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法国1945

    主演:保罗·贝尔纳  玛丽亚·卡萨雷斯  伊莲娜·劳波蒂尔  Lucienne Bogaert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1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2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3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4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5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6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16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17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18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19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片取自狄德罗小说中的一个片断,讲一个上流社会女子被情人抛弃后,想出一招:她鼓励对方跟一名有卖淫背景的女子结合,先实行广泛的保密工作,事成后再把这则天塌地裂的消息公诸于众。

     长篇影评

     1 )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茶花女式的悲剧



    题记: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遭遇的一切幸与不幸的事情都是天上写好了的
    ――――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任何文化都是有着传承的,布列松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学影像性的导演,在《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里我们看见明显的戏剧结构和向高潮推进的方法,所有的起承转合处我震惊于他的冷静。当承受煎熬的海琳在煎熬看见爱情火焰的熄灭,保持特写的导演在渐暗里让一颗泪珠挂上她的脸颊,所有情感选择的初始都有一个细微的创口,岁月的风霜让它化脓,直到情感在暗夜溃烂,死亡。
    这部诞生在占领时期后期影片改编自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的一章,故事背景从门弟观念森严的十八世纪改到了二十世纪,这一改动却是致命的错误,正如乔治·萨杜尔指出:在二十世纪谁也不会把一个百万富翁娶一个舞女为妻看作是不光彩的事情。虽然让·谷多克尽力以诗化的语句去支撑不可性的基本剧情,然而,人物关系的设计注定了电影只能成为脱离社会的密闭式关系。
    如果我们可以拒绝眼花缭乱的色彩,那我们会在黑白的光影里发现纯朴的美,本片导演罗伯特·布列松说过:不要追求诗,它自己会从接缝渗入。
    当两人的时钟的见证下倾诉,你看不见时间,而当你发现钟的存在,你们的关系也就到头了,无论你怎么选择男女关系最终都会落到床上,语句远没有直接的肢体语言有用!
    法语的音节是诗意和优雅的,表白前夕的炉火早已同时点燃海琳的妒火,对比强烈的存在,在两个世界的对撞里发现内心的涟漪。不要去惹怒一个嫉妒心强烈的女子,她具有极强的杀伤力。
    每一个细微都是可以感到导演的用意,布列松在表现境遇和存在的转化始终以影像说话,在《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里鲜花是最重要的道具,从当舞女时候的花团锦簇到远离之后家里的空花盆,所有的做法之后始终有着得失。精致的布光里人物拖着沉重的影子,艾格尼斯的母亲明白“为了舞蹈而活,而非为了活而舞蹈”的人生是优雅的,可是,境遇让她和他的女儿流转在贪婪的目光里,在电影里她们根本无权思考未来,她们被安排在命运里流转和无奈,艾格尼絲只是一个职业舞者和母亲相依为命,即便她真的沦落风尘其实对于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国而言这不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不知道这部跨度为战前、战后的影片是否有对于纸醉金迷的批判意识,不然对于情节里的设计我觉得比较苍白。
    这样的电影我们可以关注的是布列松的影像魅力和构图,影片里有些雨景和湖面的镜头叙述着艾格尼絲的内心,涟漪和雨丝以及命运的泪水。
    无论是谁,金钱都无法解决灵魂的寂寞,当海琳斜倚在床上,那匹小白狗早已外化了她的内心,而支支吾吾的(不管什么理由)艾格尼絲那封被命运吹落的信正是小说精神的反映。
    从影像本身而言导演一贯的精致和布光为艺术电影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记忆,个性自由在规则的社会里总是碰壁的
    只有死亡展出了永恒的翅膀
    也完成了等级的再度变奏

    【附录:影片资料】
    《罪恶天使》(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 Les)1945法国
    又名: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Robert Bresson
    主演:保罗·伯纳德(Paul Bernard)、玛丽亚·卡萨雷斯(María Casares)
    片长:84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4(影像类重要作品)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上午2时04分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2 ) 笔记

    在文字时代风格的层层覆盖下,给予对白韵律和时间性,然后以一种持续、有声的时间记录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影像的速度感才无法改变它们内在的缓慢。“在布列松的作品里,嗓音、人声、音乐产生一种运动,和底片结合成一体,几乎持续不间断,就好像是重复了影像,在区分每个段落的淡入或淡出的黑暗中心,动作浮现,声音的乐谱诞生。而加上去的声音里有汽车的轰隆声、雨声、门声,甚至转变到可以用一些东西来制造不自然的声音(剧场演员、作家们的对话),集中注意在”人物心结的开与解“,给予影片运动,一种真正的运动。

     3 ) 导演访谈重译|是内在在把控

    《法国银幕》,第72期,1946年11月12日

    L'Écran français, n° 72, 12 novembre 1946.

    让•科瓦勒(Jean Queval):一部影片由什么构成?

    罗伯特•布列松:一部影片是由许多不相干的元素构成的,它拥有如此多的资源,如此大量的组合与构成,以致常常招致地狱般的混乱。所幸,我们会遇到那被称为一种“内在的必要”的东西。它是紧急必要的。但是它并不向我们透露它的缘由。我们遵从它,因为它是属于我们的,因为我们别无他法。它是无法向第三方进行解释的。

    罗伯特•布列松是一股不得安宁的顽强意志的受害者。在我采访他的整段时间里,他的思想背景更为在场,而不是他的身体。他对我的答复饱含无限善良的意志,以及善良的优雅。不过当我一离开,他就思考起将要回到的剧本,思考起他所设想的表演,思考起我所引起的分心。

    布列松:是内在在把控。我知道这说法对一门完全外在的艺术来说貌似是自相矛盾的。但是我看过一些每个人都在飞跑,而本身是缓慢的的影片。另有一些,角色们一动不动,而本身是快速的。我注意到,图像的节奏无力矫正任何内在的缓慢。赋予一部影片其运动,其真正的运动的,是角色们内在的打结与解结。我努力通过一些东西,或者说一些东西的组合,而不仅仅是通过对白,试图展现的正是这种运动。

    科勒瓦:在这种电影观念中,对白的重要性是否是次要的?

    布列松:有声电影首要地发明了静默。我发现解释性的对白美妙且方便。但是理想情况应该是让对白伴随角色,正如蹄声伴随马匹,嗡鸣伴随蜜蜂。

    科勒瓦:就算将对白视为一种音乐,对白是否,照你说的,必须是剥得光光,严格节制的?

    布列松:这是一个品味问题。我喜欢事物平淡。我喜爱这种品质。

    然后罗伯特•布列松半开玩笑半严肃地补充道:“‘每句闲话都是要算数的’,《圣经》说。”*

    科勒瓦:你是否认为电影能在微妙性上与小说等齐?

    布列松:它当然是可以超过的。它有更丰富的手段。但是我们还等什么呢?我们可以更快到达那里……

    一部影片完全由各种关系构成。因为你所说的微妙性,存在于那必须进行放置的关系之中。演员与演员之间的关系,演员与他们周围的物件与布景之间的关系,情节与图像节奏之间的关系,等等。

    现在我跟他谈起大卫•里恩(David Lean)与诺埃尔•考沃德(Noel Coward)的《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我们都看过了,他和我,在伦敦。

    布列松:这是一部让人钦佩的影片。至少这部影片的一半是让人钦佩的。就是用简约的手法表现角色们的面孔向我们靠近,以及他们的秘密向我们透露的那一半。在电影界,存在着一种与简约对着干的偏见。每当我们破除这个偏见,其效果都是非常动人的。

    科勒瓦:你还看过什么其他最近的影片是让你感兴趣的?

    布列松:《东京上空三十秒》(Trente secondes sur Tokyo)。创新在空袭戏中,在一种角色换位中。惊人之处在于,突然之间,你看到布景动了起来,而角色们一动不动。

    科勒瓦:你对彩色胶片有什么看法?

    布列松:彩色胶片的问题并非色彩本身的问题。它完全是另一回事。彩色胶片是好是坏并不重要。我们总是能够对坏工具的好的部分加以利用,前提条件是我们清楚它是不好的。正是这一点将好工匠与糟糕的工匠区分开来:好工匠懂得选取他的工具。不,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彩色胶片的神奇特质,让人眼花,让人走神的特质,在目前,阻碍了它在正剧和悲剧中的应用。

    ——————————

    法国银幕(L’Écran français)1943至1952年刊行的法国周刊。

    让•科瓦勒(Jean Queval, 1913-1990)法国作家、记者、影评人、翻译家,是由说法语的作家和数学家组成的团体“潜在文学工场”(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简称“乌力波”(Oulipo)的创始成员之一。

    *参见《新约•马太福音》第12章第36至37节:“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

    大卫•里恩(David Lean, 1908-1991)英格兰导演、编剧、制片人、剪辑,拍过多部史诗片,擅长震撼的画面与创新的剪辑。凭1957年的《桂河大桥》(The Bridge of the River Kwai)和1962年的《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诺埃尔•考沃德(Noël Coward, 1899-1973)英格兰剧作家、演员、导演、作曲家。凭与里恩合导的1942年的《与祖国同在》(In Which We Serve)(还担任编剧、作曲、主演)获1943年的奥斯卡荣誉奖。

    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1945)改编自考沃德的独幕剧《静止的生命》(Still Life)(1936),里恩执导。是1946年第一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十一部大奖作品之一,历来被认为是英国电影史上最佳作品之一。

    东京上空三十秒(Trente secondes sur Tokyo, 英语名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1944)美国影片,导演是茂文•李洛埃(Mervyn LeRoy)。获1945年奥斯卡最佳特效奖。

     4 ) 爱钱,爱女人,爱布列松

    【钱】
    1983年,布列松带着他的《钱》,塔可夫斯基带着他的《乡愁》,一起去了戛纳。当所有人都纷纷揣测两位大师到底谁能登顶时,今村昌平用《楢山节考》摘下了金棕榈,两位大师共同分享了“最佳导演奖”,连评委会大奖都没够上。
    于是那一年的戛纳,成为历史上最为人诟病的一届。自那之后,已经80多岁的布列松再也没能拍出新的电影,《钱》成了他的终作。
    《钱》来自托尔斯泰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诚实与欺骗的故事:一个诚实的人活在一个处处都是欺骗的社会里(假钞其实是欺骗的物化形态),他的经历和他注定的结局。在对原著的改编上,布列松表现出了极大的节制,甚至大部分对白,他都原封不动的保留在了电影里。但这并不意味着布列松只是用胶片翻印了小说,恰恰相反,布列松用影像重建了事实,一个虚构的但却无比真实的“现实”。他用电影带领我们走进这个现实,我们是旁观者,窥视着所有人的一举一动,每个人都在欺骗,但我们却丝毫不觉惊讶,也不觉得愤怒,因为我们发现这就是我们生活着的世界,最后,我们加入,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这就是布列松的才能,他总是能让我们在虚构的情节里发现最真实的存在。他不喜欢别人把他的电影称为“作品”,因为它不是“作出来的产品”,而是“通向真理的阶梯”。

    【女人】
    从一种抽象的角度来看,《钱》的主角其实是一张500元的假钞,而《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的主角就是“复仇”。海琳娜不是电影中的角色,而是复仇的化身,她的出场意味着复仇的开始,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白都是复仇的存在,在复仇成功的那一刻,电影结束了,我们同时也认识到了女人仇恨的力量(太他娘的可怕了)。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不是浓烈的布列松风格的电影,它甚至更像是一部让•考克多的作品。在电影里,海琳娜居然一直都是在笑着,这在布列松后来的电影中,该是一件多么不可原谅的事情。
    然而《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仍然是布列松建构自我风格的开始,固定机位和局部特写镜头开始被应用,极简主义的风格尽管不像《死囚越狱》和《钱》那样淋漓尽致,但仍在一些剪辑上得以体现。对于这种风格,让•考克多的评价值得倾听——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电影的骨骼。

    【狄德罗】
    《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的剧本,摘自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其中的一段。
    狄德罗的小说,讲述了一对骑马旅行的主仆——雅克和他的女主人,他们在旅行途中彼此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书的一开始就写到:
    “他们是怎么碰见的?像所有的人一样,萍水相逢。
    他们叫什么名字?这关你什么事?
    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从最近的地方来。
    到什么地方去?难道我们知道我们去什么地方吗?”
    这是狄德罗的诘问,也是布列松的诘问。布列松从不掩饰自己对宿命论的信仰,他的电影同狄德罗的小说在气质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没有开始,不问结束,它们就这样发生了。

    【考克多】
    也许让•考克多不是最伟大的电影编剧,但让•考克多一定是电影编剧里最伟大的(能跟他分享这个荣誉的只有威廉•福克纳)。考克多是诗人、小说家、画家、雕塑家、舞台剧作家、电影编剧、导演……是一切艺术的合体。
    在对待原著上,布列松是个顽固的保守主义者,也许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布列松这样坚持忠实原著的导演了,他甚至乐于将原著的每一句对白都一字不差的保留在电影里。但这次,布列松决定邀请考克多改写《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的对白。于是在电影里,我们就听到了狄德罗和考克多跨越时间的共同创作:“我爱金子,它就像你,温暖、冷漠、明亮、黑暗、不会变质……”“我可能只有片刻时间告诉你一些很重要的事,但我们有能力把这片刻变成永恒,一辈子都在一起……”
    在狄德罗的原著中,女主人讲完《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的故事后,雅克的老师说:“我亲爱的主人,你的故事说的很好,但你在戏剧性艺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必须学会简单,让她(指阿涅斯)以无辜者的形象出现,不要去管她的意愿,她母亲和波莱默夫人的意愿,让我们看见她身上遭遇了最残酷的事情……”
    在改编剧本时,考克多把雅克老师的观点加入其中,于是《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成为了电影史上最忠于原著又不忠于原著的电影——因为让•考克多按照原著改写了原著。

    【布列松】
    布列松曾把电影分成两类:布列松的电影艺术(Cinematography),和其它人的电影(Cinema)。
    没有人觉得布列松是在妄自尊大,因为在对“艺术”和“真理”的探索上,没有人能像布列松那样认真和执着。连一向极少评价他人的塔可夫斯基都坦承:“如果在导演里布列松排在第一位,那么后面的导演最多只能排在第九或第十位。这差距实在令人沮丧。”
    布列松是有史以来最剽悍的制片人杀手,他的电影除了一部《死囚越狱》赚了钱,其它全部让制片人赔了个底朝天,《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更是让制片人拉乌•布洛甘用了七年时间才还清债务。

    布列松最有名的一句话,是“电影是内在的运动”。然而他却用最外在的形式来表现这种“内在”。布列松深入人的灵魂,但在他的电影里,我们却找不到任何心理学的痕迹,没有任何用以表达人的感情的“多余的动作”,我们看到的,只是对事实和客观的描写——一种极简的、直接的、纯粹的、细腻的、无微不至的描写:挖洞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那只挖洞的手;开车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那只踩油门的脚;杀人时,我们看到的就是那只高举起的斧头……接下来的镜头是:一个台灯从桌上摔落,一把斧头被扔进河里,短短数秒钟之内,一次完整的杀人弃凶就宣告完成——这就是布列松的电影语言。他的电影通常只有80分钟左右,但远远超越了其它电影3个小时所能承载的内容。

    也许正是意识到了《布劳涅森林的女人们》在表演上的“缺陷”,从《乡村牧师日记》开始,布列松扯断了职业演员的电话线,他认为职业演员都是“滑稽的表演机器”,是“暴露癖”,他采用非职业演员进行演出,因为他们没有职业演员的惯习,以及“虚假的自发性”,并且“完全没有艺术”——而这正是布列松想要的。他称他们为“模特”(Model)。
    没有人会否认,参演一部布列松的电影是异常痛苦的经历。为了将演员从戏剧感中抽离出来,不让他们“表演”,布列松每个镜头都要拍数十次,他用无休止的拍摄令演员们筋疲力尽,以此催眠他们,从而彻底杀死他们的表情和意愿。
    于是我们看到了电影史上最具风格化的影像:《穆谢特》中,她被强奸,她面无表情;《死囚越狱》中,他即将越狱,他面无表情;《乡村牧师日记》中,他被病痛折磨而将死去,他面无表情;《武士兰士诺》中,她对他说:“我爱你,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而你却舍弃了我。”说话时她面无表情。海琳娜的笑之后,布列松电影中唯一的表情存在于《巴尔塔扎尔的遭遇》中,那是驴子巴尔塔扎尔的表情,因为布列松没有找到控制驴子表情的办法。
    布列松的电影里,每个演员都不再是表演者,而是一个道具,一个朗读台词的复读机。布列松的摄影机像雨刮器一样,毫不留情的冲刷了他们如浮尘般的的喜悦、痛苦、紧张、悲伤和绝望,剥离了演员作为人的表象,留下的只有本质——这就是冷漠。
    对此,特吕弗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演员在布列松作品中的表现,超越了简单的对错之分。他们的表演,暗示了一种永恒、一种姿态、一种生存之艰难、一种承受痛苦的品质。布列松是一位逆转的炼金师:他在银幕上筛出金子,为的是把沙子收集起来。”

    是的,正是布列松的那些纯净无比的沙子,帮我们洗去了眼睛里的尘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电影的美好。

     5 ) 让泪珠代言救赎吧。

    1

    很明显在描写疏离的电影,两人越走越远,虽然眼睛里含着丧尸的泪水。你会为它感到惋惜,却不会对他感到陌生。

    “我把自由还给你!”——多么苍白可怕的字眼。女主角的双眸在暗光区中。

    也让我们猛醒——我们只是自己的牢狱而已。

    然后不久,女主角精心培植的第三者就出现了。那是复仇女神燃烧的烈火。是人性卑劣的证明。

    这是一个分等级的魔鬼的世界。

    尤其是天真的男主角最后遭到宣判的时候,他在汽车驾驶室里简直疯了。

    似乎布列松永远是在表现疏离的。他不相信人的胜利,不相信亚瑟王会找到圣杯,他只相信人类会互相屠杀。

    最后是阿格涅斯的眼泪拯救了我们。在上帝手中的天平,它与复仇女神的邪恶等重。

    最后的一滴泪珠,等于一切。

    2

    真的很久没有电影的让我一夜不睡觉,更何况是看这样的一个老朋友。

    他当然在表达很多宗教性的东西,如果不是为了追问人性善恶的问题,如果不是为了表现人类在极端变态的情况下显露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人性,那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拍出来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只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人类真可怕,那你还是没看懂这部电影。

    所有电影技术,所有成熟时期的艺术手法,都在为柏列松想表达的思想服务。

    在那个像约伯传里面那样强制性的,无理性的神意面前,也就是女主人公这个复仇女神的面前,难道人类仅仅表现出像男主人公那样的天真吗?

    naive!

    布列松坚持了古希腊戏剧的传统,是一种古典主义的再现。

     6 ) 当爱情遭遇宿命

      作为一名男性观众,你会喜欢清新自然,乐观开朗的乡村姑娘Agnès。还是心有千千结,眉宇间流露出万种风情的巴黎女人Hélène,我看完电影后,询问自己。我的选择是Agnès。男主角Jean的选择复杂一点,他想选择Hélène做朋友,选择Agnès做妻子。我不认为应该把Jean看作一个简单的花花公子,爱情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东西,你和一个人朝夕相处,却没有培养出爱情的土壤,你和一个人只见过一次面,却顿时发现自己爱上了她,想与她渡过一生一世。但Jean确实犯了错误,他幼稚的以为,可以和一个女人建立纯洁的朋友关系,电影中的Jean给现实中的男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永远不要得罪女人,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在Hélène报复下的Agnès和Jean是可怜的,但Hélène自己岂不也是可悲人物,当Jean告诉 Hélène,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Agnès时,背对着Jean的Hélène泪已垂落,弹起悲伤的钢琴曲,Jean却让她停下来,因为钢琴曲扰乱了他的心神,真是一个不解风情的混帐男人。
       当Agnès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出场时,我的眼前为之一亮,电影气氛也为之一变。并不只是因为前一个镜头正是Jean和 Hélène让人情感压抑的分手戏。还因为Agnès的清丽脱俗和风情万种的巴黎女人迥然不同。(非凡的电影剪辑水平!)
      这部电影的表达方式是感性的, Hélène弹奏钢琴时的潸然泪下,Agnès和Jean的婚礼后,Hélène告诉Jean她一直都在耍弄他时的一脸怨毒,Agnès在电影里的二段舞蹈,Agnès和Jean结局时的生死诀别……,都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镜头。但这并不说电影就此就缺乏理性的思考,Agnès和Jean一样,一见钟情爱上了对方,但碍于自己曾经做过自认为下贱的舞女,还因为她清楚的知道自己现在表面看上去奢华的生活,都有赖于Jean前女友Hélène的给予。同为心思缜密的女性,也知道Hélène在想些什么,所以她想爱但不敢爱。但我不认为应该简单的把这种不敢爱的情怀简单的归结为“是碍于身份和和地位”。我觉得还碍于巴黎及其乡村除了经济条件外的思想情怀的天壤之别。导演用微妙的细节来提示我们,Jean和Hélène的善于交际,Agnès及其母亲除了工作就不出门,Agnès喜欢在在人群中跳舞,但害怕和她的fans接触。记得Jean在大雨中自认为浪漫的等待Agnès吗?Agnès对此的回答却是,“难道你不怕淋雨吗?”
      当Jean和Agnès之间的爱情跨过了我以上所说的一道道鸿沟,但残酷的命运却给了他们的爱情沉重一击,Agnès因为自己的心脏病离开了她深爱着的Jean,和她不想离开的这个世界。
      可悲的宿命,这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主题!


      

      


      
      

      
      

     短评

    精致的法國傳統電影,但需要由Bresson來完成嗎?

    4分钟前
    • 何阿嵐
    • 推荐

    女人,爱情和复仇,所以特吕弗喜欢

    6分钟前
    • spaceman
    • 推荐

    (上一刷没评星:海莲娜总是穿黑的,让人生畏。)加一刷:结尾在技巧上跟《罪恶天使》很像,而且布列松好像只有这两部片用了少量摇臂镜头。这个故事改编自狄德罗。但真心不好看,乏味,没有导演往后作品的纯粹感。同期声还是挺难得的。另外,照明很难看,时代局限吧。

    9分钟前
    • 复印
    • 还行

    #1944#第一句献给CC。可称为布列松早期的集大成,较前作垮了几个台阶。风格远未形成,却承古典而来,精妙考究的台词、简洁的叙事,表演用光、幕起幕落十足的舞台范,对男女情爱的熟谙一点不亚于侯麦(谷克多的功劳?)。一部让人享受的电影,迫不及待地想再重放一边,看看布列松是如何处理得这般美妙。

    1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或许是之前一场盲人影院体验项目太过投入,接下来的尤伦斯,我被人生中第二次看的布列松彻底催眠了,成为观影历史上睡得最长的一次,还好这完全不影响对剧情和人物的认知,于是也相信即便是清醒状态下布列松这部立足经典叙事的早期作品。

    17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3.5

    22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正常”一点的布列松。

    26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Cocteau的痕迹要比Bresson更重

    30分钟前
    • motongg
    • 还行

    Love is not exist. Only the proof of love is exist. Revenge can never be a success. It is already so that you are a failure.

    34分钟前
    • 嘉 玲
    • 推荐

    #重看#局部特写镜头拉至中景,横移,转向,跟拍,一个镜头内的信息量颇大,初具气象;忠于原著式的台词让这个三角故事减去几分流俗,多了几分人心普世化的意蕴;不管爱或不爱,无法容忍背弃的、被践踏的自尊,越是骄傲的女人,复仇的气焰越强大;结尾数次倒车用得好,亮点。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①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女人的复仇之心;②抵御这种复仇恐怕也只能假戏真做,但是如果真的孕育出真情,爱还是大于仇恨;③能够为爱而死的女人恐怕要神圣于复仇者;④尽管伊始像一出伦理警示剧,最后却变成了正统的悲剧,布列松在本作中更像一个直男癌。

    40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7.5;多麼討喜的猶猶豫豫的攝影機

    44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布列松在本片中只开发出了简洁,而尚未找到属于他的语言“布列松式的特写”。本片基本还是属于法国“优质电影”传统之中的作品,文学改编,对白讲究(谷克多写的对白真是绕啊),影像精致。布列松的严谨简朴和雷诺阿的漫不经心都是超越优质电影局限的途径。

    4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还不太具有Bresson的风范,前半比后半拍得好。

    49分钟前
    • 狼哞
    • 还行

    转型前作品,文学色彩较浓

    53分钟前
    • 推荐

    布列松的第一缕光,阴暗的嫉妒,被利用的爱情,送不出的信,说不出口的真相。“命运是可悲的,但我宁愿自己选择,也不想别人强加于我”,但是艾格尼斯却无法选择。布列松的镜头干净而且高傲,但是余韵简直可以用太多语言来描述。

    56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7。女人复仇记,和后来的片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60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很多诚实的女孩都变成了不诚实的女人,也许我会证实反之也一样成立。我不值得你靠近我,请耐心等待,请留给我一点希望,然后你可以评判我的所作所为,如果你能忍受我的存在我会非常开心,在你家里给我留一角栖息之地 ,我会毫无怨言的呆在那儿,我并不邪恶,而且我爱你,那是唯一的借口。

    1小时前
    • 跑步去流浪
    • 推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diWS7HHnJU/

    1小时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玛丽亚·卡萨瑞斯的表演真是叹为观止,非常出彩!在壁炉前试探让的那段印象很深!

    1小时前
    • barcelona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