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盗梦空间

    盗梦空间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10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利奥特·佩吉,汤姆·哈迪,渡边谦,迪利普·劳,基里安·墨菲,汤姆·贝伦杰,玛丽昂·歌迪亚,皮特·波斯尔思韦特,迈克尔·凯恩,卢卡斯·哈斯,李太力,克莱尔·吉尔蕾,马格努斯·诺兰,泰勒·吉蕾,乔纳森·吉尔,水源士郎,冈本玉二,厄尔·卡梅伦,瑞恩·海沃德,米兰达·诺兰,拉什·费加,蒂姆·科勒赫,妲露拉·莱莉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麒麟特战队之机甲核心

    • 更新HD

      纸上谋杀

    • HD

      蜘蛛夫人:超感觉醒

    • HD

      杀戮都市2

    • HD

      银河护卫队3

    • HD

      月球叛军:火之女

    • HD高清

      哥斯拉-1.0

    • 奇异博士2

     剧照

    盗梦空间 剧照 NO.1盗梦空间 剧照 NO.2盗梦空间 剧照 NO.3盗梦空间 剧照 NO.4盗梦空间 剧照 NO.5盗梦空间 剧照 NO.6盗梦空间 剧照 NO.16盗梦空间 剧照 NO.17盗梦空间 剧照 NO.18盗梦空间 剧照 NO.19盗梦空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道姆·柯布(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与同事阿瑟(约瑟夫·戈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饰)和纳什(卢卡斯·哈斯 Lukas Haas 饰)在一次针对日本能源大亨齐藤(渡边谦 饰)的盗梦行动中失败,反被齐藤利用。齐藤威逼利诱因遭通缉而流亡海外的柯布帮他拆分他竞争对手的公司,采取极端措施在其唯一继承人罗伯特·费希尔(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的深层潜意识中种下放弃家族公司、自立门户的想法。为了重返美国,柯布偷偷求助于岳父迈尔斯(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吸收了年轻的梦境设计师艾里阿德妮(艾伦·佩吉 Ellen Page 饰)、梦境演员艾姆斯(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和药剂师约瑟夫(迪利普·劳 Dileep Rao 饰)加入行动。在一层层递进的梦境中,柯布不仅要对付费希尔潜意识的本能反抗,还必须直面已逝妻子梅尔(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的处处破坏,实际情况远比预想危险得多……

     长篇影评

     1 ) 这电影还真不只是单靠天才创意玄妙灵感就能拍出来上映的

    看《盗梦空间》时脑子里依次不讲道理瞎蹦出来的,简略摘:《黑客帝国》,郑渊洁老师《第3180号专利》里的做梦帽,《世界尽头冷酷仙境》里“世界尽头”的虚拟世界构筑,埃舍尔楼梯,黄粱,庄周梦蝶,博尔赫斯的《双梦记》和《南方》以及其他名字忘掉意境类似的东西,《爱德华大夫》,莫比乌斯环。
    然后其他同学补充:
    啊想到了《红辣椒 パプリカ》(嗯我也是刚想起来,红辣椒曾经被译做过《盗梦侦探》)。
    啊想到了《记忆碎片》。(同一个导演的)
    啊想到了王晋康《七重外壳》。(科幻迷同学们的意识也很敏锐)
    啊想到了《搏击俱乐部》。
    啊想到了库布里克老师。
    啊想到了佛洛伊德老师。
    啊想到了《玫瑰人生》。
    啊想到了《机器猫》。
    ……
    ……

    结论是:看这电影,每个人都想到了许多触类旁通但又似是而非的东西。

    可见,文艺作品拿梦境和心理学说事,大家都有过不少经验。《机器猫》多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也拿做梦枕头套过三重梦境。博尔赫斯大半辈子都在各类神秘几何图形的结构下写梦啊镜子啊迷宫啊之类,而且他随便往前一追溯,远到《一千零一夜》里各类玄幻结构,近到诸位宗教界人士的冥想宇宙结构,说明许多仁兄都没事动过“现实世界是否一场梦”之类的念头。科幻小说的例子就不多提了。其实何需文艺作品来武装,随便找个朋友聊天,他也许都会跟你念叨些类似念头。我从不只一个人嘴里听过如下的段子:
    “我小时候也经常想,各种至小微粒里里是不是有无限小的宇宙,我们是不是被包在另一个微粒里,外面有无数重宇宙?又或者,我们都只是哪个人做梦的产物?”
    最后这句话,其实以前经院哲学各种互掐里出过类似的段子。琢磨各类材质名称理念原型后免不了会出几个“上帝用想就创造了世界,我们都只是上帝梦中的人物”云云,当然这类想法通常是异端,要被和谐的。这大概说明,
    哪朝哪代,梦、意识、虚无、死、存在、真实的世界,类似话题,永远被人当个大事琢磨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琢磨过。



    话说,电影这东西和很多艺术门类一样,开始时粗放直率,花样百出。那时的电影要多粗糙有多粗糙,可是表现手法大胆华丽。因为万事草创,大家爱怎么咧怎么咧。那时搞电影大多戏剧、绘画、音乐们转行而来,才子风流得紧。所以现在看早年黑白默片,会在质量参差之余,发现“妈的原来老爷爷们没色彩没声音都敢这么前卫”!
    然后等电影开始成门赚钱的活动,就有流水线了,规矩了,收束了。欧洲人现在还恨好莱坞,就是他们成规格成体系的搬俗套,跟现在TVB观剧众一听到“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啦”就晕一个道理。40年代好莱坞神人编剧如云,之后十年就平淡得多。没法子:你得先把故事讲圆了,还得讲成19世纪报刊连载通俗小说那种线性结构,这样人民才爱看。商业时代的电影都是戴镣铐跳舞。你以为人人都是新浪潮啊陪你玩花样?我们是砸了美元指望盈利的!
    名画和名小说经常有死后才成名的传奇故事。虽然说来不好听,但大众的口味稍微滞后是个挺大的原因。电影跟画、小说又不一样:它投资更大,召集人更多,资本家又不跟19世纪贵族似的可以赞助音乐家为艺术而艺术,所以在好莱坞,每次电影的革新下面,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有创意的人多了,能拍出来的少。不提好莱坞,只说妇孺皆知的:《大话西游》和《东邪西毒》当年在大陆的票房惨到什么地步?还好周星星和王家卫活着看到了这两部重新封神。因此,《低俗小说》这类电影,无论怎么捧都不为过:了不起的不在于电影本身,而在于这类能卖钱的内涵电影每多一部,资本家们的手就松一点,艺术家们就能多喘口气不用靠手提DV过日子。


    扯远了点。
    《阿凡达》当初策划了好多年,一部分原因,是非到21世纪前十年末尾,才有如此成熟的制作手段和放映手段来完全体现卡梅隆的野心。同样,我挺难想象《盗梦空间》会出现在1990年。不只是拍摄手段、特效这些硬件,还有观影人群。这么说不大好听,但观众真的是一代代被训练出来的。
    一部部的电影累积;观众一点点接受复杂化的叙事;黑泽明当年划时代的《罗生门》的叙法,到《英雄》里被一照搬,大家都不新鲜了(当然和某团体操导演老师手法一般有关系);1990年的资本家很难对《盗梦空间》这样的剧本狠心投钱,可是在2010年却成为了可能。


    《盗梦空间》真正了不起,是这个编制过程。它不只提供一个灵感,让大家明白“哇哈哈哈哈,你们是不是被梦境搞迷糊了呀,是不是也觉得我这个电影很深刻呀”,而是提供了一个圆润完美的电影。怎么剪辑的,特效怎么描绘,节奏怎么把握,音效的要求,各种细节的分寸。想想看,单是解析这个电影本身就已经很费事了,这电影具体的分镜头怎么编出来的,怎么安排演员来捣鼓出来,想一想就叹为观止:

    将人类最永恒的纠结念想——梦境,现实的层次,潜意识——抖开。
    随后制造一个玄妙的构思。
    将这个玄妙的构思展开,建筑完整的逻辑世界。
    将这个世界的规则建立好,将各层间的联系方式做好。
    ——如果只是到此为止,许多天才文艺片编剧/天才奇幻小说家,都有能力做到。

    但是:
    按照这个世界规则,将柯布这个人的剧情完美镶嵌其中(他与妻子的心结,他和这个世界体系本身的一些关键矛盾)
    编制合适的剧情(制造出齐藤以及他所要完成的任务,制造费什以及他的父亲)
    根据各层间的联系制造关键的经典剧情(第一层梦汽车落水,第二层梦酒店失重,第三层梦雪地奋战,意识边缘之类)
    用大量眩目娴熟的技巧拍完,让高举蟹钳的剪刀手爱德华们猜不出哪段该剪哪段不该剪。
    让人眼花缭乱之余,居然还遵循着经典好莱坞格式让人看得顺眼:开头制造各种悬念+一次任务(未遂)展示世界观,四处寻找同伴加入各种花絮顺便完全介绍世界观,进入任务即剧情主线+纠结悬念倒计时+末了各种伏笔集体展示功能。(随举一例:《敢死队》的结构:开头做一个任务展示世界观顺便揭示内部小矛盾+接任务描绘其他同伴并且初探对手+最后进入任务高潮——虽然题材截然不同……)

    ——插一句:《搏击俱乐部》里有个众所周知的彩蛋。胶片里藏了东西,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
    《盗梦空间》的最后一个妙处,如开头所述:它把一连串你曾经想过、读过、害怕过的念头召唤了起来,潜移默化的把这个念头植入了你的思维,让你再次开始怀疑(你以前肯定怀疑过)梦境和现实。



    如是,《盗梦空间》不只是诺兰的胜利,也是编剧、导演们的胜利。如前所述,每一部类似电影的成功,都能为天才们松绑,让他们从王八蛋资本家手里得到更多的自由。
    但最后,也是观众的胜利。因为有一代代电影叙事方法的试验和开拓,因为有这样一代代成熟的观众们,资本家才敢让诺兰们拍这样的电影。真的:正是有这些可爱的研究剧情、琢磨逻辑、写剧透、写解析、“看不懂我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的观众(而不是“呸,这什么烂片我看不懂不看了”,或是1994年写信向领导要求“《大话西游》侮辱经典,请要求停播”的老干部们),这样的好电影才有生存的土壤。



    这种思路:
    导演们在保持可观性的前提下一点点开导观众——观众的视野开拓因此能够接受更多元方式的电影——资本家/导演们敢于拍摄更大胆、更多元的题材——良性循环。

    比起另一种电影思路:

    观众爱看什么就投机拍什么——观众越来越懒越来越接受平庸的电影——滥俗灌水廉价投机堆砌的电影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

    相去何止万里?





    PS:
    几年前关于莱昂纳多·迪卡普利奥一个段子。

    迪卡普里奥:看着一个在《成长的烦恼》里初露邪气,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潇洒自如,在《泰坦尼克》里成为全球偶像的,兼有金发、小邪气和俊俏于一体的家伙,如今年过而立,在《无间道风云》和《飞行家》里留起胡茬磨砺肌肤变成一个硬派气质糙男,不免让人心生感叹.一个男子长了娃娃脸算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少年时轻易便能够左右逢源,成为美人们抛掷水果和手帕的目标;忧的是过了中年,纵使留起了胡须叼起香烟卷起衬衣袖子骂几句脏话,还是去不掉甜美的冰淇淋味道。
    以电影上的迪卡普里奥来说,1998年就以一介风度翩翩小美男倾倒众生,早已不必低眉摧腰事权贵,来换观众的眼泪和门票。所以《泰坦尼克》那一次妩媚的沉入冰海后,这少年就换了副样子。他、温斯莱特其实都这样,不比许多人物,到了四五十岁依然要强抹脂粉,做清俊俏丽状来掩人耳目。
    可是好莱坞就这么标签。王子公主们总得朝工人阶级苦命男走两步,才能显得“实力派”一点。大概在好莱坞世界里,“佳人”和“强者”泾渭分明,两者能被兼容的也只有费雯丽这类天赋异禀的人物。而且,对迪卡普里奥这样曾经倾倒全球的美少年,不管多么实力派,他当年给人的印象总归会起作用。

    但是呢……
    就像观众的口味是一点点被改变的,迪卡普里奥的地位是一点点改变的。拍了一部又一部成熟男电影,堆积了足够多的砝码之后,“中年男人实力派迪卡普里奥”总会压倒“美少年杰克·迪卡普里奥”,成为他核心形象的。
    《盗梦空间》就是又一个砝码。




     2 ) 在时间这条浩瀚长河中——再看《盗梦空间》,一篇迟到一年的影评

    当今,能给人带来惊喜的电影还是挺多,但是一开始就能吊足人胃口,看过后更不让人失望的电影,却是真正凤毛麟角了。无疑,去年暑期上映的最强话题作就是《盗梦空间》。我是9月1日11点59分在和平影都IMAX看了引爆场,影片播放完毕,听到了观众含蓄但热烈的掌声,所有走出来的人都是一个表情:“唔,脑袋好涨,真想拉个人好好讨论讨论。”这是什么感觉,就是志同道合的感觉。于是从那天起,到一年后的今天,世界影坛不再有其他的惊喜。

    《盗梦空间》同《阿凡达》一样,上映前都没做宣传,只能靠极为罕见的内涵和口碑,坚强地推动口口传播。这爷俩是“国产大片”的践踏者,而被践踏的人可能毫无还口之力,因为他们缺少能引起最广泛共鸣的能力。

    要做到“广泛共鸣”,真的很难啊!像我这样自认性格不讨喜的人,顶顶爱的就是拿放大镜看电影,瞧个不顺眼了就跳出来骂,自以为神仙。我们这样看电影的人决不少,我们求的是什么,求的是知己,求的是对现实的逃离,求的是在千百个烂片中终于发现了一个让自己爽的亮点,然后泪流满面地握着想象中导演的手,说“你懂我”。

    这回诺兰真的是抓住大家最私密的痒处了。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小想法,而且往往会以为只有自己才有。小时候还会热烈地思考梦到底是什么,渐渐地长大,这些想法就一一被教化过来,活埋在积满灰尘的角落里。当年那个思考梦的脑袋,如今只会思考工资条了。一部商业电影要取得共鸣,就是把这些犄角旮旯里的尘土挖出来,明确告诉你,你小时候没想错,大人们告诉你的才都是假的!白马王子是有的!外星大坏蛋是有的!超级无敌英雄是有的!让一群人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咧着嘴巴流着口水统统做一个儿时不曾真实触及的梦,这才是商业电影的本尊,这才是商业电影的高尚!

    一个不会做梦的民族是没有创造力的。一个不会制造梦境的“文化帝国”,何以制造未来?

    废话结束。正片开始。

    【概念】

    看多了得影迷都会注意到:《盗梦空间》的几乎所有核心概念都不是新鲜的玩意儿。

    网上牛人们关于《盗梦空间》的规则的解读实在是很多了,这占了影评的极大多数,甚至很多牛人画了结构图,几层梦境各自发生了什么一目了然,随便搜一搜看一看,大致都能明白。于是很多人就开始纠结了,到底有几层梦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意思?接着就找很多证据来论证,什么戒指论啊,岳父阴谋论啊,精彩纷呈啊。不过我想劝一句,真的别纠结了,不然会看不到这部电影真正的美。为什么?因为如此纠结的东西,不是唯独这部电影有的,如果这部电影为你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好好瞧瞧屋里其它的东西是不是一样迷人吧。

    你喜欢桶中之脑,不可知论——《第十三层阶梯》、《X接触》、《全面回忆》、《妙想天开》、《索拉里斯》,甚至《黑客帝国》。

    你喜欢一个电影里看N个RPG故事——《移魂都市》、《蝴蝶效应》、《劳拉快跑》。

    你喜欢潜意识——看看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吧,世界尽头中有走不出去的小镇,冷酷仙境中有符号士与计算士关于藏在人脑意识中的密码的血腥争夺。

    你喜欢虚拟时间的无限放大——今年有两期《科幻世界译文版》里有个长篇《副本》,里面有虚拟审讯。喜欢动漫的,不会忘记《火影忍者》里鼬的瞳术“月读”;早一点,是《七龙珠》里神仙的练功神殿;喜欢恐怖漫画的,伊藤润二有部讲一个人做梦越做越长的短篇,名字我倒是忘了,但结局看了让人毛骨悚然,精彩异常。更极端一点,你记得小时候《灌篮高手》里有集叫《暮木的执着》,全部20分钟就讲述了暮木同学从接球投篮到进球的5秒钟。

    你喜欢梦幻般的迷宫——嗯,如果你不满足于埃舍尔的画,也可以来找我。

    列举林林总总,不是要贬低《盗梦空间》,而是要升华《盗梦空间》。在所有拥有这些美妙概念的文艺作品中间,唯独《盗梦空间》做成了最大众的狂欢。为什么?因为《盗梦空间》做到了一部科幻电影的极致:创造一系列极致的概念,再围绕这个概念拓展出一个极致的剧本,最后用一个极致的方式表达。极致到什么程度呢?别人插不进来。《盗梦空间》是典型的诺兰式的电影,实在是浑圆一体,丝毫没有什么线头露在外面,续集这种东西是插不进去、也抽不出来的。有人看到最后陀螺不转,说这是给续集留下伏笔。这可不对,不会有续集,哪怕真有,那就是《2010:太空漫游》式的续集,与《2001:太空漫游》没有血缘关系。

    什么是典型的诺兰式的电影呢?就是说,这部电影主题是A,它的表现形式是A,电影本身也是A,从内到外都是A。这么说当然没人听得懂,举例子或许形象一些:《记忆碎片》,主题是一个永远只有几分钟记忆的人的故事,它的结构也是几分钟一个桥段倒退或前进,最后这电影本身也就成为了观众体验“短期记忆丧失症”的旅程。再举个例子,《致命魔术》,主题是魔术,结构按照魔术的方法剪辑来迷惑观众,最后来一个惊天大揭秘,魔术师亮起了底牌。如今终于迎来了史上第三部典型的诺兰式电影《盗梦空间》:主题是梦,情节是梦,到最后观众又一次恍然大悟:哦,我们是不是就在做梦?

    围绕着梦境这个主题,诺兰做足功课,在设定中加入了堪与《黑客帝国》比肩的细节设定。设定来源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经验,正因如此,才能获得观众广泛的共鸣。

    设定1:人在梦中常常不觉得这是梦(除非接受过训练)。这个大家都体验过,所谓“掐一下试试自己是不是在梦里”这种愚蠢方式我自己也试过,没用,在梦里也是疼的。这有点像Déjà vu,梦境也是大脑自己产生的,大脑有的是办法强制你相信它。这个设定是整个植梦故事的基础。

    设定2:现实的环境会影响梦里的环境。我有一阵子睡觉时喜欢在本本放表演工作坊的相声剧,好几次做的梦的场景就是直接对应李立群的台词,他说什么话,我梦里人就说什么话,简直奇妙无比,大家有兴趣尽可以试试!这个设定对本片的主要贡献就是提供视觉奇观,特别是宾馆两场重力怪斗,漂亮得让我满心欢喜、爱不释眼!

    设定3:梦里的时间比现实快。这个也有科学依据,据称人做一个梦最长20分钟,但是梦里的确感觉像过了一天。这个设定恰恰就是本片最最精彩的设定!围绕着时间加成这个技术细节,诺兰放足戏码,创造了一个无敌到无赖的矛盾解决法:如果解决一个问题时间不够,那么就下潜到下一层梦境去,如果还不够,那么再下一层。影片第一层梦境中汽车从百米高的桥上落到水中,不过短短几秒,竟然还能讲那么多情节,看来诺兰已经成为一个蒙太奇门派:无限拖延流的掌门人。虽然无限拖延流往往落得个诟病,以日本动画片为最甚,但诺兰就是有本事再搞得惊心动魄,功力立判高下。

    设定4:窒息或坠落会让人从下一梦境中醒来。最后连环KICK的桥段虽然毫无意外,但气势如虹,爽到极点!至于KICK的原理,各位尽可搜索牛人们的详细解析,我也插不进嘴了。

    设定5:不可在梦境中构筑现实记忆。片中小帅哥亚瑟对科布有个评价:他教你不要做什么,往往自己就做什么。的确,在给小姑娘上课时,科布就教导筑梦师不可依据记忆构筑一整个现实场景,因为难于分辨虚实。这可是有理的,他和他老婆的悲剧的源头就是在迷失域仿造了现实。然而我们后来随着小姑娘却看到科布自己也按照记忆构筑梦境,一一回顾逃亡前的点点滴滴。这电梯桥段是全片唯一略带恐怖的场景,结合最后陀螺不停的结局,增添了一份片子的深度。

    设定6:图腾。依靠只有所有者才知道的物理属性来分辨梦境与现实,这真是精巧聪明的办法!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就说过,任何密码都是可以破译的,世界上真正可靠的保险箱就只有自己的大脑。但是这个设定也有缺陷,即如果有人以所有者为目标,通过盗梦手段来偷得目标的图腾(当然得赶在目标使用图腾验证之前),那么这图腾还可靠吗?看来随时取图腾出来验证是必须的,好比电脑老会死机的时候得随时保存工作进度。

    除了以上6大显性设定之外,《盗梦空间》还有很多隐性设定,比如共梦同步,心理投射,潜意识防范,乔装易容,植梦诱发等等,不仅细致,而且周全。这些显性的隐性的设定虽然天马行空,却步步在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专业。不仅是电影制作专业,更是设定专业。既创造“盗梦人”这一职业,那么他们的行事作风,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的规矩边界,他们的难言之隐,他们的行话黑话,统统详细地一一拓展出来,仿佛这世界上真有这一职业,而且创作者真的“下基层”和他们“体验生活”过一年半载似的。彼得杰克逊在拍摄《指环王》之前,曾经这样告诫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不是设计中土世界,而是发现中土世界。中土的建筑、文化、历史统统埋在泥土里,我们不是画图纸的艺术家,我们是挥舞铁铲的考古学家。”这么说或许玄乎,但用上海话来说,恐怕就是“搞得像真的一样。”是的,就是要有“搞得像真的一样”的精神,商业片才能得到大家的致敬。


    【难点】

    讲一部电影有多好,我觉得最顺手的切入点就是说说这部电影难拍在什么地方。诺兰又一次手握大投资,题材却不如TDK这样的大众,最难的地方就是:如何不让观众因为看不懂而退席?

    好吧,你可以说,我是诺兰粉丝,我不会退席。但我老婆不会这么想。毕竟是零点开始放的两个半小时电影。可是看完之后,她却挑战似地对我说:“谁说难懂啦?我全看懂了啊!”

    啊呀呀,所以说诺兰牛啊!

    我始终坚信,控制住观众,就能称霸影坛。该让你懂的部分我有办法让你一次就懂;不该让你懂的部分我也有办法让你心甘情愿拿出钱来看第二次。

    科幻电影尤其难以控制大量观众。过于形而下,难以服众;过于形而上,难以抓人。《盗梦空间》是很先锋的科幻电影,推行的就是形而上的概念;但是投资对票房的渴求却要求电影尽量形而下,不要让观众打哈欠。于是,就产生这么一对矛盾:我是要讲故事,还是要讲规则?低等导演讲故事,中等导演讲规则,高等导演都能讲!

    要解决这个矛盾,诺兰就安排了这三个东西:代价,动机和变数。这三个玩意儿是用来讲故事的,如今诺兰用来讲规则。

    代价提供剧情张力。动机拓展人物深度。变数推动故事发展。看任何好看的剧情片,我们都会被这三样东西不断牵着鼻子走,完成一次次梦之旅。

    【代价】

    很多人看了部烂片,大呼“烂烂烂”,却说不出来这片子烂在哪里。这很简单,你就看这电影有没有花时间把主角的代价安排好。如果说一部电影是一艘漂泊的大船,那么代价就是这大船的铁锚,让船得以在观众心里停靠。

    买一套房要还房贷,爱一个人要懂付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代价这东西已经被规则说得明明白白。但是很多剧情类商业电影不懂怎么玩转代价,观众就不怎么买账。举个例子,看看近几年的007电影,不说票房,只说口碑,那么就只有两部电影:《黄金眼》和《皇家赌场》。007就是一个二流电影系列,因为在这系列中最高档的两部电影也不过是由同一个二流商业导演炮制的。但是在这两部电影中,马丁坎贝尔仅仅巧妙地加一点苦难元素,就让007焕发光彩,直接让皮尔斯布鲁斯南和丹尼尔克雷格成功上位。这个苦难元素就是:007不再无敌,而是被某个同事或者女人整的很惨,不仅挂彩,而且差点挂命。这是在平时的007系列中是很难看到的。同样的谍战电影,我们看《谍影重重》系列,主题就是失去与重获。再看更极端的美剧《24小时》,我们都知道无敌的鲍小强永远不会死,但还是一直为他捏把汗,就是因为鲍尔的代价除了生命之外全部都献出去了,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比他付出更多的人——所以哪怕他套上了一个无敌光环,哪怕他代表的是令人讨厌的美国鹰派单边主义,但是当他在完结篇最后伤痕累累地走出画面时,我们都会泪流满面地由衷献上一句:GOOD LUCK,JACK。

    代价为什么会让人如此着迷?因为只有它才是真正的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有它能给剧中人物提供两难选择,给局外人提供焦虑。

    代价就是风险——无论风险是不是已经成为危险。电影中最简单的风险就是死亡,但是最难编的也是死亡。你看一部动作片里英雄们一个劲地往前冲,如果代价仅仅是可能会死亡,那么必须得有希区柯克这样的水平才能挽救剧情,不然肯定是烂片——因为观众早就知道主角是不会死的。所以除了死亡之外,必须给人物安排一个更合理的代价,让观众知道、并且想象另一种结局的可能性。

    回到诺兰的电影。他恐怕是为数不多的极有意识为剧情加入代价因素的编剧和导演。所以他是剧情“张”和“收”的大师。从《失眠》、《魔道争锋》到两部《蝙蝠侠前传》,一开始的剧情总是张得很开,人物比较和谐小康,越到后面人物失去的就越多,直到最后几乎一无所有,剧情紧紧地收缩为最后一张牌,来个大决战。观众只需半个多小时入戏,然后就很难出来了。

    说了这么多废话,那么看看《盗梦空间》的代价。嘻嘻,这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最优雅的代价!如斯诺克般绅士,如古典乐般雄浑,如银河系般浩瀚啊!

    时间。《盗梦空间》最核心的魅力在于时间,这人类永恒的终极天问,在《盗梦空间》里竟然变成了集成代价的囚笼!

    看多了《黑客帝国》这类的电影,我们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如果在虚拟空间里人死了,现实中人还会死吗?《盗梦空间》一开始就说明白了,人在现实中不会死,只是会醒来。看到这里,我抱头痛哭:这么和谐的代价,难怪国内上映一刀未剪!诺兰在从“零”到“正无穷”这个代价坐标系中,区间的入点竟然打在了“零”,这还怎么玩啊!

    紧接着《盗梦空间》在“教学篇”又加入了另一个设定:因为人脑的功能在沉睡中更活跃,所以梦中的一小时只相当于现实中的五分钟。我再次抱头痛哭:诺兰你简简单单一句台词,就解决了人类追寻数千年的延年益寿之难题啊!回答竟然是“做梦”,这种双关语岂不是在调戏我们啊!

    在这么一个和谐欢乐的前设定之后,电影关于时间的探讨就渐渐往深沉方向走了。因为任务需要,梦境必须有三层,这就需要药剂师配制特殊的镇定剂,梦境才不至于坍塌。在药剂师昏暗的地下室里,一个老头喃喃一句“他们到这里不是为了做梦,而是为了醒来”,这句警语颇有不祥。很快我们就知道,在镇定剂的效果之下,人在梦中死亡后就不是“浮上来”,而是“沉下去”。沉到哪里?所谓“LIMBO”,迷失域,潜意识的边缘,无主之地,混沌无序,时间在这里面永恒地流淌。或许难懂,用剧中的台词来解释就是:最好的情况也是“苍老的灵魂回到年轻的躯壳”;而最差的情况是人的意识将在迷失域中“孤独终老,悔恨一生,最终失去一切现实的记忆”。

    嗯,到这里,诺兰终于在代价坐标系中,把区间的出点打在了“正无穷”。

    “零”到“正无穷”,无数可能性就在这条射线中上演。

    《黑客帝国》里有“真实的荒漠”,《盗梦空间》里有“永生的囚笼”。这些代价更吸引人,不仅是因为能够引发人的想象,而且具有切实的思辨意义——它们在某些人眼中是惩罚,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追求。《黑客帝国》里的叛徒塞弗满足于“无知者的幸福”,宁愿留在虚拟矩阵里抽雪茄吃牛排。而《盗梦空间》里不幸落入迷失域的人,很容易因难以分辨现实和梦境而浑浑噩噩地度过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旦等到镇定剂药效过去醒来,脑子恐怕不是失忆、发疯就是一团浆糊。但是,诚如很多相似的电影和网友所共同探讨的一样,谁有办法证明自己不是“桶中之脑”?自古以来各种宗教说人死后上天堂或下地狱,不就是说到了一层更高的现实吗?现实是不可求证的,真实是不可知的,关键在于你想还是不想,信还是不信。有人愿意美满地活个五六十岁就仙逝,有人情愿辛苦地赖活着也想多看一眼明天。回想科布夫妇,至少在梦境中活了整整五十年,至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过,谁敢说这不是幸福浪漫,但谁又敢说这不令人厌倦窒息?

    《盗梦空间》讲的看似是梦,其实是时间。在时间这条浩瀚长河中,生命的意义几经沉浮。

    《盗梦空间》里我最崇拜的就是这个老齐藤了,为了一个极度遥远而模糊的承诺,竟然敢于在迷失域用枪轰掉自己的脑袋,果然具有企业家的魄力和胆识!回到了现实的机舱,看他那先迷茫后清醒的眼神,看他二话不说打电话履行承诺,人品好啊!

    《盗梦空间》是我所见过了最玩转时间概念的电影之一了。有人说《盗梦空间》不够科幻,说因为只看到一个“盗梦机”是个科幻元素,其实是个披着科幻外衣的犯罪电影。那可完完全全本末倒置啦,《盗梦空间》根本是个披着犯罪外衣的科幻电影,紧紧围绕“时间加成”这个代价设定,探索一切可能性的边缘。在时间这条浩瀚的长河中,爱情,亲情,记忆,承诺,永生……这些平日人类的普遍追求几经沉浮,《盗梦空间》以科幻的视角重新予以审视,赋予人宏伟的想象,给人以无比的激励和鞭策(结尾肯定是回到现实了,别再因为这样的小玩笑而绝望和纠结了)。写到这里,不禁感慨:《盗梦空间》真是一部负责任的大片的极致!

    【动机】

    实话实说,动机是《盗梦空间》的弱项。无论谁都没有“非这么做不可”的必要性。科布竟然只是为了回家看孩子,好吧他就是巨蟹座的。其他人为了钱。就为了这个,有必要“九死一生”吗?这个有点说不过去。

    诺兰的做法简单粗暴,就是把这个动机转化为悬疑,辅以“蝴蝶梦模式”伴随整个剧情发展,不给观众在看电影时质疑的机会。“蝴蝶梦模式”是什么,下节再谈。

    而有趣的是,《盗梦空间》里三个本不应被关注的动机,却大放异彩。

    这三个“本不应被关注的动机”是:亡妻梅乌的动机,映射梅乌的动机,富二代费舍的动机。特点:都值得好好玩味。

    亡妻梅乌就是真实的、已经跳楼死去的梅乌。她的动机是被植入的,怀疑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跳楼而死。所有“桶中之脑”理论控的同志都会会心一笑,而不熟悉这个理论的普通观众可能会不屑于这种不切实际的动机,直到影片结尾被诺兰的陀螺反讽一把。

    映射梅乌就是科布梦里建立起来的映射形象,说白了就是科布做梦所梦见的她。这个她的动机是希望科布留在梦里,和她永远在一起(这点通过梦中梦几乎可以做到)。但深究就会知道,这个梅乌的动机其实是科布的潜意识的动机,因为是科布创造了她(废话)。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科布对亡妻的负疚感是多么深,他对她的思念又是如何刻骨铭心!

    而最棒的动机就是富二代费舍的动机,我们全程直播观看了这个“子毁父业”动机的植入的全过程。大家有没有反应过来:诺兰这个好心人,他在这部讲如何“植入动机”的电影里,把其他人动机都写那么烂,而唯独关照费舍的动机,这是为什么呢?这明明是在教我们怎么写剧本咧!!!

    OK,我们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对话。
    制片人:我们要一个故事,讲的是富二代把老爸的基业毁了,你赶快把人物立起来。
    编剧:什么叫“立起来”?
    制片人:就是要给人物一个说得过去的动机。
    编剧:因为儿子姓李,老爸也姓李?
    制片人:这太敏感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吸毒了?
    制片人:这太消极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跟爸爸爱上了同一个女人?
    制片人:这太琼瑶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不是爸爸的亲生儿子?
    制片人:这太TVB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因为儿子出了车祸失忆了?
    制片人:这太韩剧了,政审通不过。
    编剧:那么只有让儿子成为雷锋式的五好青年,不靠爹地靠自己,奉献祖国和人民。
    制片人:就这么定了啊!

    【变数】

    我在写《阿凡达》的时候就夸过“学徒模式”,这真是屡试不爽的、性价比极高的模式。诺兰的运用却比以往更高一筹:如果说《阿凡达》等电影的学徒桥段是为了让观众懂规则,那么《盗梦空间》还为了做其他铺垫——我立的这个规则,在今后的故事中将被颠覆。

    这个突破是出于对电影类型的考量,也就是说,正因为《盗梦空间》身为类型片的复杂性,有两种经典故事模式成功融合,使得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好看。

    “学徒模式”最通常的用法是在科幻电影中,学徒是主角。比如说,尼奥在《黑客帝国》里当学徒时不断被告知自己是“救世主”,而后他发现了自我,真的成为了救世主,这就是基于“救世主”模式。《阿凡达》也是,特鲁克马克托骑士的故事就是为了铺垫“救世主”的诞生。

    但是,《盗梦空间》不仅仅是科幻片,也是犯罪片。主角其实不算是好人,至少不纯洁。因此,科幻类型的“学徒模式”遭遇了犯罪电影的“强盗模式”,即“计划-执行-变化-应变-逃亡”模式。“强盗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计划”与“变化”两个环节之间的冲突。因此,诺兰身为编剧很巧妙地把整个“学徒模式”整合到“强盗模式”的“计划”环节中,让“变化”环节去击溃“学徒模式”,然后再让“学徒”融汇贯通解决“应变”环节,最后连环KICK大家成功“逃亡”。这就是为什么这次的学徒是小萝莉而不是主角科布,因为“学徒模式”是为“强盗模式”服务的。类型融合说白了就是七巧板,有想象力的人才拼得转。

    讲完了“学徒模式”与“强盗模式”,我来强力推荐另外一个模式:“蝴蝶梦模式”。

    “蝴蝶梦模式”是我自己起的名,指的是“在剧情中是不存在的人,却对剧情有着重大影响”,有点希区柯克的“麦格芬”的意思。很好玩的是,最流行的“蝴蝶梦模式”的应用,都是死去的妻子:《蝴蝶梦》中的丽贝卡,《EVA》中的碇唯,《盗梦空间》里的梅乌……大概死去的女主人气场都很足吧!还有《阿凡达》里的爱娃。其他的“蝴蝶梦模式”的变种,如《指环王》中的魔君索伦,《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也都是一开始神龙见首不见尾。

    “蝴蝶梦模式”的美处有三:一,观众会对未知的东西充满敬畏;二,根据“不在场”原则,逻辑可在“镜头后”交代,因此靠“蝴蝶梦”来制造冲突非常方便;三,实体不在,虚空在,人面不在,悬念在。

    “盗梦”里面搞个“蝴蝶梦”,是个省时、省力的做法,因为科布的亡妻梅乌简直成了变数制造机,她在剧情中至少给盗梦团队制造了四、五次麻烦,其中最厉害的就是在冰雪碉堡中把费舍给毙了。本质上就是科布自己的潜意识在捣乱。

    各种模式拼接易,融合难。诺兰把各种材料用高火煮化,再用文火慢炖。玩泥巴的孩子、拂动的窗帘以及踩碎高脚杯的声音,这些音画元素都被抽象为科布亡妻梦魇的一部分,散落放在故事的里里外外,不断为观众制造不祥的折磨。

    【动作】

    《盗梦空间》的动作戏或许可以很好地解释诺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导演。他是一个强于视觉、弱于动作的导演。当动作有视觉新意时,他可以创造经典;当动作戏只是例行公事时,他做得乏善可陈。

    这一点在《黑暗骑士》里就开始显现。中间小丑追杀哈维登特一段电光火石,但是最后蝙蝠侠在大楼里逮匪徒的动作设计十分无趣。

    而《盗梦空间》里更是走了两个极端。失重动作戏痛快淋漓,连环KICK巧思不断,但那冗长的雪地追逐甚至不如《007黑日危机》和《真实的谎言》两片的片头。

    当看到这某些“轻度差劲”的动作戏,我们这些忠实粉丝的心态可能就像,青涩男孩不巧看到心仪的美女在挖鼻孔,嘴上不自觉地替她找各种美丽理由,心里却不禁暗暗叹惜——干嘛让我看到呢。

    和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等一干老将比起来,诺兰能创新、有追求,但承载着好大的压力。现在的诺兰毕竟不是当年拍《记忆碎片》的小伙子了,他肩负着数亿的投资,以及全世界一厢情愿的宠爱。是的,我们不允许他失败,不然我们看什么?

    评分:5。

    载自evarnold的绝对领域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18300194081/

     3 ) 谁人畏惧现实,谁将在梦中将自己迷失(非技术分析,无剧透)

    和COCO小姐一起去看《盗梦空间》,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关于技术的问题,我们只是出来以后简单的交换了几个情节,其他的到是很好理解。看电影的过程中,COCO小姐问我,你说如果咱俩坐在电影院里是场梦,醒来以后发现自己在家呢怎么办,我说那到不可怕,怕的就是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还在XX公司的办公室里呢,面对着同样的领导和一堆没干完的活,那才崩溃呢,两个人心领神会的笑。看到李奥纳多和老婆造就的梦中的世界的时候,我就和COCO小姐说,你说这俩人审美是不是有点问题,太缺乏想象力了,也不整点啥花花草草的,清一色是灰土土的高楼大厦,这和现实有啥区别。出来的时候,COCO小姐问我,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梦境,然后只有你和你心爱的人永远生活在其中,你愿意吗?我想了想说算了吧。她说我也是。

    电影很好看,出乎我意料的打动我,我不是技术控,所以即使是当初看《骇客帝国》,也是感觉心中淡淡,并没有像很多人那么激动,这次却是久久都沉浸在其中,许是因为拯救世界于我这样的普通的小女人,终究是一件遥远的事。相比之下,反倒是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穿梭,更让人感同身受。所以当莱奥纳多最后醒来的那一刻,我看着他,仿佛看到了从梦中醒来的自己,那种感觉复杂到难以言述,但我知道你和我一样明白。我也曾在梦中见过洪水滔天,山崩地裂;我也曾在梦中飞翔,飞过紫禁城的上空,飞过森林和湖泊,赤脚降落在大地上,在梦中闻到过青草的味道;我也曾在梦中哭着醒来,枕头被泪水打湿;我也也曾在梦中被人追赶,大声的对自己说,这是个梦,醒过来,醒过来,然后就真的醒了过来;也曾在梦中见到久别不见的父亲,拉着他的手,两个人一起走,我也曾在那里终于找到我那如风的少年,在梦中以为自己将永远和他在一起,醒来后坐在撒满阳光的屋子里黯然神伤。在那一刻,我曾无比痛恨自己为什么要醒过来,为什么不能把梦一直一直做下去。那时候我年纪小,还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冷酷的现实。然而今天,在面对过这么多的痛苦,失落,迷失之后。我坐在电影院里看一群人做梦。相比于电影里那险象环生,荡气回肠的梦境来说,我最喜欢的,却偏偏是里奥那多在飞机里醒来的那一刻,除了安静,耳边只有飞机的轰鸣声,阳光灿烂的机舱,男人脸上的表情,梦中数十载,人间只是弹指一挥间,所有的波澜壮阔,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很多人的未来,却将由此改变的那一刻。我想,如果我手中有一个遥控器的话,我并不想重回那梦中,我只想重温这短短的几秒钟,那永恒的一瞬间。



    所有的一切,都因为这短短的几秒钟才有意义,假如不能从梦中醒来,没有现实的冰冷和残酷,梦境也无所谓令人向往,假如没有地球的引力,终究不能降落大地,飞翔也变成了无根的漂泊于太空,无所谓美好。我爱这电影中的每一个人,并非因为他们是伟大的造梦者,而是因为他们都是那么坚定而勇敢,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谁,从不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爱他们每一个人,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美梦,但他们不会躲到自己的梦里,我喜欢列奥纳多,是因为他始终记得,他是一个父亲,他不能畏惧痛苦,躲进自己的梦里,他要让孩子们真实的握着他的手,看到他的脸。即便是费舍先生,他一生中也许都在做梦,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一次,他不是沉迷于梦中,而是在他梦的最深处醒来。我看到他若有所思的表情,内心感慨万千。电影的英文名叫Inception,而不是什么《盗梦空间》,Inception在英文里,是开端和开始的意思。我想电影的制造者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也许有他自己的意味。我们做梦,不是因为害怕,所以要把自己丢失到梦中,我们做梦,是为了找到从我们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我们心中的那个问题的答案——“我是谁”,与其说它一直在我们的梦中,还不如说,它一直在我们的心里。



    做一个梦想家,但永远不会怯懦的躲进自己臆造的梦境中去,永远勇敢的面对这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敢于问自己——“我是谁?”,这才是我心中了不起的人,也是我想要的生活。看完盗梦空间,有朋友曾经问我,如果你想构架一个梦,你会选择梦到什么,我说,我也许会想再见我父亲一面,我很想念他。但是,如果我见到我的父亲,他会和我说什么呢?我知道,他会说,别怕,有我在。就像他活着的时候就常常会说的那样。我还想见一见我曾经在梦中深爱过的少年,不过这一次,当我醒来的时候,我不会再觉得失望,因为每每想到他们,想到我在梦中做过的那些美好事,我就觉得这生活还是很美好的,谁说他们不存在?我知道他们一直在,在我的心里,我的梦里,我的身体里,从来没有离去过。除此以外,我别无所求,如果此生是一个梦,就让我睡到自然醒,所有的现实我都接受,爱梦想,也不拒绝现实。



    当李奥纳多从梦中醒来之后,他向四周望去,曾经在梦中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伙伴都在,大家心照不宣眼神,这比梦还美好的一刻,你永远无法在梦中体会得到。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列侬的那句歌词: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

    如今再这句后面,我还想再加一句:

    and I will never forget who I am

     4 ) 无限梦境与有限真实——《盗梦空间》个人解析

    在《盗梦空间》电影结束,演职员表出现,音乐响起的时候,很多观众没有像平常那样马上起身离开,而是耐心等待着。他们期望在最后能看到点什么,好解释清楚结尾的陀螺到底停下来没有,整个故事是个美梦还是噩梦。很多人还会在回去的路上和同伴展开争论,分析影片中的种种问题和细节。这大概就是诺兰电影的魅力吧。到底图腾是怎么回事?影片涉及了几层梦境?哪些细节暗示了结尾的真相?脱离梦境为什么非要如此麻烦的手段?在最下面一层的梦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试着在这里做一次解析吧。 五层梦境,六种现实 没错,梦里套梦这个点子不是《盗梦空间》第一个提出来,《红辣椒》、《全面回忆》等影片都涉及到了梦中梦的概念。但诺兰却是把这个概念展现到了最极致的导演。整部影片可以看作是构造了五层梦境,每层都有其独特的物理规律和心理时间。加上电影观众的参与,可以说《盗梦空间》展现了六种基于思想的现实空间。 第一种现实:电影中的现实。下一层入梦地点:从悉尼到洛杉矶的飞机上。 这是电影的故事和逻辑基准层。在这个层面上,主人公柯布无法回到美国和孩子见面,于是不得不为齐藤工作,率领团队以罗伯特•费希尔为目标,展开了“植入想法”的行动。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一层,认为整个电影可以看作柯布的一个梦,没准就是他的团队为了让他摆脱梅尔的阴影而制造的。这种说法虽然有趣,但缺乏足够的事实和细节支持。何况这一层是整个五层梦境的基础,如此过度阐释,会让影片失去根基,这是诺兰不愿看到的。 第二种现实,第一层梦境:下着大雨的优素福之梦。下一层入梦地点:优素福驾驶的车子上。 这是柯布展开行动的第一层梦境,梦的主人是药剂师优素福——你会看到,刚进入梦境时,同伴们向他打趣:“开始做梦前也不上个厕所”“他就是一看见免费香槟就忍不住。”在这一层梦境中,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那辆凭空开来的火车来自于柯布的潜意识,因为他无法控制它。凡是盗梦者都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潜意识,这一点在柯布带建筑学院的学生阿里阿德涅进入她的梦境时已经展示过了。一个训练有素的盗梦者,在把自己的头脑当作盗梦空间使用时,他会控制自己梦境中的防御者,不对进入梦境的人进行本能的攻击,以便顺利完成盗梦使命。但是由于柯布对梅尔念念不忘,加之他曾经很多年深入最下层的“混沌边缘”(Limbo),使他经常无法控制自己梦境中的防御者,梅尔就成了一个梦境破坏者——这其实是柯布潜意识想留在梦境和梅尔相伴的表现。 第三种现实,第二层梦境:以酒店为背景的亚瑟之梦。下一层入梦地点:528房间。 在这一层梦境中,柯布非常巧妙地告诉了目标人物费希尔他就在梦中,并利用这一点让他放下戒备,随自己进入下一层梦境。这一层的目的就是减轻费希尔的警惕,为下一层中给他植入思想做准备。由于在上一层的优素福之梦中,武装的防御者始终紧追不放,这个亚瑟之梦变得很不稳定,不但气候突变,而且重力也随着上层做梦者姿势的变化而变化——这里有一个无法解释的硬伤,即为什么只有这一层梦境中的重力会产生变化。我们看到,当亚瑟摆弄着失去重力的同伴们时,下一层的人却丝毫不受影响,哪怕是爆炸的电梯里重新产生了重力的时候。 第四种现实,第三层梦境:雪山中的医院,伊姆斯之梦。下一层入梦地点:医院地板上。 这是柯布团队设计的最终梦境,并把它伪装成了费希尔的教父彼得•布朗宁之梦。费希尔之所以最后会接受了植入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梦中,他见到了临死前的父亲,并发现他本来要说的不是“对他很失望”,而是经过伊姆斯修改伪装过的“我很失望你想成为另一个我”。再加上同样是添加进来的纸风车道具——这显然是老费希尔送给他的童年玩具,代表着父亲对他的爱和期待。被触动了最深处的费希尔最终把植入的思想和自己希望父亲认同的内心动机结合了起来,完成了这次Inception。但是由于梅尔的破坏以及齐藤在第一层梦境的死亡,柯布不得不再次进入最深的梦境:“混沌边缘”(Limbo)。 第五种现实,第四层梦境:悬崖岸边的城市,柯布与梅尔建成的混沌边缘。 事实上,这一层不算严格的梦境,只是柯布的潜意识而已。我们会发现诺兰的设计与已知的梦境概念很不一样:一般人都认为梦境是非理性的,混乱无序的,超现实的,就好像《入侵脑细胞》里的画面一样。但在诺兰的设定中,梦境都是理性、明确、条理、现实的,而种种非现实的混乱的东西都隐藏在潜意识层或者叫阈下意识层(subliminal consciousness)。这一层的意识往往蕴含着原始的本能和冲动,虽然不能被自我识别出来,却占据了意识的绝大部分。在第三层梦境中,梅尔杀死了费希尔,本来已经导致了任务失败,但阿里阿德涅忽然明白了,如同柯布当初的考试给她的提示一样,梦境其实是一种非欧几何结构,而不是“现实”中的欧式几何结构。换句话说,《盗梦空间》中的梦境其实是一个封闭的圆形,而潜意识世界,也就是所谓的“混沌边缘”(Limbo)能够和所有层的梦境同时接触!第一层梦境中的齐藤死后进入了混沌边缘,第三层梦境中费希尔死后也会进入混沌边缘。所不同的是,费希尔当时还没有完全死去,只是在垂死状态。于是阿里阿德涅想到可以进入混沌边缘,找到费希尔,然后通过伊姆斯在第三层梦境中电击费希尔的方法让他暂时复苏(这就相当于“踢醒”kick),然后在混沌边缘中杀死费希尔就能让他回到第三层,进入最后的房间——紧接着,几层梦境同时开始踢醒阶段,通过这种协同踢醒(Synchronize kicks)让众人穿越三层梦境醒来(阿里阿德涅要从四层梦境中醒来)。 第六种现实,第五层梦境:观众之梦?诺兰之梦? 听到结尾放演员表时响起的歌声了么?那就是影片中提醒梦中人准备醒来的音乐,法国女歌手埃迪特•皮亚芙(Edith Piaf)的《不,我无怨无悔》(Non, Je Ne Regrette Rien)。这歌声一起,显然是暗示你其实也在一个梦里,就不知道该说成是观众之梦呢,还是我们一起进入了诺兰的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层意思其实只是个噱头,令观众和电影作者诺兰的关系更加紧密而已。 名词解析 虽然诺兰把故事讲得很清楚,但影片中还是有很多关键词语会影响观众的理解,而另一些则隐含深意,匆匆放过会大大减低你的观影乐趣,也会令你对影片的思考劳而无功。 Extraction盗取想法 即进入他人的梦境(或者把他置入你设计的梦境)得到他的思想和秘密。 Inception植入想法 把某种想法放入他人的头脑,使它看起来就像是那人自己想出来的。 Limbo混沌边缘 Limbo本来是基督教创造的一个词汇。在但丁的《神曲》中,Limbo位于地狱的最外围,荷马、苏格拉底等古圣先贤都在里面。他们和地狱中的人一样永远没有升入天堂的希望。比那些因为犯了错而在炼狱(Purgatory)中受折磨的灵魂还惨,因为那些灵魂最终还是可以升天的。 这里是潜意识的世界,时间几乎是无始无终的永恒。每个在强效镇定剂效果下进入梦境的人,如果在梦境中死去都会来到混沌边缘。一般人在这里只有思想的碎片,无法形成真正的梦境——所以我们会看到,齐藤在混沌边缘中的形象以及周边环境就是影片开始时柯布设计的梦境的样子,位于一座日式城堡中。进入混沌边缘的人会丧失正常的记忆,犹如生活在混乱的噩梦中,而打破这个特殊梦境回到现实的办法就是在混沌边缘中自杀或者被杀死——丧失记忆的齐藤,以及主动放弃现实(陀螺)的梅尔都不记得这种方法了。只有柯布,因为他是这个混沌边缘的创始者,同时他得到了梅尔创造的陀螺,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清醒。即使这样,在他去找齐藤时,也是齐藤无意的一句话才点醒了柯布,让他记起了来此的目的。 Kick踢醒 由于是通过药物作用进入梦境,不到药力失效是无法出梦的。盗梦者会设计一种踢醒,来模拟现实中意外摔落醒来的情况。如果是梦中梦,那么就需要几层梦中上下协同,共同踢醒,否则就会错过(miss the kick)。进入梦中梦后,每一层都要留一个人,保持在本层清醒,来和上下层协同踢醒,这也是为什么柯布最开始设想最少需要四个人(柯布、优素福、伊姆斯、亚瑟)进入梦境的原因。 Totem图腾 为了让盗梦者自己不落入别人设计的梦境,同时也让他保有分辨现实与梦境的能力,他就需要一个图腾。这个图腾必须亲手制作,而且不能让别人接触,否则别人就会发现你图腾里的小把戏,从而可以操控玩弄你的思想。图腾得是一件别人不太注意的小东西,便于随身携带。它在现实中和梦境里呈现出的物理状态完全不同。举例来说,亚瑟的骰子是灌铅的,在梦境中,它会像正常骰子那样,可以投出任何点子来。但在现实中,每次掷骰子都只可能是亚瑟知道的那面朝上。这样就能把梦境和现实区分开了。阿里阿德涅的国际象棋棋子也是如此,她掏空了棋子内部,让棋子重心不在中央,于是棋子在现实世界中倒下时不会像普通棋子那样滚动,而是始终稳定地倒向一边。但这样说Cobb的图腾陀螺就显得比较奇怪了——从前面两个例子能看出,图腾的特性是在现实世界中呈现出不寻常的效果,而在梦境中则是正常的。柯布的陀螺则恰恰相反,它在梦境中会一直旋转,而在现实世界中则会停下来。我个人倾向认为,柯布的图腾是诺兰最初设计的道具,他希望呈现出神秘而且富于戏剧性的效果(看看现在对结尾的讨论就知道了),因此有些违背影片中图腾的概念。 The Ending结尾 到底陀螺停下没有?结尾是梦是真?以下一些细节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一,影片最后孩子们露脸了,而在前面的梦境中他们始终没有过;二,结尾处两个孩子明显比前面梦境中大了些;三,陀螺已经开始不稳定地摇晃;四,柯布说过,你会想不起一个梦是如何开始的,而结尾我们能看到几乎所有过程——在机场取行李,过关,见到岳父,回家,仅仅切换省略了回家的路上情况。因此,我认为诺兰其实倾向于大团圆式的结尾。“整部电影都是一场梦”虽然听起来很酷,但其实是毁了导演前面所有的设计。如同国外网友所说的,结尾之所以设计成开放式的,主要是为了在观众心中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完成诺兰Inception的电影概念。 Wedding Ring结婚戒指 在影片中,柯布的结婚戒指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如果你留心一下,会发现以下规律:每个陀螺不停旋转的场景中柯布都是戴着婚戒的,而所有陀螺最终停下的场景中他都是没有戴婚戒的!事实上,柯布的婚戒在影片中成了分辨是现实场景还是梦境的最重要道具。当他戴着婚戒时,他就是在梦境中;当他没有戴婚戒时,那就是在现实里。在柯布设计的三层梦境中,他都戴着婚戒出现,而在飞机上,有非常明确的画面告诉我们他手上没有戴戒指。在关键的结尾部分,我们看到柯布在去混沌边缘找齐藤时是戴着戒指的,到航站楼时则没有,然后见到岳父,回家,旋转图腾……始终都没有戴戒指的痕迹。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结尾柯布应该是在现实之中。 其他象征 诺兰在影片中大量指涉了建筑学、数学、心理学、神话宗教等概念,其内容之庞杂使我无法一一指认出来,这里只列举几个,也希望让它成为刺激你思考的一种Inception! Cobb:这个名字来源于诺兰早期影片《追随》中的角色,这个中世纪英语人命的含义是lump,有数学上“归并”的意思。 Arthur:与亚瑟王同名 Ariadne:阿里阿德涅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这个国王Minos的女儿,和特修斯相爱的女神曾给了情人一个线团,帮助他走出迷宫。 Mal:在法语中(注意诺兰特意选择了法国演员玛丽昂•歌迪亚来饰演这个角色)这个词是疾病和不适的意思。可以引申为某种坏的东西。 528491:影片中费希尔脱口而出的一串数字,柯布利用它设计了第二层的房间号。至于这串数字是不是像《迷失》中的4,8,15,16……那样有什么古怪的说道,则还没有发现。 无限的楼梯:很多人看过亚瑟设计的那个循环楼梯,都会想到莫比乌斯环。但这是不正确的。莫比乌斯环的关键意义在于其拓扑结构,也就是空间折叠。影片中的楼梯其实来源于著名荷兰著名图形艺术家,错觉大师埃舍尔(M.C. Escher)。尤其是名为《上升与下降》(Ascending and Descending)和《无限楼梯》(The Infinite Staircase)的两幅版画埃舍尔的画作非常著名,常以惊人的意象探索视觉错觉、建筑、数学和哲学等等问题。埃舍尔曾说:“在我的作品里,我想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秩序井然的世界里,而不是一个漫无标准的混乱世界里,虽然它有时候看来如此。”从诺兰对梦境的理解来看,显然他是遵循埃舍尔的思路去拍摄电影的。 其实,哪怕你对上面这些全无概念,《盗梦空间》一样可以看得很爽。作为头脑体操的话,自然会得到更多了乐趣——尽量别过度阐释就好。毫无疑问,《盗梦空间》与如今通行的大片完全不同,有人甚至把它和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相提并论,不是说《盗梦空间》已经达到了这般高度(事实上诺兰为了观赏性和通俗性做了很多很多的妥协),而是说两人都有种以电影为思想实验的态度。《盗梦空间》是否神作其实并不重要,它带来的“电影可以这样拍”“电影可以讲这样的故事”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同时,《盗梦空间》也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观众的理解能力。只要认真拍的电影,永远有人能看,有人能懂。

    注:因为要在知乎发这篇旧文,在网上搜了一下,找找自己以前有没有发过图文版,结果发现这篇2010年写成的文章被人抄袭盗用,当论文发表在2011年第18期的《电影文学》上!抄袭文章:(http://doc.qkzz.net/article/586c9d63-4cd0-4d93-a4b8-baba795505f2_2.htm) ,其实我这篇文章是应邀给《精品购物指南》写的,已经发表在纸媒上:http://ent.sina.com.cn/m/f/2010-09-09/17293081757.shtml(新浪网收录的这个文章能看到出处)。抄袭者叫秦艺娟,当时系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学生,现在已经是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即原动画学院)骨干教师了!这是网友帮我查到的抄袭者所在学校网站上的个人简介: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 录音系 秦艺娟个人简历 ,大家能看到抄袭的文章已经作为发表过的论文赫然写进简介中。

    查了一下这人发表的论文(秦艺娟的学术成果),你会发现她在2011年集中在《电影文学》发布了6篇文章,据说这个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的杂志都是要钱发文章的,显然此人是为了拿学位或者评职称,需要短期大量发稿算成果。

    写信给《电影文学》杂志,要求他们登一则声明,澄清此文系抄袭,杂志回复如下:

    我刊来稿已声明一律文责自负,且当时尚未启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建议您与秦艺娟私下协商解决此事,如同意,我刊可把她的联系方式给您。

    另 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只限于中国知网入选的期刊文章,所以没办法检测出您在豆瓣上发表的文章。另外,目前高校对作者抄袭情况处理比较严格,如果刊物就此刊登 声明,可能会影响作者的工作,所以还是建议您和秦艺娟来协调处理此事。虽然是文责自负,但事情已经发生了,希望您多多体谅,看可否协商解决。对您本人造成 的伤害我刊向您表示歉意!

     5 ) 一部不能错过的电影




    《盗梦空间》(Inception)是一部不能被错过的电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在电影院里看才算看过。

    作为一部电影,构成它的所有元素都做到了教科书般的精准。它当然不是完美无缺,但也很难找出比它做得更好的──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自己的标准,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比谁更好我们不去也无法争论,但毫无疑问,《盗梦空间》已经超越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标准,进入了优秀的范畴。

    这部电影有两个半小时(148分钟),但你作为一个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几乎感受不到时间流逝。在看这个电影的过程中,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否则很容易就跟不上故事节奏,从而丧失很大的观影乐趣。它是如此的电影化,以至于你看完电影走出电影院,你可能会感受到轻微的虚幻和怀疑:THE DREAM IS REAL?

    再次强调,这是一部要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因为它非常的电影化,其他任何观看方式都会损害到你的感受和体验。这个电影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无论是剧情、画面、音乐、音效等,所有电影元素都极其丰满,同时恰到好处,构成了完美的平衡。不在电影院环境下观看,很多电影细节你可能就会忽视,随后就会带来观影体验上的损失,甚至会影响到你对故事的理解。

    当然,说到这里,我要强调一下,《盗梦空间》的故事绝对没有之前谣传中的那么晦涩难懂。作为一部在北美3亿美元票房,全球6亿美元票房的暑期档电影,它的故事能难懂到什么程度呢?《盗梦空间》虽然在剧作结构上相当复杂,但从观众体验角度来看,这个电影的表层故事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类型片:一帮人为了完成一个貌似不可能的任务,深入险地经历一番冒险,最后完成任务的同时,达成个人心愿。其中枪战、追车、爆炸、打斗等等商业元素一应俱全,仅仅只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盗梦空间》仍然是一部很具娱乐性的暑期档电影。

    但是对于一部分影迷观众群体来说,这部电影除了具有以上娱乐元素外,因为它精巧的故事结构和几近完美的电影元素构成,《盗梦空间》还具有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至于如何解读这部电影,则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观影经验,以及你自认为从电影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就这个层面而言,不存在是否看懂这部电影的问题,只是每个人都会有独一无二的私人感受,难以和大家分享而已。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除了电影表面的那层商业类型片包装外,这个电影故事的核心其实很文艺。如果去掉那些花哨但确实很好看的枪战、追车、打斗场面,以及那个根本没做任何原理解释的盗梦机器,这个故事本身不会受到损失。它讲述的还是人内心最深层的欲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完成自我心灵救赎的过程。

    但大家无论如何解读,这部电影都具有超强的娱乐性。作为最表层的包装,追车、爆炸、打斗、枪战等动作场面都属于近些年来动作电影中的经典场面。本片导演诺兰的上一部电影作品《黑暗骑士》(这是第一部没有在片名中出现“蝙蝠侠”字样的蝙蝠侠系列电影),就表现出他对于类似动作场面的完美掌控能力。从类型片角度来说,《盗梦空间》中的所有动作场面,都属于教科书级别的处理。如果你最近刚看过《敢死队》,那么相比之下《敢死队》中那些火爆的动作场面就显得太粗糙了。身为观众,即使你不去多想电影背后的那些多层解读,仅仅只是这些动作场面的体验,足以让你感受到空前的刺激。

    虽然对于本片的故事大家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争议,但如果从电影技术层面来看,本片导演诺兰作为一个天才级别的导演,他对于电影节奏和结构的掌控已经接近完美。电影的前半段,导演诺兰在有条不紊地向观众解释和铺垫一个复杂而陌生的原创概念的同时,还有效地保持着故事的节奏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其难度和观赏性,如果举一个不是很合适的例子,就如同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在抛接手中皮球的同时,还能做后空翻。

    当影片进入到后半段,眩目的动作场面不但没有影响故事的节奏,反而成为火箭助推器,推动故事向最后的高潮加速飞奔。在影片最后的高潮场景中,经过之前的重重铺垫,三层空间的叙事同时开始推进,视觉、音乐、音效等其他电影元素也都保持了精准的同步,最后让观众在听觉、视觉、心理三重层面上和影片节奏达到同步高潮。仅凭这一段场景,《盗梦空间》就足以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当然,《盗梦空间》这部电影不会是完美无缺的神作,它也有我眼中的缺点。虽然影片已经有两个半小时,但从影片的世界观设定来看,它所建构的这个梦幻世界的运行规则还是有些含糊,同时很多人物关系的前因后果以及故事的细节交代的过于仓促。不过,对于一部分影迷观众来说,这既是考验又是乐趣。

    作为一个故事核心其实非常文艺的暑期档电影,它对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平衡做到了一个相当接近完美的程度。本片导演诺兰通过这部电影,再次证明自己确实是一个值得好莱坞押宝的导演。

     
    关于剧透: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怕剧透的,因为那个试图剧透你的人,他的理解一定不会和你自己观影而产生的理解一样。个人建议,如果你不打算反复看这部电影,不妨可以先看一些剧情介绍再去看电影,这样可以让你更专注你想关注的细节。因为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太大了,只看一遍的话,会对不少故事细节顾此失彼。


     6 ) 奠基/盗梦空间:电影拍摄指南,阐释和阐释之外

    如果对比一下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与《跨国银行》,和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与《盗梦空间》,你会发现之间的变化出奇的相似,两人的成名作是独立制片的经典,其中炫目而原创的后现代玩法引来大批影迷追捧。而在操作大资本的时候,或者迫于票房压力和观众趣味,或者是自觉自愿,都在作品中植入了大量动作片商业元素,并且展示了一幅全球化的图景。这大约是这个时代不多的原创性电影“作者”进入主流电影工业的路径。实际上本片经过一番拆解,并非如传言中那么复杂,而围绕本片形成的一个巨大的阐释和对阐释的阐释交织的空间,使得本片带有了充分的邪典影片特质,而同时更有趣的是,在大陆电影文化的语境里,这种情况只出现在《色戒》之时,于是这又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

    首先可以指认的是其中的全球化表象,这是后冷战时代“大片”所共有的视觉元素,以007系列为代表。就《奠基》的所谓“现实位面”而言,呈现的包括日本、法国、肯尼亚等地,其实这些空间并非叙事所必须,而更多的意义是作为一种视觉奇观被展示。而在现实位面和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梦境中出现的却是作为飞地表象的飞机、“城市”(空间变换练习,追车)、“酒店”(肉搏)、“中亚小城”(开头齐藤段落)、“雪原要塞”,这些割裂了与现实空间联系的场景作为舞台布景出现。而在第四层及更深(说法不一,暂时存疑)的位面上,则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般的超现实主义空间。这里可以延伸到拉康对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的讨论,既然在空间练习中出现了对立而向的镜子,我想这是一个明显的对拉康的提示。但是正如诺兰所言,《奠基》跟《黑客帝国》很像,用波德里亚去讨论《黑客帝国》显然是牛刀杀鸡,所以咱也可以先把拉康搁一边。但是鉴于讨论电影,似乎还是应该拿出麦茨的第二符号学。
    说到这里还是不得不提今敏大神的《红辣椒/盗梦侦探》,虽然诺兰坚称自己从未看过今敏的影片,但是里头那个电梯也太像了吧……看来这也是一个发明微积分的故事。两部影片都在梦与现实的关系上做了深度开掘,所不同的是今敏更注重梦境-现实-电影之间的联系,而诺兰则在梦境的层次上层层深入直达“潜意识”,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今敏大神的《红辣椒》看来是在麦茨的理论指导下创作的(当然,或许是因为筒井康隆的原作如此,待验证),麦茨将梦境与电影做了类比分析,指出在影院空间中,观众“只剩下一双眼睛”,“是一个同时身在多处的主体”,深入探讨了观视关系。《红辣椒》直接将电影和梦境对接,通过巧妙的动作匹配剪辑将梦境-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展示出来。而《奠基》则有意隐藏了“电影”这一层关系(否则会让观众出戏,或者让文本加倍复杂起来,还是不冒险了),其实时时处处在提示着这一层。比如那句著名的台词“你还记得你是怎么到这儿来的么?”,其实说的就是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可曾质问过他们身处的空间是如何到达的呢?没有,一个场景一开始,人物就在那儿了,转场的过程就好似从一层梦境跳到另一层梦境。你看,其实诺兰也有明确的自反意识。
    在观视关系这一层上,每一层梦境的穿越,都会留下一个守护者,或者说电影放映员(现实层是空姐,第一层是药剂师,第二层是亚瑟,第三层是埃姆斯),他们精确地知道梦境中的时间(或者说是电影放映时间),而其他人则成为演职人员——他们大都清晰地知道他们在梦中,或者在电影中。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团的职业——心理分析师/编剧负责搭建剧情线、建筑师/美工师负责场景构成、齐藤老师是任务的发出者,其实他就是赤果果的制片人呀,你看,制片人演戏往往就会出问题,张纪中老师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然后大家都兼任演员,造梦机便是那摄影机呀。而同时梦境的观众也是他们自己。这就回到麦茨的讨论上,在梦中/电影中,观看主体同时也是行动主体,这是做梦的经验,也是观看电影的经验。
    于是我相信这是这部影片的构成方式,诺兰有意无意地把电影制作的经验融入到故事构成之中。于是他的空间呈现便可以得到解释,在Cobb和Ariadne的空间设计之中,诺兰诠释了电影化的空间构成方式,这是一个导演在跟美工师沟通,点睛之笔在于“要通过迷宫来限定边界”,“要尽量让人不要意识到身在梦中”,翻译成电影行话就是,别,穿,帮。
    而在场景构成之外,还要通过保证片长(用强力镇静剂),确保良好的观影环境(开车要稳——其实说的是镜头别太晃)来保证观众不出戏。然后还要有一个好剧本,能说服剧中人也说服观众——当然别忘了留下通风口这种逃生秘笈,编剧讲不圆或者时间不够的时候拿出来用,剩下的事情就交给表演了——第二层梦境里酒店中,Cobb出色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伟大的演员,他把不可能的事情讲成了可能。最后,当影片结尾灯光亮起,演职人员还要一一亮相(飞机上众人醒来),跟观众们打个招呼。看,其实这部影片是一本《电影拍摄指南》。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影片主题则是:究竟是生活模仿电影,还是电影模仿生活?电影和现实,哪一个更真实?

    诺兰的小心思大概止于此了。回到文章开头对于场景选择的话题,这明显地是一个向票房示好的表示。而片中拼贴的大量动作场面,如追车、枪战、肉搏无不是类型化的商业元素,大概可说一句的是诺兰用的中景不稳定运动镜头较多,增加紧张气氛。可以多说的则是第二层梦境中酒店里的重力变换,看得着实过瘾。如果说追车还算合情合理,第三层梦境的雪原枪战看来是纯粹为打而大,无怪片中人物也吐槽:“这个场景为什么不在沙滩上……谁让你搞这个的”。大约诺兰也是无奈,观众要看的不就是这个么,哥能拍,真的能拍,拍给你看还不成么……

    就观众反应来看,这些类型元素是必须得有,不然不买账,这倒是像个有趣的博弈困境了。这些东西拍得再好,恐怕也进入不了观众的讨论,或者如题目所言的“阐释空间”。观众津津乐道的是剧情,其实对付这种片子,有一句万能的阿Q表达:“较真你就输了!”,理科宅男们大约会热衷于计算梦境的层数和时间比例,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就是在我前面分析中指出的,其实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梦境里的时空是电影的时空,于是省略和剪辑是必然的,那么它的时间也是不充分展现的。按照诺兰的设定,飞机上10个小时,众人醒来的时候还有20分钟降落,姑且算作10个小时,那么1:12的关系中,第一层是120个小时,5天——你看那场枪战加追车加掉进水里有5天么(那个场景开头有提示,药剂师撒尿回来,前面一定还发生了什么被剪掉了……)?于是这个真是不必较的,你只要知道每一层时间都会被放大即可。

    而有趣的是,这个本不比较的真成为了观众讨论的重点之一,剧情上似通非通之处甚多,暧昧不清之处甚多,邪典电影就是这样养成的,一帮热心观众致力于研究其间的逻辑。这大约要看大旗虎皮老师的《迷影文化史》了。我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些阐释本身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或者说是智力的象征,不加入讨论会被认为是”没看懂“,这是新中产阶级趣味所不能容忍的。这大约就是诺兰及其团队的高明之处,充分设计话题,调动兴趣,利用这种阐释来形成自动营销或者病毒性营销(已有专文分析:http://ent.sina.com.cn/m/f/2010-08-26/ba3065771.shtml),令人钦佩。至于此片讨论的热度,虽然注定不会像《色戒》那般引发整个文化界地震,但在观众层面已是少有的热烈(《阿凡达》不算,谁去研究它的剧情啊),这无疑是有趣的,一方面是本片定位使然,而另一方面大约也是国产电影,或者大陆影院电影少有这般话题之作,或许还与近年推理文化的发展有关,当然这不是一个你拿研究《风声》的态度就可以闹明白的影片。我不相信这种热烈的讨论是大陆观众忽然对自己的心灵结构或者拉康麦茨有了兴趣,大概还是要回到”智力象征“这一层面上来。

    而最后则要看到阐释之外的现象。《奠基》上映”一波三折“,一度爆出”总局看不懂“,最终却一刀未剪上映,阴谋论一点看,这是赤果果的炒作;而往好处看,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更进一步开放,和业内终于有识货高人出手。最看不懂的一点是影评人的口风一边倒,当然先不说最近争议颇大的影评人独立性的问题,我似乎觉得,自从《南京南京》搞”道德绑架“,《建国大业》搞”档期绑架“,《阿凡达》搞”奇观绑架“,《唐山》搞”眼泪绑架“之后,围绕《奠基》形成了一股”智力绑架“或者”智商绑架“的暗流,好像有品位有智力的人都该去影院贡献票房。这倒是奇了怪了,其实《奠基》并非是适合所有人的影片,个人觉得40岁往上的观众都不甚合适去影院看,年纪更大的观众就更别说了,首先一个闹腾,其次一个费神,要再上个厕所,更别想看明白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想看明白也不难,千万别较真就是。所以云中的文章《请给好电影一个机会》(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67244/note/88259035/)很说明问题,但是问题在于,How?

    于是多说一句则是,《奠基》在《阿凡达》之后似乎再度重建了好莱坞崇拜,上次是NB特效,这次是NB剧本,唔,下次又是什么?说起来,我还是更喜欢诺兰的《记忆碎片》,《奠基》有个好故事,就是拍的太花哨,如果节奏稍慢,少些大而无当的特效,多些细致的心理推演,这片儿会更好。大约明年奥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已经拿下了,可以拼一拼剪辑(我还是觉得某些动作戏剪得不够好)和视觉特效,其他的还要看冬季档了。言而总之,对《奠基》的票房谨慎表示乐观,看了片子后,个人估计在1.5-2亿之间,这片儿好在不会让人看得绝望——绝望是指,有些电影你在看过之后明白,你一辈子别想拍出这样的电影。

     7 ) arthur才是幕后黑手之奠"基"(恶搞)

    事实就是,arthur暗恋cobb,对他做了inception,让他杀了老婆mal,想不到他一直对mal念念不忘,怎么也走不出那柜子。于是arthur便策划了一场复杂的inception,在他潜意识里种下基种,彻底走出女人的阴影。所以,inception中文简称——奠基!

    在奠基过程中,他设计了各种国籍种族性格迥异的攻受典型,有富可敌国的精英大叔,七十二变的花花公子,粗狂神秘的魔药师,奶油弱气的富二代等。每下一层都筛一个,看到最后他心里到底有谁。

    cobb的教授岳父发现不对劲,安插了个女人a进去,不过寡不敌众。更何况此女是个不读空气控制欲强还探听八卦到无可救药的河东狮,和女鬼似的怨妇前妻一起,更突出了美人们的俊美儒雅风趣幽默贴心有情调……

    三轮筛选cobb内心斗争激烈,终于在第四轮加赛中,当a在狂躁的嫉妒中开枪射了mal,并丧心病狂地把受伤的富二代推下楼后,cobb忍不住对她吼:你去跳!于是,a死了,cobb弯了,发誓到世界的limbo也要把大叔找回来一起回家。

    基舱里醒来的时候,arthur邪魅一笑,奠基成功,还发现了leo的喜好,有钱有权的精英攻……


    ps不信的请看jgl关于奠基的采访,arthur那么做不全是为了money,是出于爱啊!拉手转圈圈~~


    ---------------------

    cobb的喜好分层,每层留下的都是那层的主人,没法更深入他心了。

    1.粗狂神秘的魔药师yusuf(炮友层)
      地窖试睡的时候觉得很和谐,热情奔放,催情工具春药繁复
      不过……你个没节操的在地窖玩np!进入精神层面后第一个就淘汰你!
    2.arthur忠犬呆受的那一面(朋友层)
    3.七十二变的花花公子eames(情人层)
      风流倜傥,有趣有情调,搞搞暧昧,玩玩刺激,但不是过日子的人。
    4.奶油弱气的富二代fischer(婚姻层)
      多好骗啊,说了几句就嘤嘤嘤嘤地信了,听话体贴孝顺识大体,家世又好。
      可惜在情人层就被恶女杀害了,拼死命带到了婚姻层又被a先发现推下高楼。
      受到打击的cobb终于对女人绝望,甚至放弃了做攻的念头……
       
    这时,他想起了那个刚进第一层就被他秒杀的富可敌国的精英大叔saito,因为他是攻……可是,他有yusuf的神秘东方异域风情,销魂的口音,烛光闪闪的凶宅,伏地魔归来时的潜力白颜……也如arthur般忠心耿耿,甚至远在非洲和情人约会被追杀的时候,都能不叫而到,真是比情人还英俊威武。说到家世,fischer和他比不过是个二的,f家买了栋宾馆,s家买了整条航线……至此,cobb决定远走limbo也要把他的小攻追回来,带回家盖一被子……

    arthur,加油,cobb眼光高远,奠基后你的路还很长……

     短评

    前期的口碑营销确实有点儿过了,绝对还没有达到神作的级别,但依旧是近年来最好的影片,诺兰独有的叙事技巧视觉风格以及影像语言都被完美的贯彻其中,其遵循并热爱的怀古之风从人物造型,台词蔓延到拍摄手法以及特效制作上,不过正因为如此,一些动作戏上的处理还有视觉奇观的展现则还不是那么过瘾。

    9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力荐

    我还能说什么呢 出影院第一件事就是拿iphone 上豆瓣 至少5颗星啊 第156个评分的 哈哈哈哈 一直要用心用脑看的电影 内容很严谨 逻辑性强 非常好看 等高人仔细分析。。 又去影院 看了一遍 很爽 很抖擞

    12分钟前
    • Villalon
    • 力荐

    1、电影确实精彩。2、没有想象的难懂,相信你自己。3、总会有一个让你记一辈子的镜头。4、请降低期待值。5、请提前上厕所。6、记得关手机。7、一定要去影院,因为影院也是个造梦机器。8、记得听完结尾音乐。因为它负责让你醒来。9、极可能是近几年你在影院看过最精彩的电影。10、穿越吧少年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奠基》是一部复杂精致并绝对精彩好看的电影,他让你在片尾字幕出现时完全反应不过来之前的两个半小时发生了什么,就像一场梦境一样让你匪夷所思却又流连忘返。

    19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好烧脑的电影,看了两次才看明白,好吧自己笨了点。佩服编剧导演了

    21分钟前
    • 婷婷爱八卦
    • 推荐

    一部电影好看到即使你明白它在故弄玄虚也是义无反顾的打五星。

    26分钟前
    • 楚仙
    • 力荐

    卡梅隆负责革新电影技术,诺兰负责革新电影结构...

    29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你永远记不起一个梦的开端,就像记不起我们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

    31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确实挺好看。人人都在评论这片,我也评不出个鸟来了。因为《盗梦空间》这片,中国人民已经陷入了智商无限的癫狂幻想之中。人人都觉得自己的解释最牛逼,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哲学家,是心理学家,是数学家,是诺兰的知己。

    36分钟前
    • 苇间疯
    • 推荐

    “既然做梦,就做大点” 这句太深得人心了。——2010年最天才的电影。“谁又能说,现实不是梦境。” Do you remember how you got here?

    3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所有的梦境中柯布中都戴着戒指,所有的现实中柯布都没戴戒指,所以陀螺只是障眼法,戒指才是真正的图腾。结尾柯布根本不在乎陀螺有没有停下来,因为他出机场的时候没戴戒指,他早就知道自己回到现实了。

    4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大概广电局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剪

    45分钟前
    • 山风如月
    • 力荐

    列奥纳多干完这票肯定是要去Shutter Island修养一阵了。

    49分钟前
    • 熊想躺平
    • 力荐

    一直在牛逼,从未被超越。只有Nolan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54分钟前
    • seren
    • 力荐

    我的陀螺停不下来了。

    55分钟前
    • 陈允然
    • 力荐

    你们终于知道我每天晚上做这种梦有多累了吧

    57分钟前
    • Molly Zheng
    • 推荐

    诺兰+莱昂纳多的电影,我无话可说!

    59分钟前
    • 法海爷爷
    • 力荐

    Christopher Nolan是天才!

    1小时前
    • flowerowl
    • 力荐

    概念不算新鲜但还不错 ;p 充斥许多漂亮的慢动作镜头和带点匪夷所思的建筑构想,视觉效果挺棒的!偶尔会令我想起Paprika……

    1小时前
    • longer
    • 推荐

    就那么一个创意,被大家吹得玄而又玄。片中充斥着毫无意义的枪战。看的过程中惟一的惊喜就是CCTV了。

    1小时前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