饭,他不再像在小脏馆中侃侃而谈,谈笑风生,而是局促不安,会站起来给老妈子帮忙。

    许版《半生缘》非常懂得用吃饭来叙事。

    世钧与曼桢谈恋爱,会吃温热的炒蛋。

    曼桢对老板娘说,蛋有点淡了。

    一句“有点淡了”很是人情练达。

    它透露出曼桢的口味重,底层人家做菜,为了多下饭,嗜咸。

    曼桢世钧一同吃炒蛋,喝热汤,与两人多年后的相见形成了对比。

    他们说再也回不去的那一夜,餐桌上是凉菜。

    ▲看样子是凉拌黄瓜

    许鞍华真是精准又冷酷。

    恋爱时喝热汤,分手后吃凉菜。

    我曾经在《懂得吃,才更懂电影》中分析,

    热腾和凉菜,是曼桢世钧情感的两极,一极是““完全不相干的,我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的甜蜜爱情,一极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岁月沧桑。尘飞扬,公众号:日余懂得吃,才更懂电影

    这道凉菜拍得太有文化范儿了,是地道中国人才能懂得。

    中国人饮食,以热食为尊,古人过寒食节,吃寒食是为缅怀古人的自我惩罚。

    许鞍华无法用直观展现食物冷掉的镜头,直接用凉菜代替冷炙,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用食物作为叙事手段,不是许鞍华的首创,而是张爱玲。

    原著中,世钧最爱吃火腿,曼桢家为了讨好世钧,会给他炖火腿汤(更省钱)。

    在许鞍华版中,翠芝会吐槽家里的火腿都发霉了,可以看出世钧家是不经常吃火腿的。

    世钧翠芝的婚姻真是360度花式尴尬。

    想当年翠芝叔惠在世钧家吃饭,翠芝提到世钧讨厌狗。

    世钧娶了翠芝,家里面养了两只狗。

    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都是许版《半生缘》的出色之处。

    在我看来,许版的好,还在于它修正了《半生缘》原著的漏洞。

    原著中曼桢曼璐的年龄是一笔糊涂账。

    曼桢父亲死时,曼桢十四岁,曼桢中学未毕业,也就是18岁左右的样子。

    两姐妹的年龄差是3岁。

    曼璐结婚后,张豫瑾来上海,已经是年过三十,他与曼璐同岁,少曼璐3个月。

    这说明曼璐此时也是年过三十。这也就意味着曼桢父亲已经去世至少13年了。

    这就造成了麻烦,曼桢年龄至少26了,年龄大到让人惊讶,更解释不通的是,曼桢下面的弟弟妹妹,有个七八岁的杰民。

    许版也涉及到年龄的问题,曼璐年龄不足三十岁,淡化杰民他们的年龄幼稚感。

    作为一个翻了多遍的原著党,我能接受许鞍华的改编,尽管她没有让曼桢穿寒酸的蓝布罩袍,没让世钧穿脏兮兮的工作服,选择让片中人物穿得很时尚。

    但是,它确实抓到了原著中的精髓,这种改编无疑是成功的。

    可惜的是,它竟然被人拿林心如版的粉丝唱衰许版。

    哎,很多被低估的作品总会遭遇许版的困境。

    这也在告诉我们,好作品总需要好观众来成全的。

     8 ) 看懂这三顿饭,就能明白《半生缘》的爱情悲剧

    冯唐做客《锵锵三人行》,发表观点,“我们把睡和吃解决后,也就没什么大事”。

    吃不仅重要,也有大学问。

    把吃饭拍好的作品,通常不会太差。

    这篇文章就以吃饭的角度谈论电影《半生缘》。

    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或许记得,影片的吃饭场景特别多。我认为,最为关键的吃饭场景只有三处。

    它们分别是,小脏馆、世钧家宴、告别宴。

    先说小脏馆。

    世钧曼桢正式相见,正是在这家馆子。

    我叫它小脏馆,是因为叔惠世钧来到这家馆子,叔惠看到油腻的餐桌,吐槽它脏。

    曼桢为此还用热水烫筷子。

    嫌弃饭馆脏,是高级的写法。

    为啥这样说?

    因为它把人写活了。

    我们都知道,曼桢世钧叔惠在同一家工厂,上下班时间是一样的。

    曼桢在小脏馆出现的时间明显早于世钧叔惠,说明她更早来到这家餐馆,这在暗示曼桢是这家馆子的常客。

    原著里面还有交代,因为是大年初四,世钧他们去吃午餐,发现常去的馆子关门了。

    他们无可奈何找到一家半营业状态的饭铺子。

    他们厂里只放三天假,他们中午常去吃饭的那个小馆子却要过了年初五才开门。初四那天他们一同缺吃饭,扑了个空,只得又往回走,街上满地都是掼炮的小红纸屑。走过一家饭铺子,倒是开着门,叔惠道:“就在这儿吃了吧”。 一进门的一张桌子,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 《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2、3页

    于是,他们在这家馆子见到了等待就餐的曼桢。

    叔惠吐槽这家馆子脏,其实也在描写曼桢的生存状态。

    她是小馆子常客,因为小脏馆的廉价对她有吸引力。

    小脏馆让曼桢世钧相见,也在突出曼桢的生存压力。

    同样是一家工厂的同事,叔惠世钧都没有养家糊口的压力,曼桢背后有一个需要她省吃俭用的大家庭,突出的是原生家庭对曼桢的影响。

    这是她常年在小脏馆吃饭的重要原因。

    这顿饭都在突出原生家庭对个体生命的影响。我这样说,或许有人觉得我脑洞太大,想太多了。

    第二个关键的吃饭场景——世钧家宴则证明,这确实是创作者的本意。

    世钧家宴,叔惠陪世钧回南京老家,宴席上有与世钧家匹配的翠芝。

    在餐桌上,素喜侃侃而谈为人机灵的叔惠,非常拘谨不自然。

    他夹菜的动作,小心翼翼。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礼貌。

    还真不是。

    且看世钧家宴的名场面,当老妈子端来羹汤时,叔惠直接站起身来,接住。

    这个帮忙是在突出叔惠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吗?

    当然不是的。

    大家想想啊,叔惠是沈家的客人,客人主动去干活,主人沈家是没有面子的,叔惠的举动很冒昧。

    翠芝瞪大双眼,传达了这种惊讶。

    叔惠做出这样的举动,和他的苦出身有关。

    他没有世钧这种大户子弟的生活经验,不明白下人做的活,客人不需要动手。

    同样是帮把手,世钧比叔惠要体面。

    后来世钧在曼桢家吃饭,他会主动接下曼桢姥姥端来的饭菜,老太太笑逐颜开说,想必世钧在家很勤快(世钧在叔惠家会帮忙收拾碗筷同理)。

    世钧帮把手,是因为世钧是把曼桢姥姥当长辈的。

    事实上,世钧会一脸威严相让老妈子盛饭,根本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

    世钧家宴让世钧与叔惠形成了对比。

    许鞍华似乎担心观众看不到这种对比,还拍了饭后世钧叔惠送翠芝的场景。

    临别时,世钧翠芝站在同一阶层,而叔惠在仰视他们俩。

    这个镜头语言在给观众传递一个信息:世钧翠芝是同一阶层,他们俩门当户对。

    后来的情节证明,世钧翠芝结婚,叔惠翠芝有缘无分。

    通过吃饭来暗示原生家庭对个体生命的影响是张爱玲的原意。

    《半生缘》中最难吃,最浪费食物的一顿饭,就是告别宴。

    大家耳熟能详的《半生缘》名场面,就是曼桢对世钧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拍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林心如版,泪流不止一咏三叹,形成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复读机风格。

    而许鞍华版,则用食物加突出这份惘然。

    十多年后,世钧曼桢再度重相逢,叫了一桌子菜,他们都食不甘味。

    大家注意餐桌上的菜,最靠近他们的一道菜是凉拌黄瓜。

    稍微有恋爱经验的人都明白,凉拌黄瓜能让亲吻变成大蒜味的。

    这顿饭还和14年前两人一起吃饭形成对比。

    恋爱时,他们会吃一个碗里的食物,一起喝热气腾腾的汤。

    14年后,他们是食不甘味,满心惆怅的尘世怨偶。

    曼桢对世钧说的话,也能看出性格好强的她已然宿命。经历这么多人和事,她终于明白,爱情并不长久,生活由不得人,世钧对他的爱,也并不长久。

    “当初她相信世钧确实是爱她的,他那种爱也应当是能够持久的,然而结果并不是”。

    告别世钧,也放过自己。

    有人问,如果没有曼璐黑化,拉妹妹下水,世钧与曼桢能否修百年之好。

    我认为,依旧不可能。

    原著有个很精妙的设定,曼桢曼璐高度相似——张爱玲就提出希望影视化,让同一个演员扮演曼桢曼璐。

    电影版《半生缘》也用大量细节铺陈了这个设定:张豫瑾来上海出差见到曼桢,以为他是曼璐。祝鸿才看到曼璐以前照片,以为是曼桢。世钧父亲沈啸桐看到曼桢,以为她做过舞女——误认为是曼璐。

    这个细节的精彩之处,就是曼璐会不断影响曼桢的人生(依旧是原生家庭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对于曼璐的存在,世钧说不认这个姐姐。对此,曼桢不乐意。

    曼桢承认与曼璐的关系,世钧家不乐意。

    双方家庭都无法对曼璐的存在达成共识,最终结果只有分手。

    所以,没有祝鸿才那档子事儿,曼桢世钧也很难走在一起。

    毕竟世钧没有那种为了爱情抛家舍业的勇气。

    遵循家庭意志,世钧和翠芝在一起,然而他们的生活并不幸福。

    原著也用一个吃的细节突出他们食不甘味的婚姻,世钧最爱吃火腿,翠芝记得叔惠爱喝洋酒,却总是记不得世钧对火腿的热爱。

    爱成为门第的附属物,没有爱只有门第的婚姻,是尴尬的婚姻。

    世钧不爱翠芝,翠芝也始终不爱世钧,长期生活并没有让她们成为成为恩爱夫妻。

    用钱钟书的话说,

    和一个人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吧,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

    爱,总是世间最难的事。

     短评

    怎么可能不遗憾?你没见过他单膝下跪求婚的样子,为你做饭的样子,为你和儿女赚钱养家的样子,老了还爱你的样子……

    5分钟前
    • 董小姐
    • 推荐

    「我想每个人到老都总会有两三件事情可以拿出来讲的。如果我跟他真的结了婚,生几个孩子,那一定不会是个故事了。」很久以后仍旧是个寒夜,沈世钧才知晓顾曼桢当年的遭难。但又有何用。知道或不知道,重逢或无重逢,终究遍地都是最俗套的,回不去了,四个字。正如小酒馆内人声喧沸。

    1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多年之后我好像终于知道了从来都讨厌这个故事的原因,一个人可以如此轻易地凭空消失,而周围的至亲甚至都不去深究,只自顾自在脑海中编一个借口,然后继续无事般生活下去。这个版本略去了许多痛苦挣扎的部分因而显得有些轻飘,但光阴流逝的物是人非之感又格外沉重。许多唯有恋人才会注意的细节相当动人,譬如目光悄悄聚焦在手上爬行的小虫。对我而言最好的部分是结尾:咫尺之外,人人都在笑语笙歌,三步之内,你却与他各自落寞。

    13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不如电视剧呢,林心如演的更像曼桢= =

    17分钟前
    • 小黑屋进行曲
    • 推荐

    是个伤心故事,但不知为何看到最后都觉得提不起劲,也不知道是因为演员不来电,还是看厌了有钱人家瞎折腾。。黎天王演个温吞的窝囊男人倒像量身定制的似的... 另外,这是个时装大片啊!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最杀人的不是“世钧,我们回不去了”而是王志文那句“想起以前的那些事,我就觉得幼稚,也很可笑”曼璐一听就彻底黑化,连锁反应毁了一串人生活。爱的往昔,你说不存在就不存在了!只有梅艳芳够张爱玲,长篇小说的脚本拍得太赶

    25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选角皆入戏出彩。葛优笑起来像猫,不笑像老鼠。梅艳芳“该死!这肉还带血的怎么吃啊!”。黄磊民国一小生。黎明温吞水脾性。民国暮色黄昏里,浮世的悲欢,南京玄武湖清凉山上,荒烟漫草的年头,梧桐将故事染色,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29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32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为选角赞一个,黄磊年轻的时候太帅了,不亚于剧中的黎明,梅艳芳戏路太广了,总觉得演什么都是对的

    36分钟前
    • 接十分钟的吻
    • 力荐

    虽然是改编张爱玲原著,但传达的还是许鞍华的寻根动机,属于她口述近代史作品的序列。在作品整体的立意上,许鞍华是较少见的华人眼界,跟王家卫杜琪峰的香港立场还是区别明显的。演员阵容里除了梅艳芳是配音说的都是国语,能想象说戏上做的很细致,黎明和吴倩莲天台晾衣服,黎明不小心弄掉了袜子又捡起来,状态很自然,整个人是在戏里的,全片演技大体都这种。李屏宾的摄影很出色,用镜近似日本电影,不过丰富的老上海物件、布景给这片子一种侯孝贤早期的乡愁感。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特殊年代人物命运起伏不定,乍然起落无有规制,但这份经历交错心意割舍的决然,是古今一般同

    39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目前来说是张爱玲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中表现最佳的一部,演员的选择气质非常精准

    43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我发现以前的剧真的都特别的经典,这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梅艳芳的表演,特别棒,里面对情感的表达都是刚刚好,让人看的特别入迷,挺感动的!

    44分钟前
    • 随风的蒲公英
    • 推荐

    黎明是真帅,沈世钧也是真温吞。他说有人来抢曼桢也不会被抢走的时候,悲剧就已经注定发生了。两个人在一起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事,就算没有祝鸿才,我也并不看好这种不去争取的感情。顾曼桢头也不回地离开医院的时候,我几乎以为她的苦难就此结束了,文学作品热衷描述的无条件的母爱终于不再出现。但她最后还是回去,我感到悲伤。似乎所有人都是造成这个悲剧的推手,但最大的黑手是时代。女人的性命如草芥的时代,她最大的价值是她的身体。她用她的身体去战斗,她因她的身体而坠落。曼桢是,曼璐亦如是。

    46分钟前
    • 豆瓣首席江湖骗子
    • 推荐

    许鞍华拍张爱玲的东西总有舞台感,看《倾城之恋》也是如此,不知是同期录音还是灰暗的色调,或是压抑的灯光?偏写实的处理让这个故事更生活了。最后一场是神来之笔,再也回不去的感情。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选角非常棒,本以为都不是心中的样子,却在看的时候一刻不能挪开视线。像是读小说时那样想哭,待到结局的时候,还是痛的难以呼吸。半生缘,其实就是一生,改编至此,我无可指摘

    55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浩君,我们回不去了。

    56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我们相见是缘,但无份,注定的半生缘

    59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重看#3.5;11年后重温降分,本片最大成功之处无疑是无比妥帖的神选角,堪称张爱玲影视化最完美的卡司;原著底子实在是好,即使许鞍华只是将情节流水化地呈现了一遍,即使没有原著中那句“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也足够催泪。六人山中行拍得好,各种欲言又止。十年空白后,你望着那个人仿佛演绎梦境般走下楼,唯有“好久不见,你还好吗?”当中分秒的煎熬、心死的绝望、挣扎的重生,通通隐匿在“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时间残忍而公正的伟大无情力量,更多是由角色本身的悲剧属性固有,而非以影像达成。大量以门缝窥内的镜头,你望见的是一眼也是半生,然后很快一生就过去了,前面也并没有什么路可走。

    6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以前我以为我和姐姐不一样,其实我是跟在了她的后面”。真可怕。张爱玲的现实主义作品,电视剧处理成琼瑶味了,电影版许鞍华处理的恰到好处,特别叔惠和翠芝,寥寥几个镜头,却表现出了极汹涌隐忍的感情,有类似体验的人都会懂。黎明版的世钧和我想象中的一模一样。

    1小时前
    • 蜉蝣渡海
    • 力荐

    张爱玲的字总是有深深的哀怨…… 深深爱过,重重阻隔,而后终究错过,从此记忆里被痛和酸弥漫。我爱你,无法忘记你,但我们都没有在一起。曼桢说:“人老的时候,总有两三件事情拿出来说的,如果我和世均在一起了,生了孩子,那就没有故事了。”但我们都宁愿我们的爱情中少些故事,也不愿错过你。

    1小时前
    • 莹小慢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