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贡达2020

    贡达2020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挪威,美国2020

    主演:内详 

    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贡达2020 剧照 NO.1贡达2020 剧照 NO.2贡达2020 剧照 NO.3贡达2020 剧照 NO.4贡达2020 剧照 NO.5贡达2020 剧照 NO.6贡达2020 剧照 NO.16贡达2020 剧照 NO.17贡达2020 剧照 NO.18贡达2020 剧照 NO.19贡达202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通过与母猪(同名[贡达])、两头聪明的母牛和一只抢镜头的独腿鸡的相遇,提醒我们生命的固有价值和所有动物意识的奥秘,包括我们自己的意识。

     长篇影评

     1 ) 讨嫌的扣带皮层

    在养狗子之前,我是喝过狗肉汤的。铺子就在学校附近的羊汤馆对面,喝之前唯一的担忧就是这种非常规肉类会不会有风险。

    影片是在惊蛰前后Laemmle的限时免费场看的,打开前没看什么简介,所以开头盯着老母猪贡达头顶的那一分钟里,脑袋里转的都是天有点儿凉,真该用这个时间去泡个汤云云。直到从贡达身上噗噜噜滚落一只小猪,心里才突然被点亮。

    就这样,在开头的几十分钟,心情持续明亮,还一直试图从小猪仔们喝奶、钻拱、探索的大段的镜头里,数清到底有几只。此刻的愉悦,来自于前扣带皮层——这个哺乳类动物特有的,负责情感需求的脑组织。

    但显然,这不会是一部让人一直处在舒适区的片子。接下来秃毛的、瘸腿的鸡和瘦骨嶙峋的牛都在让人往一个不舒服的边缘靠近。不过当下会有点怀疑导演是在故意卖惨,尤其是牛周围环绕的苍蝇被放大的嗡嗡声所带来的那种僵尸感,反而显得很不真实。因为觉得不真,所以心情还是松弛的。

    缓慢的节奏,加上咕咕咕的叫声,把我带进了农场,当下甚至觉得能闻到鸡屎味,还一度放松到摘了眼镜,恍恍惚惚地沉浸其中。直到贡达不小心咬到电线,发出一声刺耳地惨叫。

    电篱笆是现代农场应用最广的设施,简单一搜就会蹦出许多关于Electric Fencing极具成本效益的宣传,因为往往只用一根电线,就能把家畜圈在固定的范围。当然,这也要考验动物们的前扣带皮层是否完好,因为如果疼痛带不来痛苦,电篱笆也就没用了。

    接下来,就是仔猪迎来了离别,被带离了贡达。猪妈妈抖着乳房四处乱转,不断召唤。对比前面的悠哉,能明显感觉到它的焦虑。我不清楚这批仔猪是多大被断奶的,只查到了为提高母猪的繁殖利用率,断奶时间从传统的2个月不断提早至当今的2周龄。

    播到最后我实在有些不忍心,但又想看完整,于是退了投屏,把屏幕缩到很小很小,坚持到了最后。

    我明白此刻的不适,同样来自前扣带皮层,这个会抑制痛苦,也会回应痛苦的地方。

    如果你也发现自己因为“残忍”而感到伤感,这就意味着,自己的前扣带皮层是完好无损的。但我实在说不出恭喜,因为“了解自己残忍”可能是一种被诅咒的能力。它甚至会让我们为了其它物种的痛苦而痛苦。这种“了解”让我自从养了狗,有了情感连接,就再也无法不为喝过狗肉汤而自责。

    经常看到有文章会提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那个三角,把情感需求放在生理需求之上,但不论是神经科学还是经济、经营学领域,这个上世纪40年代提出理论都是极具争议的,甚至是被颠覆了的。现代研究更倾向于需求没有层次之分,物理疼痛和精神愉悦都依赖于同一些神经机制,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样重要。真难想象,如果真的有一天,代肉食品产业成熟到人类可以放弃吃肉了,那么精神上可以得到怎样的满足。

    片尾,华金作为执行制作在线上采访了导演,这两个理想主义者,显然是把自己逼到了一个很痛苦的位置。看他们做这个片子,成就感远远覆盖不掉自我折磨。也许中段的刻意的“卖惨”是给观众最好的缓冲。

     2 ) 看完这部影片你还想吃猪肉吗?

    尽管柏林电影节是欧洲三大里面关注度最低的一个,但是每年的热门事件依旧层出不穷,2019年的《一秒钟》撤档和《地久天长》同时拿下影帝、影后奖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而去年适逢70周年,新上任的艺术总监更是不遑多让,两部《列夫朗道》作品入选掀起轩然大波。而在开辟的“遇见”(Encounters)竞赛单元里,一部不走寻常路的《贡达》又是去年柏林的另一个“爆款”。

    这是一部充满农场动物粪便气息的实验纪录片。讲述一头母猪与刚生下的一群小猪仔的亲子关系,此外还有一只独腿鸡与牛群的片段。最独特在于全程没有对白和人声旁白,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动物纪录片也有故事情节?对,你没听错,这确实是一个兼具谐趣和悬念,又不乏母性光辉的动人故事。

    影片一开始是常规动物纪录片的偷拍视角,从人类的眼光去窥视一头母猪诞下一窝小猪仔之后的情形,猪仔争夺着吸吮奶头以及在草地上玩耍的日常情节风趣幽默,尽管中间出现了一只小猪被母猪无心踩死的震惊画面。没有人类出场的氛围格调格外舒缓欢乐,直至第二幕几只被装在笼子里的鸡登场,情节开始有了人类的味道,尽管镜头由始至终都没有暴露人的踪影。这个气氛突变的情节有点让人意外,无论几只鸡从笼子里小心翼翼走出来的神态,还是那只独腿鸡的形象,都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不仅为故事埋下了悬念的伏笔,甚至与最后老母猪在猪圈外找小猪的一幕遥相呼应。

    导演从人类偷拍视角里逐渐抽离,逐渐演变为动物观察世界的视角。当动物静默地望向镜头时,自然引出人与动物关系的沉思。这种全程人类几乎缺席的纪录片创作方向与加拿大导演德尼·科泰的《静观百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位俄罗斯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选择的三种动物又难免不令人揣度其背后目的。随后发现影片监制——“小丑”扮演者华金·菲尼克斯和导演都是素食主义者,于是这部自然主义风格的动物纪录片摇身一变,成为了一部不折不扣的极端环保主义宣传片,呼之欲出的倡导自然是让人们摒弃以猪牛鸡这些家禽动物为食物的习惯。这种不动声色的高超技巧值得一赞,至于这种“极端”倾向是否能为大众所接受又是另一回事。

    影片仅有两处暗示了人类的在场介入,似乎很容易猜想到独腿鸡被送到农场之后的遭遇,而结尾高潮一幕,母猪绕着猪圈寻找猪仔近乎“崩溃”的表现更产生了突如其来的戏剧感染力。事实上这并不是虚构的情节,因为小猪仔确实都被拿去宰杀了。这两段“情节”从侧面刻画出人类的残忍行为,为了肉食不惜残忍对待动物,扼杀动物的情感(假如动物和人类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话)。

    最令人感触的是,最后一幕母猪凭着意想不到的“表演”而展现出母性的光辉,立即提升了这部实验纪录片的表现深度。正如我的豆瓣好友所说,假如影片入围主竞赛单元的话,柏林影后的殊荣非她莫属!

     3 ) 农场动物与“人”那些相似又相异的地方,但却都富含感受力的生命

    电影中的猪是在演戏吗?

    她能意识到镜头、拍摄者的存在,和影像背后的观看关係吗?

    从另一个角度提问:

    作为演员的梅莉史翠普,可以不只是演员吗?

    她也可以有独立而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思考吗?

    梅莉史翠普作为一个人当然可以,那片中的猪呢?或是,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把猪看得像“人”一样,才能赋予应有的尊重与同理吗?这样一句不怎麽好的比喻,可以成为我们思考人、动物与影像关係的起点。

    分别于挪威、西班牙与英国三地拍摄,全片以观察视角记录了农场动物的生活,许多对动物的超近特写都让人大感不可思议。在访谈中,导演也提及为了能够拍到更多无人介入的画面,剧组参考被称为甘妲(Gunda)的猪本来居住的小屋空间,仿造了一间极度相似但更适合摄影机拍摄的农舍,因此电影得以呈现她与刚出生的孩子的私密互动、小猪为奶水毫无保留的竞争卡位。同时,经过降噪处理,观众得以清楚听到他们一举一动所发出的种种声音(也或许是后制拟音)。

    相较于以文字语言积极解说、介入,镜头如此贴近,与他们的视线齐平的效果,就像是看著电影中的演员,即使他们无语,或发出不可以人类语言理解的声音,依循著电影的剪辑推进,凝视他们的种种行动、猜测行动背后的心思,叙事便自然开展,一般观众所熟悉的电影在此是成立的。

    然而,为什麽拍摄农场动物,而不是其他野生动物?为什麽选择位在相对开放的自然环境的农场拍摄,而不是更常见的、精密控管的大型养殖场?电影刻意不拍到人,却时刻暗示人类痕迹的在场,固然暗示著缺席的事物更具威胁,但也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仍是一个非常人类中心的电影。

    稳定的中远景焦距下齐整的黑白农村影像,慢速移动、调整焦距的长镜头,低声迴绕的氛围音乐,高格数、稳定的剪辑节奏,让动物的身影在壮丽的风景中,如同值得被称颂的电影英雄,像是那些凝视公鸡在草石间的一步一伐与昂首,摄影机迫近地特写乳牛有力的眼神。电影种种引导对于母性、自由、独立与互助关係的投射,让农场动物显得更有“人性”。

    一方面,我们可以直觉地从身为素食者的导演,和本片监制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长年试图提昇动物福祉的努力上,来理解这样的策略:共感农场动物与“人”那些相似又相异的地方,但却都富含感受力的生命;另一方面,这样对于“人性”的假设也是很侷限的,我们真的能从这样的影像更认识动物吗?再者,难道人就没有受休戚与共的“动物”所影响,而产生变化吗?

    身为观众,发现眼前愈是和蔼流畅,且无介入、少有积极引导的观察式纪录片,愈需留意影像成为“镜像”的效果,意味著这样状似直面“现实”的影像中,观看者受那如同实时(real time)发生的事物所触动,不可避免投射自身的慾望与思维。

    故事从农舍狭小的门口开始,观众看进去农场动物的生活,电影也在这个门口结束。当小猪被货车载离,最后一组镜头是甘妲一边叫喊,一边绕著摄影机与农舍来回走动,或许是为无可挽回的小猪悲鸣,也或许是在向摄影师求助,十分刻意地安排母亲失去孩子的形象,强调人类对农场动物的剥削,作为简单有力的结尾,紧抓著观众的心,质问食肉的正当性。问题是,农场动物又会如何解读自身与人的关係呢?

    当然,如果有人看完本片大受感动,而决定要吃素或少吃肉,我举双手赞成;还是无法放弃吃肉的人,也绝非就需要感到罪恶惭愧,或遭受“伪善”的指责,转而否定任何试图提昇动物福祉的努力。

    电影吸引我们用一定长度的时间,凝视这些长久被刻意忽视,却实际上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动物,专心的观看永远是第一步,正视这段驯养历史中的明暗,人与农场动物之间的共生与衝突。但也必须认识到,身为人的我们,不可能代为诠释“纯粹”的动物观点,也不可能代表其他“人”来诠释人与动物关係,终究要留意自身视野的局限,意识到一个人所认知的世界,总是与其他生命有所差异,却也总是相互影响。

     4 ) 《都灵之猪》+《潜行鸡》+《奶牛马戏团》

    上影节看到目前最喜欢的一部,《都灵之猪》+《潜行鸡》+《奶牛马戏团》,用大师的思维拍动物应该是前无古人了。 摄影不仅仅是一眼的惊艳,而是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语法,即与动物平视。在剖离拟人和俯视的动物纪录片标准拍法后,导演有意识的将镜头的视点降低,给予它们最大的尊重,尤其是对动物眼睛的捕捉,让人深深相信在它们身上也是存在情感的。在这种语法下,结尾人类机械的出现在低机位下制造出宛如启示录的末日景象,这就是完全被带入动物视角才能产生的视觉体验。但同时,导演同时没有为了制造共情佯装客观,而是最大程度保留了家畜身上的动物性(母猪踩死幼崽,猪崽抢食时的斗争),这样就完全不能把结局看做所谓动物的“人性”,因为把母性单纯当做人性实质上也是人类的一种自以为是。 这部片在我这里更可贵的一点是印证了影像本身剖离故事与叙事是完全可以流畅的传递情感的。传统的蒙太奇风格之所以成立是建立在桥接背后的叙事心理学的,而在我看来长镜头最大程度上消解了情感与故事的联系,而是用影像本身去抒情,此时情感的位置是等于甚至大于叙事的。《贡达》最大的特点便是完全放弃制造传统意义的故事,实际呈现的都是家畜们日复一日的日常,但藉由视听的手段,这些动作变得时而如诗,时而如受难一般,这一点非常有《都灵之马》的意味。最后的十分钟长镜头也是如此,在没有直接呈现小猪被带走的情况下,完全凭借母猪的反应将情感和背后的议题讨论释放出来,太精妙了。

     5 ) 《贡达》影评:一部令人震惊的电影,展示了自由放养农场的生活

    在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这部神奇的纪录片中,一只魅力非凡的母猪是主角。

    最近关于为什么电影观众应该赶紧回到电影院的讨论都强调了同样的基本卖点:大屏幕,观众兴奋的窃窃私语声。但比这两者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美好的夜晚——远离自己的客厅也更容易实现。当你全身心投入一部电影时,它就会变得生动起来。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可能经常查看推特的地方,那是你可能会被电影淹没的时候。最终,一个棘手的问题可能也会出现:我到底在看什么?

    在令人震惊的新电影《贡达》中,你正在看的是一头猪。这部电影是以母猪的名字命名的,由导演维克多·科萨科夫斯基(Viktor Kossakovsky)拍摄,采用超真实的黑白胶片。地点是挪威奥斯陆郊外的一个放养农场。没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恰恰相反。但是这部电影很有耐心,因为它保留了自然的瞬间,结果是你最终也看到了别的东西——

    一部极简主义的史诗,充满了可供思考的东西。

    影片的基调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小猪们挤在它们的妈妈身边等待喂食。换一部不同的电影可能会让观众产生不耐烦的情绪,然后继续往下看。科萨科夫斯基将摄像机保持在贡达的高度七分钟。这一幕上演的时间越长——机会、恐慌和意志力各有其作用——就越让人着迷,也越有意义,达尔文式的生命之争就显露无遗。有些“课程”超越了物种。我们中的许多人将成为父母。每个人都曾是孩子。

    这部电影看起来很好,经典的电影风格,巧妙的创新。

    为了保持电影的诚实感,科萨科夫斯基后来透露了商业机密。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个猪圈是一个布景,是贡达自己的窝的一个巧妙的复制品,经过调整以适应电影制作。迪斯科球使光线增强了。效果是惊人的。现代黑白最吸引眼球的是墨色的深空黑色。对于贡达来说,最耀眼的是白色——小猪发光。你甚至可以把它们看作小天使,尽管电影的核心真相比这更简单也更复杂。

    当然,也有甜蜜。(有一幕是猪在吞咽落下的雨滴。)但是生存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星星并不是可爱的拟人化,也不是我们更好的自我的替身

    相反,它们是动物。听起来不言自明,这是一个电影一直在努力坚持的概念,迪士尼动画似乎不怎么在乎。《贡达》却不是这样。后来其他的牲畜进来了,被允许做自己,以至于有些我们还不熟悉。牛从围栏里冲了出来。鸡像鹰一样在树林里扇动,就像战争电影里的人物。最后,它们到达了一个奇怪的干预点——铁丝网。

    无论你在哪里,人们永远不会远离你。

    除了像栅栏这样的地标,人性就像科萨科夫斯基的迪斯科球——通往世界的钥匙,却看不见。然而,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隐约可见。看着《贡达》,你会问自己:我们真的在看肉吗?如果是这样,你的感受将是你的事。贡达对此会作何感想?好吧,电影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它们能让我们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已故评论家罗杰·艾伯特称它们为移情机器。

    但在《冈达》中,这些仍然是未知的——这是这部神奇电影的另一个独特卖点。

     6 ) 我们真的需要吃那么多肉吗?——看纪录电影《贡达》

    现实就是,即便我们并非故意,但我们在过度索取,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无辜。无非就是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更好的生活,做好本职工作,吃肉能有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说辞。讽刺的是,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无数动物不必要的死亡,人们自身健康的损害,以及我们留给下一代的更加脆弱的地球。

    一场有些迷幻的观影体验:跟随摄影机的视角去“看”,不管是贡达、她的猪仔们,或是不知为何出现的牛和鸡,以及自然中的泥土、雨滴和树,这种凝视本身会让我出神;在感受生命本身的同时,抛弃固有的定义去重新审视身边熟悉的一切,这是一种与“造物”连接的宗教体验。

    注意力被不同资本竞相角逐的当下,能够放空并回到对于自然最简单的凝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是种奢侈。有很多道理和奥秘写在自然里,光是看和思考就可以带来无限的乐趣。

    看《贡达》的时候,我在想象猪眼中的世界。当卡车这个庞然大物突然间出现的时候,她能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人类认知里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于贡达而言如同神谕。当我们用这种视角看猪的时候,也许有一个更高阶的智慧(甚至无法猜测它是否具备生命)在审视我们。就像我们会忽略猪除了营养价值之外的其它价值一样,在这个更高阶智慧的视角,人类除了忙忙碌碌破坏地球和自相残杀之外,也没在干什么正事儿。也许某天会突然有UFO降临,我们会像贡达一样不知所措;或者在风和闪电中就写满了智慧的设计,而人类一无所知,也完全不知道肉体消失后是被运去了哪里。

    我们把所有的猪都称做猪,而不存在“贡达”或“旺达”的区别,即便我们看了这部影片知道了有一只猪叫“贡达”,为她感动和流泪,也不会改变它做为肉食生产机器和最终被吃掉的宿命。

    我们确实有必要去重新思考我们与自然,以及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联。我不是一个极端的素食主义者,我喜欢烤肉的滋味,但医学院接受的教育,和对于家人“三高”慢性病的关注也足够让我明白,现代很多疾病源于人们不加节制的饮食,尤其是肉类。我们是否需要如此多的肉呢?当工业化的养殖和屠宰方式让这些生物的产生和屠杀都如此有规模和效率,资本的驱动和商贩的利益又让美食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刺激人们的味蕾和欲望,人们贪婪舌尖上的美味,而不会去考虑动物的生存环境,大量动物脂肪对自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更不用说工业化养殖所产生的污染和温室气体。

    现实就是,即便我们并非故意,但我们在过度索取,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无辜。无非就是为了创造更多就业,更好的经济,更好的生活,做好本职工作,吃肉能有什么错?每个人都有说辞。讽刺的是,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无数动物不必要的死亡,人们自身健康的损害,以及我们给下一代留下的一个更为脆弱的地球。

    其实方法很简单,学学非洲大草原的动物就好了。捕猎,但不去过度索取;吃鱼,而不是竭泽而渔;饱腹,但无需贪婪。多看看膳食指南,或是关注那些被冠心病折磨的人们。感谢为我们的营养付出生命的动物,但同样知晓过量的肉食只会增加我们的身体负担和有损健康。

    中国膳食指南推荐畜禽肉食用每周控制在500g以内。

     短评

    貌似开放实则单一的路径指向,着实意思不大。摄影是不得不稳健的,聪明的是选择了黑白:去除了色彩的干扰,便能在俭省的形式里突出表达重点。可是这样拍真的能比《动物世界》更有力量吗?将鸡和牛插入猪的主线,唯一的解释是都拍到了残缺的动物形象,而这何尝不是意欲激发观众同情心的剥削机制在运作,给“贡达”赋名的同时亦开始“正义”的消费。沉默不语的镜头背后,状若没有观点的凝视之中,依然是自以为是、先入为主的人类思维作祟,将朴素的素食主张变作自己在电影节摘金夺银的入场券。一言以蔽之:拍下的不是黑暗本身,而是精心涂抹的黑暗。@LCFF2021

    5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本年度最愉悦观影体验之一,希望他们能被做成很好吃的香肠和火腿

    9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Berlinale20-38 黑白申请凝视动物。导演是极端素食主义者,不要再吃肉啦人们!

    11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70th Berlinale#奇遇。9分片五星赞美一下。不管媒体Embargo了这个片必须上来一吹。完全没想到被一部老母猪为主角的纪录片感动了!影片可以简单分为五段,1、3、5是老母猪和十只小猪,2是鸡,4是牛;2、4其实有点跑题……猪拍得那么好拍什么鸡和牛嘛看得着急死了。但是从来没想到能有一部片子把老母猪拍得这么生动,片尾猪仔们被带走后那个怅然若失啊真是让人共情了。海报绝对应该是一只老母猪然后写一行字“she is a mother too"!一直在关心那只右前腿发育不太好的小猪,1、3段都有,很抓人,不过第5段基本找不到了。第一段里老母猪杀崽(第11只,基本活不了了)实在是本届最惊心动魄的镜头。小猪崽们抢奶抢食的镜头可以再多点……猪视点、还能让人共情,实在是难得。

    1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耐心的抚育,在农场“自由”行走,再到长大…没有任何多余的旁白,只需要静静地观察着画面里的一举一动,就能体察到万千生命的奇妙。镜头的角度和位置解释了它的视角:温柔、平视、试着倾听与仔细观察,而并非俯视,或是马上投入一场激进的辩论论证之中。【看完还会想吃肉吗?不会有最直观的脑热选择补,但多少会想象了。

    1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5.3/10 PFF29 Virtual 视角不是同类的视角,也不是农场主的视角,就是可被意识到的摄像机视角,在这一点上是很机械的。若是展现纯粹的动物生活,并不是很理解黑白的使用,有些刻意。不自然的图像本身与亲自然的价值观形成抗衡,并未产生共鸣,人们是否会对Creature本身有共情,还是Creature-ness,很难说,但是这部直接展现Creature的尝试显然并未成功,或许它无力抓住所有的观众群,需要依赖于观众的陌生感和内疚感。

    18分钟前
    • 鲍勃粥
    • 还行

    这不是一部电影。

    19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明明是剧情导向的,通片是选择的情节而非日常,因为设置了单一的出入口,理所当然生成了一条因果路径,但伪装成某种自发导向才是可憎之处。

    20分钟前
    • 刘浪
    • 较差

    我想起乡村的一个午后,闲来无事的王二伏在草地上看自家的牲口,怕惊扰了它们所以一动不敢动,后来累了,便倚在屋后的老枯树下睡着了。我又想起末世过后的一个黄昏(尽管这时已经不再有白天黑夜的差别),露西打开房间的全息墙,又是她最爱看的节目“动物世界”,虽然她从未亲眼见过“动物”,只知道这是曾经出现过和她一样的生命。我时常坐在路边看路人来来回回,透过银幕看人类毛孔的细微变化,但猪、牛、鸡,我最常吃的三种动物,我甚至几乎没见过活着的它们。原来猪屁股猪尾巴那么可爱,原来鸡真的会独立,原来牛这么招苍蝇。想起那句“如果你拍的不够好,只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原来对动物也是一样的。摄影真的强,以动物视角观察动物,最后一幕才是真的未经编排的长镜头。转念一想,影厅里上百人如朝圣般一起看母猪生产,也是个挺有趣的画面吧。

    21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推荐

    无聊,看个让人寂寞的美。中文直译名应该叫母猪传。真的把母猪和小猪们拍的那么唯美,特别是他带着10个丰满的乳房的时候,你真的觉得猪有自己的香草天空。老公鸡反而是来捣乱的。

    23分钟前
    • 昊子
    • 还行

    瘸腿的鸡尚能像滑稽的武士冲锋,瘸腿的猪只能活生生被母猪压死。母亲压过来的阴影是在宣告死神降临,人类铲车开过来的阴影便是宣告母子分别。鸡在草地上四散,牛在互相拍打蚊虫,猪在吮吸着乳汁雨水,所有牲畜都在有限的范围内享受着自然的馈赠。猪崽被带走之后,母猪四处环顾,谁会在乎一只猪的痛苦。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不想看鸡 只想看猪 这么可爱 一定要坚持吃肉才对得起这份可爱✊

    30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怎么给分成了纪录片?这明明是《是猪、鸡、牛也是你和我》 绝不是童话故事粉饰太平 开头没多久就见到母猪杀死了刚出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草堆里出来的小猪 我突然想起当年自己看到黑猫警长里螳螂新娘杀了新郎的恐惧感 小猪们抢奶吃也很妙 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在笑话面目可憎的人类 结局小猪们都被带走了 只剩下耳朵上有tag的猪妈妈 电影的英文片名是Apology 太客气了 人类该是世界上最该消失的物种

    34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环保纪录片选择这样的视角,也是一个进步吧,不给你台词,不展示杀戮,只是让镜头伪装成动物视角,拍摄农场里的母猪,单腿鸡和牛,大量的浅焦镜头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让观看的人自己去发现情境,去共情。鸡和牛的部分有点出戏,削弱了母猪和小猪之间的感染力,也没拍出那几只小猪的成长,这些都显得很粗糙,最后母猪那十分钟的反应就那么回事吧,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地球公民》里被屠杀的牛的眼睛。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很有趣、大胆的形式。

    41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从《水墨》就知道是一位投机取巧的导演

    46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这部应该进主竞赛,然后母🐷拿最佳女主角,才是最有意义的柏林电影节七十周年吧。

    47分钟前
    • JC
    • 力荐

    豬的部分其實相當接近進入一種純粹的「非人」視域:母豬踩死豬崽後,影片捕捉到的是一張佈滿密碼,不可破譯的臉孔。人類習以為常的理性思維方式於此幾近失效,因而攝影機得以短暫地從禁錮的人體之中釋放出來:生成一豬(像動物那樣思考、行動)。攝影機與動物(還有雞和牛)平視,我們被迫退居至不帶思考的「觀看」,基於人本認知框架以內的臆測和思考是無用的。皆因動物們拒絕人類意志的粗暴詮釋,拒絕被編碼、轉譯為任何具體形式的意義:生命的原始形態。然而,儘管攝影機曾經努力過想要掙脫人意識的控制(就像動物們一樣),但它終究只是模仿動物行走的視角,景深,慢動作,升格等鏡頭運用暴露了為人眼服務的意圖,導演依然有意地選取了那些觀眾想看到的角度或內容,影片沒有忘記動物環保片理應承擔的基本社會責任,教育人們不要隨意捕殺動物。

    49分钟前
    • Landy
    • 推荐

    75/100。#NYFF线上第一场#尽管导演的风格依然不在我的可接受范围内,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可比那部给我直接看睡着的前作《水墨》好看多了。准确而细致的镜头直接切入农场种动物的真实生活,将它们的行为和情绪毫无保留地完整呈现出来,呈现出的效果简直完爆《动物世界》和BBC的类似纪录片。但是唯有环境音陪伴的影像还是有点无聊,在猪主角之中加入鸡和牛这种好像关联不大的其他动物似乎也有失偏颇。另外整体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点不平衡,前面大半部分都显得冷静客观,但到了最后母猪的独角戏时却又显得有些泛滥到收不回去了。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段戏依然让人揪心,试问当今影坛能有几位演员完成难度这么高的情绪戏?简直就是母猪中的Meryl Streep,令人五体投地的同时又让人思考我们与这些动物间的关系是否超越纯粹的利益?

    50分钟前
    • 豆友39600184
    • 还行

    生命中的共通情感,不仅来自于镜头中的动物,还来自于看似不在场的人类。一种由原始人性的本能怜悯之心延伸出的观者对自身混合质疑、恐惧、羞愧、愤怒和同情的复杂思绪,一种近乎每个观者皆在为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人类进行自我反省的强烈共振和危机意识,于是人在这个世界的顶端特权得到肯定又放大至绝对的神性,却又是每一个观众试图去拒绝接受和反感的,于是影像的目的达到了。最后一幕令人痛心,不忍心再回看,虽有编排的痕迹与主观意志的修饰,但这些生命似乎又本就不属于它们自己,那眼凝视必然久久不会忘记,或以强硬,又或以动人的姿态浮现。

    5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