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其它2021

    主演:雷娜特·赖因斯夫,安德斯·丹尼尔森·李,赫伯特·诺德鲁姆,汉斯·奥拉夫·布雷内,玛丽亚·嘉西亚·狄·梅奥,Mia McGovern Zaini,Rebekka Jynge,Deniz Kaya,Gisle Tveito,Helene Bjørneby,西娅·斯塔贝尔,威达·桑登,Lasse Gretland,Sofia Schandy Bloch,Savannah Marie Schei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爱情大玩家

    • HD

      动物园里有什么?

    • HD中字

      蜡笔小小生

    • HD中字

      小孩不笨2

    • HD

      上海正午2:上海骑士

    • HD中字

      上海正午

    • HD

      我的小小新娘

     剧照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2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3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4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5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6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6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7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8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19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聚焦当下的奥斯陆,围绕年轻睿智的女性朱莉展开。30岁的她仍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尽管她与事业有成的制图员阿克塞尔彼此相爱,拥有强烈的安全感,并很开心和他在一起,但她拒绝给渴望孩子的阿克塞尔生子。朱莉决意离开阿克塞尔前往艾文德,希望能够开始新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被时代裹挟的是标签化的枷锁,耳边聒噪的的尽是上帝视角的审判。看似荒谬可笑,却最真实可怖。我们都在生活的泥泞之中不断挣扎与自反,与其活成按部就班后面目全非的自己,不如随心所欲的做别人眼中的疯子。只要有勇气就可以随时开始新的旅程,干脆利落,魅力尽显,无需在意,更无需定义,人生本就该多元的包容与自由。逃避与谎言无法驱散阴霾,拥抱的新生活也只是一次旧生活的回光返照。茫然无措的在父权的阴影里啜泣,又不得不抉择那些老生常谈的普世困境。唯有经历与感受才能披上盔甲铸就城堡,想象是现实最致命的伪装。

    喜欢世界暂停时奏出恋曲的欢悦,也喜欢弥留之际时追悔莫及的回望。看着阿克塞尔人生倒数的流逝,以及那段红了眼眶声嘶力竭的崩溃,我也感受到了那份悲凄的绝望与无奈。

    “我受够了假装一切很好。”

    “我不想活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活在你终将失去的记忆里,我想活在我的家里,活在和你在一起的家里。”

    “我最后悔的是没让你认识到你有多么好。”

    透过窗户的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色彩,镜头对准的是孤独灵魂的渴望,独属于阿克塞尔的浪漫在缓缓流淌,深意的对话道出时代更迭的追悼。在回忆中死去,也在回忆中重生。在这凋零枯败的景致下,他成了一道划过我心间的流星……

     2 ) 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有一天凌晨两点,我从噩梦中醒来,看着漆黑的房间,整个人融化在巨大的惶恐之中,甚至能感觉到周围伴随着的死 亡气息,那是另一个我自己。

    总是被我刻意忽略的自己,被我装满悲伤情绪的自己,在黑暗中潜伏,并试图寻找机会反击的自己。

    那一刻,我看到他了,他张牙舞爪,他歇斯底里,他奋起反抗。

    我无处可逃。

    我是在这样的瞬间突然理解:原来难以言说的悲伤,在恐惧面前不值一提。

    我是我自己的对手,我无法反击。

    天色是在七点左右亮起来的,我盯着窗外,洞察着天空由深蓝渐渐泛青,而后亮起来的全过程。

    我就这样一直待到下午,仍是百无聊赖。

    我知道我必须走出房间了,否则我能感觉到一定会有些什么东西,在心头瞬间爆炸。

    常青画廊时常是我的庇护所。

    当下正在展出的是法国艺术家乔瓦尼-欧祖拉的《风之痕》。

    在入口处,乔瓦尼-欧祖拉写道:海上的风有时狂暴,有时温柔,只有海边的碎石知道。这是最好一个人来看的展览,直观世界,感受孤独恒常如新。

    整个展览的元素,诸如落花、大海、星空、日出和日落,全都是我喜欢的。

    离开的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乔瓦尼-欧祖拉要建议「一个人观看」,我不知道。

    偶然,我在隐藏于某个角落的采访里,找到了答案。

    乔瓦尼-欧祖拉表示:

    我以某种方式体验过盛大的美丽,然后我离开了,但美丽的事物仍然很美丽,也很强大。

    因为美丽是永恒的,并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即便是伴随着死亡的气息。

    死 亡是一种恐惧,它不允许你成为真正的你。因为你有恐惧,所以你无法到达真正属于你的地方,你不能到达那里的原因是因为生命和欲望,但不要害怕,因为也只有这种能量才能推动你成为真正的你。

    正因为如此,人才是美丽的一部分,所以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是真实并自由的,所以我认为观看必须是一个自我体验的过程,是在一个很好的空间里,你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因此在画廊里又重新散起步,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整个世界就只有我自己,时有海浪声传来,为我一个人歌唱。

    我感觉到一种盛大的喜悦,在死一般的痛苦之后,我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遇到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

    30岁的尤利娅仍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不愿意让自己停下来,她举棋不定,她在不断地抛弃,也在不断地寻找人生中新的可能性,包括职业、爱情、生活等,然后有那么一刻,她突然觉得世界崩溃了……

    整部电影被划分成了十二个段落,试图借此去理清楚尤利娅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1)其他人:关于爱情与家庭,家庭与孩子的关系。

    2)出轨:关于爱情中的孤独,出神的瞬间。

    3-m et oo时代的口 交:关于女性独立,女性表达。

    4-我们自己的家庭:关于原生家庭,关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

    5-坏时机:关于生活处于平稳状态时,诱惑的出现;

    6-芬马克高地:关于诱惑本身;

    7-新篇章:关于走出稳定生活,开启新的可能性;

    8-尤利娅的自恋闹剧:关于新的可能性中的危险信号;

    9-鲍勃猫摧毁圣诞节:关于女权主义与男性作者是否在物化女性的争执;

    10-第一人称单数:关于某一刻想起过去;

    11-乐观:关于放弃以及其代价;

    12-一切都到尽头:关于世界在我内心的反馈。

    所有的情节和事件全都是围绕着尤利娅展开,她的选择,她的犹疑,她选择后的代价,以及在代价中学会的成长,而这个过程中关于女性、关于个体、关于世界的思考,进一步扩充了故事本身的容量,也是因为这份扩充,我在电影中体验到了诸多极为愉悦的「电影时刻」。

    所谓电影时刻:

    一些以生活为基础,并明显高于生活,而形成的美好瞬间,我称之为「电影时刻」,这种想法的产生得来于《爱乐之城 La La Land》结尾的重逢。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有诸多电影时刻。

    在「出轨」章节中,阿克塞尔是一名漫画家,著作等身,在记者会上备受关注,而尤利娅作为他的女友,与其说是感觉到被冷落,不如说是在那样的场合里,她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挣扎,她好像从来没有为某一件事而死心塌地,所以她因为「嫉妒」阿克塞尔,而感到孤独。

    这样的时刻,陪伴是没有意义的。

    她选择了出离,在一个陌生的酒会上,遇到了埃文德。

    埃文德曾发誓不再出轨,在面对尤利娅时,他虽然被强烈地吸引,但却一再克制。

    尤利娅同样如此。

    人性微妙之处就在于,理性与感性的冲突,理性在克制,而感性的欲望在喷薄。

    两个人故意互相试探「出轨」的边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试探,但就是没有到达最后一步,然后在天亮之后分开。

    这样的段落极为动人,它展现的是爱情中的「出神时刻」,是暂时脱离了关系的束缚之后,我突然成为了我,作为一个单一的个体,在欲望的促使下,如何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挣扎的瞬间,它尊重了人成为自己,也展现了人的不堪。

    这样的段落结束,像做了一场梦,本应醒来一切如初,但埃文德又一次出现了,在一个稀松平常的午后。

    尤利娅像是被彻底打开了,被植入了一种「逃离」然后接近欲望的观念,而后她再去审视男友阿克塞尔,尤其他张口闭口只有艺术时,就只觉得平淡无聊。

    于是,梦一样的电影时刻又一次开始了。

    在阿克塞尔像往常一样,早起冲咖啡,开启全新的一天时,尤利娅打开灯,那一瞬间时间静止了,她冲出家门,然后一切都静止了,她去找埃文德。

    在处于静止的世界里,只有尤利娅,只有埃文德是唯一的动态。

    她们亲吻、拥抱,然后循环,不说一句话,静默之中又仿佛早已完成了所有的沟通,但没有做爱。

    尤利娅回到家,向阿克塞尔提出了分手。

    阿克塞尔如此成熟,询问:「你确定你现在是清醒的吗」?

    在得到肯定答案之后,才试图挽回,因为他知道「她以后一定会后悔」。

    可是,对于尤利娅而言,即便是以后会后悔,但体验「后悔」的过程比起后悔,显得更加重要。

    我是在这一刻理解了,先前朋友所讲的:人和人之间保持同样的「常识」很重要。

    对于阿克塞尔来说,我知道你以后会后悔,我也知道你是在处于清醒状态下提的分手,那么我即便是如此痛苦,但我还是尊重你的选择,因为你是独立的个体,你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为这种常识,这种个体的成熟,才使得尤利娅在诱惑面前所采取的拒绝措施,显得具有意义,我们是互相尊重的。

    人是要互相尊重、成全的,情感也是。

    尤利娅终于走向了更新的未来,她的人生确实又往前翻了一页。

    同阿克塞尔的成熟不同,埃文德更加年轻、充满活力,他和她一样,没想过要拥有自己的孩子,他仍然对性感的女性抱有幻想,也时不时在「蘑菇」的麻 醉下狂 嗨,他是不稳定的,急剧变化的,同尤利娅是同步的。

    尤利娅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当她意识到埃文德仍然关注着性感的前任时,也只是想要确认一点:我是不是你理智选择的,而她却占据着性感的位置?

    在得到「我完全无法对你理智」的回答之后,她就正式认同了这段感情,即便是后来发现他嗑 药,也陪他一起。

    尤利娅自始至终都是活在当下的,她无暇顾及,也不愿意过多思考未来会怎样,她要强烈的感觉到活着的感觉,所以她也是不稳定的,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她随时可能会离开,也随时可能为她所中意的理由决定留下来。

    这种决定,这种性格,在当下的道德语境,必然是荒唐而注定备受抨击的,但是作为一个个体,在每一个瞬息始终为自我而活,始终在寻找新的可能性,始终在自我对抗之中感受世界,保持底线,又有什么问题呢?

    我理解,所以在和阿克塞尔分手时,她就意识到她害怕孤独,她需要她的陪伴,而离开他的自己只能像是在冰上踉跄的小鹿斑比,但这也是她必须离开的原因。

    这正是她离开他的原因,她就是要到冰雪中去,她要人生拥有不同的可能性。

    为自己而活的人,总是在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的人,往往是在一瞬间长大的。 尤利娅尤为如此。

    再次见到阿克塞尔是在一段采访中,他作为男性创作者,同主张女性主义的主持人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两人甚至在直播中互相辩驳。

    阿克塞尔还是没变,他总想在对谈,哪怕是争执之中,获得主动权。

    但,生命没有留给他多少时间去继续这么做了。

    而此时的尤利娅,意识到自己有了埃文德的孩子。

    同阿克塞尔见面是在医院。

    他变得脆弱、苍白,但是却也仍在试图反抗。

    他听老唱片,一些以前没有听过的,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存在的音乐。

    他一遍又一遍重复看喜欢的老电影,他觉得自己回不去了。

    他说,我认识的世界已经消失了。

    我所成长的时代,文化是通过具体的物件来传承的,我一辈子都在收集这些东西,书籍、漫画,然后它们再也无法给我,在二十岁时所拥有的强烈感受,那种「我仍在继续」,「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如此」的状态不见了。

    我开始崇拜过去的事物,但现在的我没有未来,没有别的东西了,我只能往回看。

    他看到了死 亡。

    尤利娅是在这一瞬间,看清了自己的。

    「你有你创作的那些漫画,我很希望能有你所拥有的东西,你能画画,并且不用怀疑这是不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我真的希望我也能这样」。

    如同乔瓦尼-欧祖拉所讲,在死亡面前,在恐惧面前,才有可能充分做自己。

    阿克塞尔不需要再隐藏了,他开始变得坦诚,而在坦诚面前,尤利娅也无需有丝毫掩饰。

    自我与他人中间的界限在此刻被打破了。

    阿克塞尔开始坦诚疾病给身体带来的痛苦,内心对死亡的恐惧,流露出久违的脆弱,才会在尤利娅面前承认:「我从没让你看到你是一个多么好的人」。

    我是在这一刻读懂了尤利娅当初如此决绝离开的原因,以及她作为一个女性在自我和关系之间的挣扎。

    阿克塞尔如此成熟,他因为成熟与尤利娅相识,也因为这种成熟错过了尤利娅。

    相遇时,他试探:你比我年轻得多,你还有时间寻找自己,而我已经四十多岁,人生进入新的阶段,你不需要我等你,你需要完全的自由。

    尤利娅懂了,男人的矜持,他要你自己做决定,所以她留下来了。

    分开时,他不再刻意表现的成熟,但也做不到放下成熟,才会说:「我敢肯定我自己记得一些你自己都忘记了的事,等我走了,所有和你有关的一切,我都会带走」。

    他如此「狡猾」,无力抗衡命运,但他怎么能接受被她忘记,所以他用这样的方式,让她记得他:「你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感情,你不用回答我,因为你的人生还很长,但我想让你知道,你是我今生的挚爱,你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

    自由和自我怎么平衡,自我与他人怎么处理,尤利娅始终处于类似选择的漩涡。

    在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在自己不能把控的时候,她选择逃避,通过寻找新的可能性,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

    年轻的时候,这固然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

    当一件事不能再通过逃避躲开,当一个人不能再通过离开放下,当一段往事刺一样扎进心上,人就会拼命想要抓住些什么,开始思考「留下」的意义,在挣扎之中寻找可能性,而不是等待新的可能性。

    尤利娅是因为阿克塞尔的离开,才窥见到了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她之所以成为她的原因,也是她为之痛苦的根本,是命运在她手心刻下的掌纹。

    想起电影开场,阿克塞尔对尤利娅说,「你还有时间寻找自己」,但他却沉默没说完,所对应的应该是,「你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这是命运的言辞,无声,但需要你用时间和经历为佐证。

    我也是在这一刻强烈地感知到「我正在融化于这部电影」之中,我此刻的困惑,我往前无路,往后深渊的状态,同尤利娅又有什么区别。

    你我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可是,我又因此感觉到一种被看到的喜悦,是那种在被恐惧支配的黑夜里,得到温暖怀抱的幸福感,是只属于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像在黑夜中看到黑夜,在光芒中看到另一束光。

    我就是只能只愿活在此刻的人,我抵抗着生活在我身上所残留的痕迹,我也因此读懂了艺术作品中未说出口的留白。

    我不能既要活得快乐,无忧的快乐,又想要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的洞察。

    我不能太贪心,我只能做出选择,我已经做出了选择。

    我直面了死 亡,又重新在身体里复活。

    我从思绪中抽离,从电影中起身,重新回到了我自己。

    我拉开窗帘,然后发现窗外下雪了。

    盛大的美丽铺天盖地。

    整个世界被雪覆盖,我要走到这雪中。

    2022-02-13

    海宁于酒仙桥

     3 ) 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

    #个人年度最佳🎬#

    导演用爱情喜剧的壳拍了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小妞电影里畅通无阻的感情戏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幌子。那场和前男友的分手戏拍得极动人,心灵相通但阶段不同的两个人如何面对离别,那种纤细的情感火苗或许只有敏感的人才能捕捉到。当她满怀朝气地奔向下一段激情燃烧的爱情时,你几乎以为那就是人生的真谛了,但是并不——谁说这不是对生活的又一次逃避呢?

    “如果这样敏感固执、摇摆不定,庸常却自命不凡、挑衅又无法收场、做梦但缺乏行动的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么我也是。”

    一个个Julie们大胆谈性但很畏惧婚育、高呼女权却又怯于反抗、追求自我却仍不知路在何方……如果说沉湎纵欲是曾经“垮掉一代”的自赎方式,那最能诠释我们这个时代的就是“无止境的焦虑和摇摆”。但话说回来,这种抛却生存压力、能够专心探讨自我成长的故事似乎也只能合理地发生在奥斯陆的土地上了。

    恋爱、工作、玩乐,都只是映照自我的镜子,通过一次次的折射,我们调整面对世界的方式。但是让我们如此迷茫失措的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满怀热忱一边消极抵抗呢?会有对自己满意的那一天吗……指望让一部电影回答这些终极命题太不现实,就像第十二篇章也不是结束,每个人都在试图寻找自己的答案,一切都还在Go ahead.

    让上帝的归上帝,自己的归自己。太阳永远照常升起,Tommorow is another day.🌞

     4 ) 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反而让她如释重负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如果你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是会如释重负还是如坐针毡?

    近来有一部讲述《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电影,戳中了许多影迷的软肋。这部获得戛纳、奥斯卡多项提名的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却又触及四方的女性成长图景:女主朱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不断自我觉察、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现代女性。但在30岁的年纪,她仍然身处一种庞大的迷茫之中。

    影片的序曲,学生时代的女主会把手机锁起来,这个时代太多的信息涌入,有时候她不得不把这些声音切断。短短几分钟,让我们看到了她经过自己的选择、尝试,学习医学、成为摄影师等跨度极大的学业和职业路径。遇见不同的伴侣,但都未等来结果。

    影片结束你理解了她对自己的定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30岁的朱莉,在她的生活里遭逢了种种“可能”,遇到了爱、遇到了性、甚至遇到了相知和了解,最终仍旧孑然一身地生活。当然这个时代的女性早已知道,孤独并非是一种损毁。但它所对焦的那些问题仍然是我们共通的困境。

    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到底要过什么样的人生?平庸的大多数,如何去一砖一瓦地搭建自己的个体生活?如同影片所提示的,我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但除了我自己,谁也没有资格这样告诉我。

    撰文|走走小姐

    01

    自由的尺度

    看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那个下午,我觉得度过了一段绵长温柔的午后。

    娓娓道来的生活际遇,仿佛是一场没有路标的奔跑。看似四处皆为道路,但却不知目的。同时,也堵死了许多失败后的虚妄借口。不能让长大成人后的我们说,假如我当时……就好了。别说没有假如,就算像女主一样试过了种种“假如”,也仍难得到一个确切的圆满。女主拥有做选择的机会、去实践的成本,遇见了一个恋人后还有恋人。她把我们曾想过的尝试都活了一遍,但这不是一个鸡汤励志故事,她最终并未功成名就地成为一个“人物”。

    影片结束,我像是在看另一个维度的自我裸奔。觉得喉咙发紧,张了张口既说不出话也流不出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不就是在说我们每一个充满期待却又无力回天的人生吗?

    英国作家朱莉娅·塞缪尔在《生活即变化》中写到:尽管我们想速战速决,但情感与外部事件的同步需要时间,我们无法强迫自己的感情跟搬家货车,或是新工作、新角色、新身份一样齐头并进。从小到大,我们以为生活是向上的旅程,是通往更美好境地的阶梯,每一阶都更上一层。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更不确定,它有起有落,唯一确定的就是变化。

    而我们似乎唯一能做到的即是:接受在这个世界动态地生活。这也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它没有完美的大结局,就是在讲述真实的成长,探讨了女性的恐惧、焦虑、悲剧、爱欲和生活本质的流动。

    朱莉和前任分手时说“我觉得我就像是自己人生的观众,就像是我在自己的人生中出演配角一样。”活不到自己的期待,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面对自我是一门艰深的功课,之所以选择“30岁”也大抵是这个原因。处在这样一个退无可退的成年世界门槛,突然赤身裸体地面临周遭无数无法命名的审视。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难道人生至此,就一定要交上婚姻、社会价值反馈的答卷了吗?我不知道,但也似乎正在经历这场无名的考试。现代人的生活,太容易被一种奇异的统一步调所控制。我们的感动和体悟,由四面八方的社交平台集体呈现。追求趋之若鹜的共鸣,缺少“少数和个性”的生长空间。交不上社会答卷的,头上仍有“隐形后进生”的帽子。

    但更困难的是,朱莉真正痛苦的深渊在于:内心挣扎尖叫的“自我”并未出生。

    每一段尝试后的生活似乎都不是她要的生活,每一个交往着的恋人都无法让她开启另一段人生。她狂妄的、渴求着被看见的“自我”如此虚弱、不堪一击、模糊和破碎。

    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否定。在自由尺度中的探索和游走,也如涉险于一片白雾笼罩的山林。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但自我的匮乏不是朱莉一个人的困境,它是这个时代呈现给我们的难题。在“资本冲动”的笼罩下,无论是社交媒体的热点追踪还是消费内容的同质化倡导,人们关注的内容(精神性的)和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很难为这个世界再贡献个性。

    所以当我们从“塑料生活”里想找些本质,询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一份特别的、让我们可以抛弃一切、超越一切的情感,我们也很难有决绝的选择。

    是生活强烈的随机性,让整个时代的人类开始漂流。女主角身上心里无名的不安,生活选择上的不断尝试,潜在着结束这种漂流的欲望,和茫然无措的失落。犹如身处宽阔海面,想在此留下一点痕迹,却发现不过雨滴一颗。但她想做一块儿磐石,人类的“自我”就是超出生物性和自然性的存在,是文化性和精神性的产物,成为“磐石”的愿望,就是建设生活意义的起步。

    02

    进行中的奔跑

    这部电影的导演约希姆·提尔是挪威著名导演拉斯·冯·提尔的表亲,他在北欧迷人富足的挪威首都奥斯陆长大。电影中故事的发生地也来自这里,终年温润的温带阔叶林气候,保留着中世纪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是全欧洲最富有、安全、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城市之一。但就是这里,一个代表着诸多文明尺度的地方——仍然令我们窥见了女性在起跑阶段的共通困境。

    她有着所有缺陷人格角色在城市生活的核心危机:缺乏父爱的单亲家庭,无处着力的事业,对于性和亲密关系的不安,以及因此被贴上的标签。

    女主虽然在尝试书写大胆新潮的女性宣言,但没有一刻是真正自信的。她对父亲的愤怒长久沉寂。她写完的文章羞于发表,被恋人赞美时仍然难于安然承认。她内心的彷惶不安,她对浪漫关系的追求,也在为她制造新的痛苦。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讲述恋爱关系的细腻是非常可贵的。所以电影非常好看,那些浪漫迷人的处理让整部作品无论讲述多么下沉的话题,都仍然是灿烂的。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比如海报上女主奔跑着的笑颜,就是在去见新恋人的路上。有一段美丽的超现实镜头:那是一个清晨,和同居男友如常的一天开始了。她打开一盏灯,一切都静止了。四处的山川、河流、草坪和人群全都存在,从日出到日落。但跑过这几个街区,她要去见心头记挂的新鲜爱侣。两人交谈、缠绵、拥吻,那一切美好的事物虽然存在,但都比不过她此刻正在进行着的“美好”——fall in love。

    而回到现实中的现实,和同居男友爱情的灯盏熄灭了。她选择分开,她要继续新的关系,虽然最后仍旧在重复和增添着新的痛苦。两段展开描述的恋情最核心的关系矛盾在于“生育”。一个平权意识“应该较为成熟的地方”,“生育”依然影响着在这里生活的女性,该如何选择和她的伴侣继续后面的人生。

    她也曾尝试过跟随男友去参加家庭聚会,和那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朋友们度过了孩子奔跑、大人尖叫的周末。在那浓缩的家庭体验中,无数婚姻世界的裂缝扑面而来。女主也和当时的男友不断地争论,男友会说着“很多人自己还没活明白就有孩子了”,一边仍不放弃说服她“我已经四十岁了,你比我小许多,我不能再等了。”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尽管男主是一个功成名就的漫画家,会和女友进行深入的交谈,似乎欣赏她的表达赞美她的文章。他依然以一种“软压力”的方式在说服自己的伴侣帮助自己完成为人父母的心愿,即使这不是对方此刻的心愿。

    当然,女主不是受害者或者值得同情的弱小女孩,她是一个受过教育、拥有选择能力的都市女性。但同时她依然对自己的困境毫无办法。以至于当意外怀孕来临,她也面临着时刻动荡不安的心。这部电影很珍贵的地方在于:它真的在以女性作为感受中心去讨论女性遇见的问题。最后,当孩子又意外离开时,她悲喜交集的表情里也有松了一口气的安然。

    梁永安教授在解读《小妇人》时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生命的打开,内部世界的多元化,一个人有更多的价值和更广阔的选择性。经历了城市化、中产化,经历了丰富的社会变迁,个体积累了大量的差异性。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女性对这个世界更有一种蓬勃的要求,反叛精神更为强烈。”女性在各种社会文明化之中,在发展、失序和建立新的脉络的过程里,开始迸发更丰富的诉求。片中的朱莉处在女性成熟度最好的30岁年纪,但为什么身处如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接受如此良好的现代教育,她仍在这个年纪处于呈现出自毁式的迷茫呢?而朱莉的状态甚至是世界女性共同面临的问题:她在生育和婚姻问题上的被动、她对身份建设的自卑、她在面对自我社会价值上的迷乱。

    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去年有一部90后女导演的电影《爱情神话》,就以非常轻巧的方式在探讨女性的欲望和诉求。一个幽默的桥段是,前妻一脸认真地说出“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在调侃和嬉笑里,释放了性别平权的巨大信号。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这部电影中的三位女性都全权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作为中心,颠覆了老白(片中男主)的种种预期。是近年来中国作品中,呈现女性自主性、自由度最宽适的作品。这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在女性行为上存在一种共性:从男性的眼光、逻辑、要求和期待中,跑了出来。

    《致命女人》剧照。

    但跑出来之后呢?

    离开传统社会,农业社会的那些规则体系之后,我们新的人、新的女性,在前往新的环境下继续往前生活的时候,一定会有新的命题出现,也是朱莉正在面临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观念,需要什么样的生命追求,去构建比较幸福的“个体生活”。

    但跑,是前提。不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还是《爱情神话》,或者《致命女人》到国内不断出现的《爱很美味》《我们的婚姻》等,都无一不在呈现着越来越强烈的女性主体性,先让“自我”离开此前的束缚,是全球女性进行中的动作。

    03

    第一人称单数

    “三八妇女节”时,日本女性主义先驱森崎和江女士说过的话又被大家纷纷转发:我们要退回扣在女性头上的种种称呼,回到无名。因为实在有太多的名字,母亲、妻子、主妇、妇人、姑娘、处女……但我们,就是我们自己。

    “第一人称单数”,也是这部电影接近尾声的章节标题。

    前任患了癌症离开,朱莉也又结束了一段恋情,她一如我们初见她时一样,好像又回到了一个人的自由迷雾之中。但终究还是不一样了,走到过“一切的尽头”,陪伴过昔日的恋人永别。她坐在海边,看着朝阳一点点升起来,阳光洒在她的脸庞,生活如此,都会心碎。她携带着这些过往,继续着三十岁以后的人生。

    作家史铁生曾经写过一段对人生精妙的总结:人间这出戏剧是只杀不死的九头鸟,一代代角色隐退,又一代代角色登台,仍然七情六欲,仍然悲欢离合,仍然是探索而至神秘、欲知而终于知不知。

    所以坐在海边听闻噩耗的朱莉,虽然流泪但并无更多感伤。因为你知道她会坐起来,还有后面的故事发生。我说电影很温润,是因为如朱莉般的女孩可能都经历过几段感情、人生里开始过不同的序章,有过不确定的放弃和继续着不确定的以后。在探索、寻觅、兜兜转转的过程里,开始接近那个藏匿的“自己”。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

    到了这里,电影超脱了关于性别的束缚。它开始讨论的是任何对成长有渴求的人:我们面临的不过是为这个“自我”重建坐标系。

    它像陪伴着女主和无数潜藏在这样人生档口的年轻人一起,剥去一层恐惧和焦灼的外衣,让温柔和耐力展露出来。好像不必在面对海量涌入的信息而不知所措,大多数的社会比量开始失效。

    女性的成长往往是从向内寻找开始的,她不再去渴求新一段的关系,新一份的职业,而开始选择在自己的遭遇中不断前行。所以在片中后记,看到她举起相机从容地引导着生涩的女演员。她能够为其他的女性提供信任的力量了,这时候电影所触达的连接如此敏锐,不只是在奥斯陆而是和世界上各处的女性一起犹疑、绝望、在平庸和想象中反复横跳。

    我常用平庸生活将自己包裹,但每时每刻,作为自己人生的观众,我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但只能是我,对自己下这样的定义——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拒绝成为被审判者。这个片名,妙就妙在它既是一种反馈也是一种自言。但除了“第一人称”的我,谁也没有资格告诉我。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走走小姐;编辑:走走;校对:赵琳。题图来自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5 ) 一个悖论与一则名言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柯南秀】男子气概能有多搞笑?_哔哩哔哩_bilibili

    首先是一个悖论。以能让人又哭又笑而闻名的著名脱口秀演员 Daniel Sloss,曾经在柯南秀中做过一番关于他为什么总是调侃男子气概的解释,解释中他说道:他觉得男子气概是世界上最逗逼的事物,因为它既可悲又软弱,而且其逻辑非常的神奇,就比如他和他同样是脱口秀谐星的铁杆好友,在早些时候聚在一起欢乐,只有当他们两个人都喝多时,才能坦露友爱之情,但即便喝多了,表达真情的方式也必须是爷们式的,你必须抓住对方的后脖颈,然后用手指着对方的脸强硬地吼出“I LOVE YOU, MAN! I LOVE YOU ”才能算作男人式的表达,才最具男子气概。但他好友的妻子早已经厌倦了他俩作为谐星或“正常男性”,明明在不喝酒的情况下也可以表达友情,但却偏偏每次都一定要选择这种互吼的方式来表达,于是激将他们说:“你们怎么不直接亲嘴呢?”,而他俩作为谐星和富有男子气概的男人,欣然接受挑战,不过当他们的嘴之间的距离仅剩大概一个手指长的距离时,男子气概的悖论出现了,因为到了这一步,如果你不敢亲下去的话,那你就会被“认为”是GAY,而且丢失了男子气概里最重要的“勇气”,而如果你亲下去了,那你就会真的“成为”GAY,而男子气概里最重要的“勇气”,就被保存了下来”。

    然后是一则名言。被尊为天主教会四大圣师之一的“三流”思想家、“二流”神学家、“一流”名言警句家的奥古斯丁曾经在《忏悔录》中留下过这样一则关于时间的名言,奥古斯丁说:“ 时间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人问我,我是明白的;但如果我想给问我的人解释时,那么我就不明白了。 ”

    回到《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整部电影,从序言伊始,画外音讲述的北欧女性茱莉娅(Julie)的生活和亲密关系,在不停地转换和否定之间推进,可以首先确定下来的共识是,这大概是一部讲述其人生抉择真正落实的实现电影。不过“抉择的落地”在开篇清晰的画外音“客观”叙述下,呈现出很多模糊的迷雾,就好似你去玩一个在偌大的广场上选位置的游戏时,裁判对你说:“请站到那边一个你觉得自己舒服和合适的位置上去”,但裁判没有划出任何边界,而只是用手指了指,就好像指着那边一个特定的位置一样,当你站到了一个你觉得合适的位置后,裁判却对你说:“我指的可不是这个位置。”那么,在裁判给这个人说明规则之时,她心里就一定得先已产生排除了这个位置的想法吗?

    特别是在如此的人生抉择游戏隐喻中,也许裁判和选手就是同一个人时,抉择的选位置游戏就变得格外令人为难和困惑,稍有不慎,就会结果凄惨,正如影片中致幻蘑菇的情节所表现出的女主下场:因为生育和哺育恶心臃肿的肉体,经血涂脸充当战斗图腾,不屑地把用过的姨妈棉条甩向父亲宣誓对男权开战的女性战士,只不过是舞台上供人嘲笑娱乐的悲凉闹剧谈资。

    社会成长和追求自由的共识里,避免某种最糟糕情形的出现就非常合情合理了。“我不想成为我最讨厌的那种人”与“我最终还是成为了我最讨厌的那种人”的话语中,“不想成为”某某,并不是一个愿望实现,或者表达意向的意志逻辑,而是一个大大的罪名逻辑;“最终还是成为”则不止表达了无奈和妥协,更是一种身负原罪不得不这么做的现实。绝对的罪名与绝对的现实构成的绝对价值意味着,你无法向痛苦妥协,也不能对痛苦加以修正,社会环境以非常生动的形式表述给每个人这个问题,就是“去发现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中,你可以尽情地自行其是,所谓“作你自己”保持自由,又同时可以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言行统一,好似整体”。

    因此,”不想成为“实际是一种责备,而”想成为“则是一种赞扬,呼之欲出的就是前者达成目标的手段是靠否定,比后者靠肯定的准确性差一些,当然问题也就在于我们把什么称作”目标“。如果我给个体的现代人设定一个规划表,比如12岁考上市重点初中,15考上市重点高中,18岁考上名牌大学,19岁进入学生会,20岁拿下XX证,22岁进入独角兽公司,24岁认识异性朋友,26岁结婚,27岁生子等等......那么,这种精确是不是就更好呢?显然很多现代人试着给现代人的人生重新下一个不同于传统的“我想真正成为什么”的定义,是因为之前很少有人成功定义过什么叫做现代人“真正想成为什么”的人生。人生在此时呈现出了某种和奥古斯丁对待时间困惑相同的终极逻辑,这些考虑也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意义上,逻辑是某种崇高的东西?因为逻辑似乎总具有某种特殊的深度-一种普遍的意义。逻辑看起来几乎处于科学、社会学、哲学、世界、宇宙、社会甚至万物的底部,概因逻辑的研究探索一切事物的本性,它的底蕴从不去关心实际发生的究竟是这件事还是那件事,它源自这样一种追求,既要理解一切经验事物的本质或基础。不过,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似乎并不寻求新的事实,相反,我们进行逻辑研究的本质就在于我们并不通过这一研究而获知任何新的东西,而是,需要了解某种已经一直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因为,这正是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似乎还不理解的事物。

    而类似奥古斯丁的时间名言,对人生抉择的问题,这一种无人问及时我们知道,而当我们该要给它一种说明是就再也不知道的东西,正是我们需要来提醒自己想起来的东西。时刻的自省也正是主角茱莉娅最常做的一件事,无论是对待亲密关系还是是否生孩子或者和父母相处,在文字叙述上的几件事,其实都可以被她若即若离时刻摇摆的生活选择整合成一件事,此时逻辑的清晰性仿佛再次出现,如同开篇叙述的“男子气概悖论”一样的尴尬,To kiss or not to kiss-不想被定义,但悬而未决依旧是一种定义成为了茱莉娅的生活似乎只能摇摆高低不停的绝佳转喻。

    但是,如此水晶般澄澈清晰的透明逻辑性,这种明晰的“不想被定义悬但而未决依旧是一种定义”的现象透视,其实仅仅只是被句子构建出来的“清晰与透明”,应该的应然与实际的实然间巨大的鸿沟组成的休谟之叉,完全让观者对茱莉娅参加第一任男友的一个晚会就怅然若失,溜进别人的聚会结识第二任男友的操作,产生不小的理解鸿沟;也会对第一任男友与友人夸夸其谈精神分析、佛洛依德,既而抱怨成功的事业稍稍受挫就大发牢骚的操作,想起身边人似曾相识的嘴脸,恶感渐起而心有戚戚......不过毕竟句子呈现的悖论就其意思的阐述,在这篇影评中的现状还是“井然有序”的,很多人都会同意语句当然可以保留这样的悬而未决,但尽管如此,其意思仍必须具有一种确定性,这就如同一个不确定的边界根本就不是一个边界,如同一个有洞的围墙如同没有围墙一样,如同一个游戏的规则有些含糊这个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一般......但是真是那样吗?

    答案更可能是,人们喜欢逻辑中不可能有任何的含糊性,希望理想物“必定”会在现实中被找到,与此同时,人们虽然看不出它怎么会存在于实现中,却可以看到它不再现实中,如同茱莉娅在第一任男友与人畅谈、意气风发之时,她感觉到格格不入之时,会想法设法来确证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确证的方法是去找寻一个处境和自己差不多或更差的环境,来一场让别人感觉糟糕,又纵情欢乐的“实践式”浪漫主义。这种几乎人人都有的对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确证,可以是看到他人受苦的同情、他人作恶的鄙视、他国也一般黑的失望,来确证自己和自己国家的正确;可以是明明只是一场场闹剧式令人作呕喷饭的所谓导演综艺、影视综艺,我们却欣然谈笑不断大加挞伐的乐此不疲,来确证自己欣赏水平的在线与智商的正常;还可以是对社会残忍痛苦、报复痛快的渴望,来确证无望未来的有望。或者,答案还可能是,我们想理想物“必定”存在于现实中,因为我们在现实中“确实”已经看到它了,就像茱莉娅决心与第一任男友分手的脑内小剧场一样,温馨、快乐,充满阳光,全世界都停下来不打扰,不打扰这一场“理想式”的浪漫主义。这种同样几乎人人都幻想过的愿景,可以是一次次集体狂欢、逼人道歉、网络暴力,一次次的我们赢、双赢、赢了N次、赢到麻木......

    而最终说回来,电影讲述的还是人生抉择在亲密关系上真正要去实现的问题,要实现,就不能忽略其一直被忽略的背景-自由价值与正确规则价值已成背景的平权环境。在其中,现代人精神世界在传统、神圣和庄严都分崩离析后,亲密关系依靠浪漫主义、教条、甚至解决人类不朽问题的孩子都已然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一边与他人团结一致,建立起一定强制力量的社团形式-它与自然状态之中完全自由和孤独大不相同;一边却保持自由,也就是说不必服从上面所说的那些人,这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悖论,所以更远离真正的实现,此时骤然袭来的终极现实的实现-死亡,让一切“作自己”、“要生活”、“随心选”等等语法构建,无比的苍白和无力,但同时也让一次次人生抉择的否定,有了真正其实可以定义人生抉择的属性......

    面对{卢梭悖论},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给出了{每个人既然是向全体奉献出自己,他就并没有向任何人奉献出自己}的答案,因为孑然一身的自给自足,必然导致这一切建立基础-卢梭的{高贵野蛮人}假设得以留存。诚然,在这个已然是独孤自爱的现代社会里,理想中再平等无误的公平设计,都需要具体的人去去实现,继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平等的出现,但或许,这更是亲密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真正现实的面相-非平等。部分扬弃高贵野蛮人的假设,某种程度上可以从小范围打破孤独自爱的所谓自美与实际困境,从实践上,非平等实现绝对自由和正确价值的平衡,实现更好的平等。

    如同《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成功只有一种,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如果说与 {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对立的是 {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那么完全遵从自己内心选择的“成功”是不是就等同于“美好”首先就是个需要语法辨析的问题,而什么是所谓自己的方式,和怎么真正去落实自己的方式,则是更迫切与不得不面对的实现问题。

     6 ) 其实这是一部中年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整个观影过程,我感受不到朱丽一丝的快乐的情绪,她从来没有珍惜过眼前拥有的一切,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就是很随性和自在的活着,而显得那么空洞任性和无力。以至于让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核很肤浅,什么都想谈,但是什么都没谈透。一直到影片结尾,我也没觉得她和自己和解了,仅是漫画家的死亡让她对生命的存在有个顿悟。突然发现在北欧这样对选择更宽容、对成功学也不推崇、也不讲什么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国度,年轻人反而会变得太松弛、自由而迷失在过多的选择中,以至于最好的选择总是another option。 很多人给这部电影打了女权主义的标签。但是我并不认同。这仅仅是假女权视角下对所谓女权的凝视,其实本质上还是男性认为女性的主题,没有跳脱出去,还是在谈生育,性,这些陈词滥调。真正的女权是clint eastwood的《百万美元宝贝》的maggie,这个三十一岁的女人生活窘迫,家庭破碎,本就一无所有。执着与拳击的梦想,一次次的被生活击倒,又一次次爬起来,最终蜕变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女性的力量。

    朱丽不是女权主义者。她其实就是北欧发达社会下,给年轻人更多选择权利的社会机制下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位。朱丽不能代表任何一个人群,也和女权没啥关系。大部分做出的貌似奇奇怪怪的选择更多是性格使然,还有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心智不成熟,当阅历更为成熟的漫画家问她一些关键问题的时候,她不是打哈哈,就是逃避,或者是闹脾气,“不知道“这几个字在不同场景出现了很多回,女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对未来是迷茫的,以至于一直只能在书店打零工,同时还瞧不起在咖啡店打工的男二。女主是一个有小聪明的人,但是她不断的对自我存在的价值和选择的思考和反复中否定自己,不管拥有了什么都不能得到快乐。因为不能坚持,所以没有办法成就任何一件事情。说不出的拧巴,矫情和无病呻吟。 朱丽并不是最糟糕的人,就只是极度normal却自命不凡的大多数,像极了我瓣最标准的脸谱化人群,受过高等教育,有点小才华但是从不精专,三分钟热度想一出是一出,从来不能持续投入一个事情,一晃眼到了三十岁,最终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没错,说的就是我本人了。

    还是我国的年轻人深邃,当我们被九九六、生育、房贷压的喘不过气甚至无暇思考的时候,三文鱼国的年轻人的存在主义困境显得那么虚无和苍白。

    不说了,再去重温一遍《欲望都市》

     短评

    真实到有点残忍,这是一部不适合情侣共赏的爱情片,因为它对焦的是爱情中善变的“自我”以及几乎难以消除的悖谬性——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独特的,都认为“即使没有完美人生,也应寻找完整的自我”,都认为人生应该越来越好一直向上,但其实并不是,并不会。“自我”是现代社会免费派发的新式致幻剂,效果卓群,人人有份。

    6分钟前
    • 渡边
    • 推荐

    不想让任何【其他人】进入生活。孩子也是其他人,有时想要有时不想,像对社交的态度。但不想社交了就宅,不想做父母了却不能不做。想玩,想你关心,想着想着就想规规矩矩【出轨】。用烟接“又纯又欲”(这个恶心的词)的吻。就像【Me too时代的口交】也是矛盾自我的喻体。怀疑一切,只坚定反抗【我们自己的家庭】。总能准确抓住【坏时机】,我们想在爱情里变得更好,却总因爱情展露最糟糕的面相。跋涉过【芬马克高地】,寻找自己的少数族裔血统,在这时代,确证少数性是最重要的事。情难自禁就会翻开【新篇章】,理智地选择不理智,确定地拥抱不确定,抽出卫生棉条用经血涂抹【Julie的自恋闹剧】。分歧不足以让【鲍勃猫摧毁圣诞节】,恋旧却能够。就这样最终活成【第一人称单数】。面对爱与死,人能做的只有【乐观】。【一切都到尽头】,一切未完待续。

    10分钟前
    • 奥兰少
    • 力荐

    平庸却自命不凡、挑衅而不能收场、做梦但无法行动,如果这样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话,这个指控未免有点儿严重了。非常爱开灯后世界静止那一段,美好的恋爱总是写花、写城市、写天气和光,但全世界都不存在。有希望拿影后。

    11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疫情严控,出不了门,正好在家看片。93个国家报名奥斯卡国际电影竞赛,现在选出了15部的入围大名单,花色多样,竟然还有不丹的作品。其中我已经看过6部了,除了日本的《驾驶我的车》外,这部挪威电影可以说是我看得很舒服、引起的思索最多的影片。女主朱莉真是一个“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啊!三十岁了还在随心所欲地唯自己的“欲望、直觉、爱好”生活着,不停地更换着男友;专业也从医转向心理学,最后做起了剧照摄影师。这实在是今天物质富裕、网络通透时代的许多大龄单身青年的真实写照。女权意识、自我中心,唯独还没有认识到在人生中,更重要的“责任和付出”的意义。全片加上序幕和尾声,十四个小段落的剧作结构,编导处理得细腻、生动;男女主演真挚、投入。这位北欧的中年导演未来可期!

    1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非常轻盈。所谓“寻找自我”的真相其实很多人都无法面对,那就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自我。那个所谓的自我是一种幻觉与愿望,寻找了半天最后发现“自我”就是一片空白,一团烟雾,一汪连自己都不想看见的泥淖。那些令自己变得独一无二的才华根本不存在,它只存在于那些你从书上,新闻上和电影里看见的那些人身上,你误以为自己也有那一切,只是尚未发掘出来。不不不,一片沙漠挖到底也没用水源。这很残忍但很真实。所以首鼠两端,所以惴惴不安,看了这个又要那个,以为这是年轻,但不过是脆弱。很多人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要创造一些什么的人,超越凡俗生活的人,但其实什么也创造不了,凡俗对他们而言已经需要垫脚去够。这样的人在身边太多太多。当然,这电影里没有批判,甚至也不想呈现这一切真相,只是追踪一种成长轨迹。倒也挺有趣。

    13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TIFF 2021#总是想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等想清楚了却又错过徒留遗憾,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人。

    14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在神作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焦虑、不确定,可能是我们一代人的主题。

    18分钟前
    • NortonHill
    • 还行

    为后记追加一星,人间真实。男人都是薛定谔式的丁克,只有女人说丁克才是真正坚决的丁克,孩子意外流掉了比起悲伤可能更多的是松口气。不同的人生阶段想要的不同,30岁不想结婚生子,想感受更多激情,想被尊重被听见;40岁感受够了身体交流,想要更多经济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共鸣,和真正懂自己的人对话…这都是没有错的人生。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遇见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人生是非常棒的,而不是在差不多的年纪被社会被伴侣被家庭绑架去选择“别人”的人生。后记看到当时如果没有流产的“另一种选择”也算是圆满了。最羡慕的是女主不需要主动,就有更好的选择…感情进入倦怠期了就有艳遇,恪守不出轨原则新对象会主动靠近,意外怀孕了苦恼该怎么办,孩子自己留掉了,怀念ex懂自己,ex主动输出“你是一生挚爱”…是我这种高敏感被动人格眼红的人生

    21分钟前
    • 77
    • 力荐

    导演这次在氛围的营造上非常强悍,像女主角的这样形象,在我们身边可能随处可见,这样的形象不局限于女性,男性也大有人在,你甚至觉得这部电影就是豆瓣文青的群体画像。如果把这样的人设搬到男性身上,这个故事的观感就另当别论了,但在后me too时代这样的大环境里,这样的女性形象是一种潮流,抛开男权或者女权的眼光,但看这样的人物,真实到血淋淋了,她身上的焦虑是很多80后90后正在面临的焦虑,全世界可能都一样,不过是想追求自我罢了。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们只是短暂的需要别人,来度过自己无序的人生。

    27分钟前
    • donger
    • 推荐

    我们只是短暂的需要别人,度过自己无序的人生

    28分钟前
    • YY
    • 推荐

    突然觉得,哪怕是在平权最好的北欧,三十岁女性的困惑依然是选哪个伴侣和要不要小孩,就挺让人丧气的。

    32分钟前
    • 岁月何须溪上记
    • 还行

    太适合我们这种自称反矫达人的矫情逼了,也可看作是自我意识强烈的矛盾体通过他者映射不断自反的修行之旅。读心术、魅惑术、时间操纵、幻影移行,用超能力放大爱情中最甜蜜和痛苦的瞬间,如拆毛衣般一点点收回纤细的情感火苗,积极的或消极的,彼此交叉缠绕,团作巨型的毛线球藏入历史的抽屉。奥斯陆的清冷与迷醉为这个寻常故事提供了最美的舞台,约阿希姆·提尔应该意识到,他的创作原动力来自于他的乡愁。

    3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很神奇,自我意识过剩,同时又自我意识缺失。

    39分钟前
    • 还行

    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从未坚持一个爱好,我没办法维持一段感情,我会为了捍卫我的人生信条而冒犯他人,我伤害我深爱的人们,我怀疑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母亲,我没有勇气去见他的最后一面,我无时不刻没有在向往自由,我自私地爱着我自己,我讨厌改变,我认为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我从未认识我自己。

    43分钟前
    • PAUL
    • 力荐

    the pains of being basic in Europe

    45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相比全世界无数在为饭钱房租和助学贷款发愁的同龄人 北欧青年看似普世的焦虑其实更像是一种衣食无忧保护伞下的选择障碍 是选择从医还是摄影 是选择丁克还是生儿育女 因为每一条路都完全开放 所以反而迷茫

    46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用爱情喜剧的外壳拍了一部反爱情喜剧的电影,设置在85/90后这充满了不确定和焦虑的一代人身上,时代更迭印记给故事增添了当下的现实意义。而提尔充满活力又细腻的叙述方式也让整部片情感充沛,好看动人(分手戏看一次泪目一次),同时也再次是一部出色的城市电影。两位主演的表演太棒啦,ADL就不用说了,女主是从哪儿挖出来的宝藏?|二刷3.5->4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北欧女人太自在、自由了,足够安全下,可以选择,可以放弃,可以后悔。片中倾向比较明显,生育权是女性独有的,男性只有请求权。

    50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女主的感情线只是bgm,导演要讽刺和批判的是这种30岁左右摇摆不定的nominal feminism。女主表面上是女权作家,实际上只会在吃蘑菇后才会对父权做出反抗;表面上不出轨却实际上已经另有所属;表面上嚷嚷着不要娃实际上最后自己才意识到孩子是维系感情的木桩。一部名义/虚弱女权的打脸片,和爱情无关。

    53分钟前
    • 长颈鹿饲养员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